APP下载

千年后的嗣响
——海子对庄子美学的接受与实践

2017-11-13杨艳秋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海子庄子意象

杨艳秋

千年后的嗣响


——海子对庄子美学的接受与实践

杨艳秋

庄子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中国美学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以来的庄学研究备受关注,使庄子美学思想不断得到阐发,并在文学创作者的笔下不断实践和升华,写下了许多富有庄子美学特色的作品。在当代诗人中,受庄子影响最深的应属海子。

一、海子接受庄子思想的内外机缘

海子与庄子都生活在历史转折的年代,在贫苦、孤独的人生际遇下渴望思想建构与灵魂超越。庄子生在兵荒马乱的战国时期,穷得难以为继,“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庄子列御寇》)。《庄子》中有其向监河侯借粟一事,生活十分拮据。《庄子》中记述了与渔人、船夫、工匠、屠夫、农民之间的交往,他本人也是靠钓鱼捕鸟打草鞋获得生活收入。在清苦的生活条件下,虽然有妻儿却难尽一家之主的责任,虽有弟子求教却无知音,除了与故友惠施、与儒墨学人之间的论辩,与导引养生、钓鱼闲处和隐者之间的神交外,庄子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山乐水、逍遥游世,在这种清苦与孤独中,他将生命与思想合而为一,确立了其哲学的支点。

海子的生活亦是如此清苦、孤独。海子出身安徽农民家庭,家中子女较多,在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读书之前,海子常在假期回家做农活。海子读大学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他,对经济、思想、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应接不暇。在大学毕业工作后,救济家里的生活是他努力工作和疯狂写作的重要原因,在昌平简陋破旧的宿舍里,他夜以继日地写诗用来排解内心无法摆脱的清贫与难以名状的孤独。在当时,连西川、骆一禾等诗友都无法感受这种清贫和孤独。海子的遗物中近百封家书都是要他寄钱回家的,用以支付种子、化肥花销,以及三个弟弟的学费。在《春天,十个海子》中他写下了: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他写在自杀前十天的最后一首诗,比他的遗言更能诠释他的心声,一面是自身思想的灼伤,一面是六口人生活的重压,他虽然还“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却只能做“黑夜的儿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

从人文思想角度来说,两人所生活的时代又都是真理消解、思想爆炸的时代,他们在痛苦地追寻、追问,渴望有一种真理能引领自己。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造成了意识形态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矛盾,居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急需形成适应阶级利益的统治思想,这一意图有力推动了中国迈向文明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以夏、商、周宝贵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时势开创了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并建立了宽松的学术政策,有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空前活跃,“士”阶层的兴起,诸子竞相著书立说,自由辩论之风盛行中原各国,出现了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高潮。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氛围恰好为生长于战国中期的庄子提供了丰厚的学术营养,也为庄子自由言说提供了空间。《史记》中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见在其著书之前,就已经广泛地接触了各派学说,博览各家之长,丰富自身理论,并且开创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建构了哲学体系。

海子生活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解除了文化、思想、艺术等诸多领域的束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对于个体意味着无限生长的可能,但这种可能一方面产生了欲求带来的生存压力,另一方面又遭遇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全面技术化。海子投身于时代赋予的这种无限制自由之中,但也要抗拒无限欲望和全面技术化。与此同时,在诗坛上,独挑大梁的朦胧诗派经过近20年的坎坷历程,渐渐从鼎盛走向消沉,新诗潮诗歌运动拉下了它的帷幕,一大批如北岛式的诗歌勇士给海子带来深刻的英雄主义印迹,走向平民主义的新生代诗歌无法满足海子的创作激情。他正是屹立于思想碰撞的风暴中不断歌唱,在不断地寻找自我、撕裂现实中,从都市转向原野,从现代转向古代,从东方转向西方,从世俗转向宗教,极其一切可能,与庄子及其思想特质之间建立了链接,形成了一种对抗性的统一,创造了自己的诗歌、抒情方式,建立自己的诗学理想。

宋楚两地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特质、充满瑰丽想象的文化特质、自由神游天地的精神特质,构成了海子接受庄子的地缘文化条件。据《史记·庄子本传》及《汉书·艺文志》等记载,庄子是宋之蒙地(现河南商丘一带)人。从《庄子》一书记述的人物、事件及风土人情可以判断,蒙地距离楚国较近,楚国是庄子活动较多的地方。崔大华在其《庄学研究》中提出,“庄子可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可能是在楚国吴起变法期间(约在楚悼王十五年到二十一年,即前387-前381年),被迫迁移到楚国北陲,最后流落到宋国的楚国公族后裔”。崔大华做此推断是基于对庄子人生和《庄子》的深入考察。从《庄子》中多次出现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和充满丰富幻想的描写,可以判定《庄子》受楚文化的影响极深。老子是陈国人,属楚文化圈,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庄子自然也受了楚文化的熏陶。

海子出生地安徽怀宁县位于中原腹地,距离老子故里鹿邑和庄子故里商丘均约500公里,距离道教名山齐云山100多公里,是有名的文化之乡、徽剧和黄梅戏发祥地,近代孕育了以陈独秀、邓石如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给海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在入世的道路,以原始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想象力开创自己的艺术世界。

综上分析,海子受庄子的影响显而易见,然而海子没有庄子幸运,这个时代没有可以自然生长的“桃花源”。工业化的滚滚潮流无情地碾碎了人间的温情,物质世界的欲望把美好残酷地击倒,造成了海子精神世界在与现实世界接轨中出现了剧烈的矛盾冲突。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呈现出一种不和谐的对抗状态。这位天才的诗人在耗尽心血、穷天极地地探寻,一道道智慧的闪电不时划过心门,放射出奇妙的光芒。

二、海子对庄子美学理想的接受

海子希望做中国诗歌的“王”,创作出如《荷马史诗》一样的中国的大诗、长诗和诗剧。取名海子,原因之一是父母为龙年出生的他取名为“海生”,有大海之子、以海为家之意;原因之二是由于他从大学时起就多次前往青海、西藏等地寻找灵感,当地人都把美丽的湖泊称为“海子”,海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外,“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著书立说、独成大家的人物的尊称,胸怀中国“大诗”的海子更渴望在新诗史中,成为一个与古之诸子比肩的诗之王者。

对于庄子,海子有着深切的呼喊与遥远的回应。他为写庄子的诗歌命名为《思念前生》,体现着其人生价值与美学理想的传承与发展,他写道:

也许庄子就是我

摸一摸树皮

开始对自己的身子

亲切

亲切又苦恼

月亮触到我

仿佛我是光着身子

进出

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海子把自己看作庄子的转世化身,从对外在事物的感知到对自己肉体的矛盾,从母亲的门到一世世的轮回,海子渴望从庄子那里获得一种先知。在另一首组诗《传说——献给中国大地上为史诗而努力的人们》的开卷处,海子写道:在隐隐约约的远方,有我们的源头,大鹏鸟和腥日白光。在这首组诗中,海子分别为李白、王维、老子和庄子各写了一篇。在写给庄子的诗中用“沉思的中国门”作为标题,用“静而圣动而王”作为引子,体现了海子对庄子思想的深悟和尊崇。他在诗中写道:

中国人的沉思是另一扇门

父亲身边走着做梦的小庄子

窗口和野鹤

是天空的两个守门人

这里又提到一扇门,提到赐予人生命的另一个来源——父亲。在这里,海子直陈自己作为小庄子在梦中的理想,窗口让他有释放的可能,野鹤也是一种自由飞翔的象征。然而笔锋一转,海子看到一切都是“有所待”的自由,窗口和野鹤成了一种牵绊。这首组诗充分体现出了海子对我国诗歌传统的热爱,李白、王维、老子和庄子是中国诗歌艺术的追寻者、捍卫者和实践者,而以老子、庄子和李白为代表人物的道家美学,是影响海子的重要美学基因。

在海子去世后,很多对他的思想研究都从他卧轨时带在身边的四本书谈起,但那四本书只是在他自杀前一段时期对他的影响很大,并不能抹去中国古典美学深植于他的骨骼上的烙印。从他的抒情短诗中可以看到中国古典美学的深深印迹。

海子在代表作品《五月的麦地》中写道:“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这首写于1987年的诗,寄托着海子淳朴而高远的诗歌理想,向全世界的诗人“兄弟”发出热情的吁请,他“梦想”在“五月的麦地”拥抱他们。但在这种憧憬中,他又感受到了一种内在的孤独,这种内在的孤独让他感受到,在麦子醉人的芬芳中,这种乌托邦式的美好生活带着深深的哀伤,黄昏的临近让他感觉到没有拥抱的希望,便只能孤单一人,为“我”的兄弟姐妹深深地祝福,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海子在向更广阔的诗歌世界寻求突破和更多可能的时期,但他在内心中仍将中国诗歌,将来自生命内部的希望与外在世界的失望化作带有伤感的理想,希望兄弟姐妹们生活美满,而“我”独自一人担起传诵诗歌的重任,用自己的声音传播着中国诗歌的力量,欣赏内宇宙深处卷起的层层风浪!

海子在几首写人的诗中,都表现出鲜明的庄子美学色彩,如《女孩子》:

她走来

断断续续走来

洁净的脚

沾满清凉的露水

她有些忧郁

望望用泥草筑起的房屋

望望父亲

她用双手分开黑发

一支野桃花斜插着默默无语

另一支送给了谁

却从来没人问起

春天是风

秋天是月亮

在我感觉到时

她已去了另一个地方

那里雨后的篱笆象一条蓝色的小溪

这首诗没有宏大的主题,女孩子的形象不仅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轻盈,更重要的是给人一种心理上的纯净、零压的感受,风格上清丽脱俗,毫不矫揉造作,带着一丝清凉,也带着一种淡然和洒脱。斜插在发间的那枝默默无语的野桃花正象征着女孩子无邪纯真、脉脉不语的爱慕之情。诗人含蓄的点到了另一枝野桃花“送给了谁”,在“却从没人问起”的背后留给读者犹有余香的寻思和品味。在诗的最后部分中,风和月亮两个意象既是季节的标志,又是诗人对像月亮一样皎洁、风一样飘忽不定的纤尘不染的感情最深刻的体验。在诗人心中,埋葬初恋的不是坟墓,而是一隅清澈晶莹透明美好的圣地。在海子少数直接写“人”而且写“女孩子”的诗中,西川和骆一禾以及后来一些研究者陆续指出,这些女孩子都是出现在海子生命中的重要人物,除芦花外还有《日记》一篇中提到的“姐姐”李华,是海子心目中的“雪域的女神”,是海子唯一崇拜的一位中国近代诗人。《日记》的感情更加浓烈,更加迫切,在草原尽头的戈壁,在诗人被世界抛弃的绝望之际,能给他慰藉的只有友情和爱,所以他才吟诵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三、海子在言说方式上对庄子美学的实践

在1984到1989年的5年时间,海子创作了200百万余字的诗作,其中包括7部长诗和500余首短诗。“海子的精神视野聚焦于生命存在主题,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哲学的深度与高度,极大地丰富了抒情诗的内涵。海子的艺术天才表现在他土地般旺盛、卓越的原始创造力,他所独创的‘麦地’、‘黑夜’等意象具有符咒般的艺术感染效果,成为海子诗的象征与标志,它在客观上强调了独创性对于一个诗人的重要性。海子诗超越时空的魅力与价值凸现了诗作为一门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中国新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深刻启示。”海子的诗,正如谢冕所言,在抒情之中越来越趋向行动,他的言说方式野蛮开放而又充满诗意,这与庄子的语言哲学和言说方式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概括地讲,主要体现为象说、隐喻、寓言、哲思四个方面。

(

)

象说为元

对于庄子来说,象说是其言说的主要方式之一。《庄子》一书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意象,体现出庄子作为诗人哲学家的最本质特点。庄子在意象选择上,跳出了文采伦理的束缚,他的意象源于自然而具有个人独特视角,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极尽意象之大小,二是穷尽想象之可能。既有鳎鹏,也有蝼蚁,既有我们自然世界中的事物,也有我们需要通过想象才能得到的事物。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中说:“心虚用灵,人累于天地之间。不能不受阴阳之消息。心之营构,则情之变易为之也;情之变易,感于人世之接构而乘于阴阳倚伏为之也。是则人心营构之象,亦出天地自然之象也。”《庄子》通过描写场景,描摹情态心理,把“象”建构在或雄奇阔大、或苍凉悲壮、或深情绵延、或春风怡人的情境中,写鱼之乐、蛙之惊、蝗螂之思、涸辙之纷,不仅抒人情也抒物情。“世间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术,悲欢离合之态,笔笔写出,心细如许。”(林云铭《庄子因》)奇妙的语境使《庄子》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人物、故事既有精雕细刻,又具有意境美,读来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情。

海子在意象上的选择与庄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不是在情绪上,而是在本体上将乡土神圣化为了古典家园,他的诗里有种安徽老家古朴的格调。这主要是在意象选择和意境创设中形成的。一方面,众所周知的土地以及与此相关的村庄、大地、麦地、雨水、青草、草原、河水、大海、麦子等意象大量进入海子的诗篇,意象运用中出现“大海”与“麦子”,就形成了大与小的对比,并且大量出现与“土地”相关的意象,这些意象与传统意象不同,不是稻香,不是麦浪,不是金秋,而是荒凉的大地、寂静的谷仓、痛苦的麦芒、哀伤的村庄。这些意象是海子独具慧眼的捕捉,带有充满张力的意蕴启示。另一方面,王、神、阎王、光等一系列想象的意象也出现在海子的诗歌中,王与阎王在海子的诗歌中都是一种尊望的象征,“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海子,海子一直寻找光明,各种光亮都是他渴望的,他要做诗歌的王,然而他漂浮在一座巨型都市里,常常被现实世界打入另一个极端,到处都是墙壁,无法实现自由逍遥的人生理想。

(

)

隐喻为法

从现代语言学来说,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辞活动的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功能,语言的隐喻机制并不取决于语言系统本身,而是取决于语言外的因素,即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及人的形象思维方式。“隐喻意义是基本语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隐喻意义的模糊性主要在于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依赖语境。庄子常常引喻设譬,杜撰寓言,援用史实,在同一意境下的文章层次、词句内容,往往变换不定,便形成了清人宣颖所说的“庄子之文,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南华真经·庄解小言》)的奇观。刘熙载曾举例说:“如《逍遥游》忽说鹏,忽说蜩与学鸠、斥鴳,是为断;下乃接之曰‘此小大之辩也’,则上文之断处皆续矣。”(《艺概》卷一《文概》)应该说,这类意接而词断的现象在《庄子》中数不胜数,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海子的笔调如庄子一样,愈是谈十分重要的问题,愈是会轻描淡写,或者是运用蕴涵隐喻色彩的意象和情节来阐述。他的诗歌一方面以农耕文化的衰亡,隐喻“精神家园”的丧失,并写出一个大地之子对千百年来生存的真正根基的感念与缅怀。另一方面,他的许多诗又是他的精神自传。八月本是收获季节的开始,而在《八月之杯》一诗中,他却写尽了寻觅与苍凉:

八月逝去 山峦清晰

河水平滑起伏

此刻才见天空

天空高过往日

有时我想过

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

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

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

一只空杯子 装满了我撕碎的诗行

一只空杯子——可曾听见我的叫喊!

一只空杯子内的父亲啊

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

做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他所希冀的全部,而自己的内心与自己的诗句遭受着“父亲”的质问,脆弱的身体渐渐支撑不住灵魂的沉重。他在诗歌语言上用隐喻引领两个不同方向,讲述着两种截然相反又相互关联的主题,《黑夜的献诗》与另一首《黎明》也是如此,一方面,他努力接近天空,接近遥远的光明。另一方面,他是从泥土中生长起来的,土地的生命力、喜悦、失败以及黑暗,都曾经流进了他的血液,长成了他的身体,他对大地情有独钟。这个生长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爆发和毁灭的过程,越生长便越失败,越失败便越要生长,出现了“圣书”的“上卷”和“下卷”,希望它还能合成一本,却因为不断加深加剧的割裂,无法再真正合为一体。

(

)

寓言为体

庄子十分重视运用寓言来表达观点,“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历代学人对庄子寓言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赞誉。刘熙载叹:“《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庄子》中有很多寓言是在古代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擅长以自然视角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具有神话色彩的动物、植物寓言故事传达对人生、社会的见解,更见玄妙。比如《逍遥游》篇中的“姑射山”,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东山经》中,而庄子在“姑射之山”之前加上“藐”字,并缀以“有神人居焉”。又写“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后又写“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横跨时空,气度超凡,生命在须臾之间,宇宙在一木之中。

海子的诗歌创作也充满了寓言式的咏叹和倾诉。在《秋(外三首)》中写道:“用我们横陈于地上的骸骨/在沙滩上写下:青春。然后背起衰老的父亲/时日漫长 方向中断/动物般的恐惧充塞我们的诗歌/谁的声音能抵达秋之子夜 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上的骸骨——/秋已来临/没有丝毫的宽恕和温情:秋已来临。”海子用骸骨、父亲、动物、子夜等埋葬了青春,埋葬了温情,勾勒出一幅死寂而又生动的秋之画卷。这类寓言在长诗《土地》中转化成一种天启冲动。《土地》12章与12个月份相对应,但每一章的内容与月份、季节的关联却十分微弱,海子借此表达自己过分发展的、高度紧张的内心。“我/一具太阳中的尸体”(《土地》),“黑夜是什么/所谓黑夜就是让自己尸体遮住了太阳”。用埋葬自我的方式不断反抗太阳,筑成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深渊,而这个深渊仍是他自我实验自我裂解的一部分。

作为自己内心的“圣徒”,他是永远不能上升到地面的“王”。土地的命运、节奏、四季之间的冲突、分裂和转换正反映着海子自己的命运、生长的节奏。土地作为想象力和痛苦的承载,提供了空无前人的狂欢载体,使海子的创造力得到空前的释放。

(

)

哲思为魂

老庄哲学是中国哲学体系的起源,哲学思维是《庄子》一书的灵魂,也是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核。他把哲学的思维与文学的语言相连结,用自己独特的言意方式阐述深刻的思想内涵。庄子以“道”来描绘了他所向往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同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的高远境界。王弼说:“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赜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弥纶而不可极民。远也者,取乎绵邈而不可助记词也。”“大”、“玄”、“幽”、“远”是庄子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庄子的诗意言说玄映空明、幽远高迈。

对海子而言,虽然人们最早给他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抒情诗人”,但他的内心所向往的是写中国诗歌、大诗。谢冕《中国新诗300首》序言中把海子的出现称为一种“奇迹”。认为他聚焦于生命存在主题,作品中的抒情具有哲学的深度与高度。这种哲思在海子的诗中随处可见思想的花火。如上文提到的《秋(外三首)》的《九月》中:“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解答了“远方有多远”的恒久质询。在同一组诗中,全诗短短六句,末尾两句却直击心灵,“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巧妙地表达个人对得失、生死、是非、有无的认识。每当我们在谈论海子时,总愿拿出《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来做标签,而实际上,这首诗写的就是一种接近于庄子理想的物质极简、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但天空高高在上,黑夜深邃无垠,远方难以捉摸,海子在一次次地探寻、诘问后,深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内心无所安慰、无所依托,用尽力量言尽最后的哲思,把一个求索者的身影永远留在了大地上。

1989年2月,海子在自杀前一个月谈到对自己和诗歌的希望时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在这样不断颠覆、重建、往复的过程中,始终追寻着中国古典美学的真宗,创作着辉煌的当代中国大诗。

(

责任编辑

李桂玲

)

杨艳秋,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海子庄子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真正的挚友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