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2017-11-12李素娟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李素娟

摘要:小学科学与生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课程理念强调,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重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积极选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从而使其可以准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關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科学的本源,又是科学的归宿。小学科学知识教学主要来源于对生活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知识,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实现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索。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拉近自然科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还能利用生活化教学给学生亲近感、熟悉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十分必要。实现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堂,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与本课知识有关的、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导入新课,拉近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距离,使学生在听课时产生一种亲近感,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蕴含着科学,消除科学的陌生感、神秘感。

如在教学“斜坡的学问”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一上课,就让学生观看一个孩子费力地搬自行车上台阶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因为我们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几乎每个学生家里都有自行车或摩托车。为了方便进出,家门口的台阶都会设计成斜坡。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社会事例或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导入课堂,可拉近科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学生就能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才能体现真正地自主、探究和发现。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情境的创设即在教学时模拟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景,实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在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时,情境的创设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其一,小学生的年龄小,接触的科学知识面不广泛,因此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对科学的学习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其二,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科学知识比较抽象,在情境的创设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把生活内容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同时感受到科学知识的趣味性。

三、挖掘内容生活化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学习科学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同样的,在生活实际中,我们所能见到的、听到的、摸到的一些资源反过来对科学知识教学起极大的推动作用。简而言之,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只要利用得当,就能对科学课程教学起到最直接的推动作用。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材料,不仅能极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而且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往往越是学生最容易理解的知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以生活化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生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四、选择材料生活化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支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必要条件。它可以是教科书、图片、课外读物、周围的环境、科学实验仪器等等。教学中,科学仪器的使用有时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使用实验器材,也会制约学生课外的探究活动。其实生活中一些随手可见的、甚至是废弃的物品,都可以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材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气球、塑料瓶、橡皮筋、报纸、鞋盒、吸管、小勺子、包装箱、泡沫塑料、蜡烛、废弃车子上拆下来的马达等等。这些物品看似毫不起眼,但在科学课堂上将发挥大作用。例如气球,既可以演示静电现象,又可以用于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既可以模拟鼓膜,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又可以用作小车动力,解释反冲力,还可以去体会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等。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用于科学探究中,淡化了科学的神秘色彩,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五、探究活动生活化

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活化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能够让学生在回顾以往生活经验过程中,获得探究科学知识的原动力。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应积极发挥自身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让其对科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比如:在讲解“动物”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饲养一只蚯蚓,并认真地观察、记录其生长特性与规律。对此,教师应为学生安排几个观察要点,一是,观察蚯蚓触碰到手时有什么反应;二是,将蚯蚓放入一个旁边开了一道口子的盒子,并摄入一定的光源,对蚯蚓的喜光性进行认真观察;三是,观察蚯蚓是靠什么前行的。之后引导学生完成观察日记,并详细地记录实验过程与结论。通过开展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与信心,也能够让其真正感受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不断提升其科学素养。

六、课后作业生活化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有益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教师要善于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学习了“铁钉生锈”后,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哪些铁制品生锈了,可以用哪些办法防锈。学生回家和父母一起观察、讨论、研究防锈的办法,提出各种防锈点子。这样的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生活又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课后探究作业应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把课堂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验证,进行科学探究。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应用,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增强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信心的重要性。同时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用实际生活现象与案例来设计科学教学活动,进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以及科学知识的魅力与乐趣,从整体上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友利.生活与课堂有效衔接——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10):30-30.

[2]辜四勇.融入生活体验科学--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4(21).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