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子雕雕刻技法的“虚实相生”
2017-11-12汪德海
汪德海
扬州自古就是我国玉器的主要产区,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经过一代代的琢玉艺师不断的改良和创新,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传统特点,具有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玉器先辈艺师们殚精竭智,呕心沥血,经过无数艰辛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今天扬州玉器制作工艺坚实的基础。作为新时代扬州琢玉艺师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全面继承扬州玉雕传统的优秀技艺,在实践中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并结合时代的要求,锐意创新,不断提高“相玉”能力及雕琢技艺,以创作出更多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的产品为人生的志向和工作的重心。
我认为当代扬州玉器最具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应是“山子雕”和“练子活”。而在“山子雕”的创作中,制作过程大致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审玉—设形—治形—传神。也就是一个将景与情逐渐融合在一起创造意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十分讲究“虚实相生”的雕刻技艺,下面就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虚实相生”的定义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虚实的结合。所以有人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实境是指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想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玉雕工艺是一种特种工艺,它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把握住自然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情景,然后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提炼,将人文的思想和意象“由虚到实”地融入到作品之中,使情境交融,而后在欣赏者眼中,这种思想和意象又通过其想象和联想“由实到虚”地幻化出来,使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玉器意境的塑造过程,而这种过程必然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来实现和完成。
二、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一般来说,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因此“山子雕”在创作的初期必须要选好题材。但是,虚境也不能凭空而生,核心并不等于艺术表现的重心。在意境创造中,一切还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而来,山子雕的创作更必须先遵循“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的琢磨工艺规律。而虚境与实境看似两个部分,但一到艺术表现时,工夫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亦即对实际题材的刻画和塑造上。那么,怎样通过实境的刻画完美地表达出虚境呢?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思考,在观赏玉器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是通过想象把客观物体转化为虚的空间,以此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观赏者虚实转换所能达到的深度,也决定着被观赏的玉器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间接说明了玉器制作者对玉器意境营造的成功与否。玉器创作中“虚”是“实”的根源,也是“实”的转化与升华。没有虚空的存在,创作的玉器就产生不出生命的气息,因为在玉器被欣赏的过程中,只有使观赏者实现主客体之间的虚实合一,才能充分体现玉器本身所拥有的运动的、活跃的生命,才能给观赏者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玉雕创作者应该在设想中的虚境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这些功夫,都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尤為重要。因为,“虚”并非空穴来风,就其本质而言,“虚”以实为虚,代实为虚。这种“由实入虚,由虚代实”的转换,将反映出设计者对生活认识的深广程度和天资悟性。总之,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这就是“山子雕”创作中“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三、在“山子雕”创作中如何构建“虚实相生”的意境
“山子雕”遵循玉雕作品的制作过程,大致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的:相玉—设形—治形—传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如何把握好“虚实”分寸,将景与情逐渐融合在一起,创造意境的过程。
1、相玉中的虚实构思。相玉是一个触境的过程,每一块玉都有它自己特有的定性,有自己的大小、形状、颜色、透明度、绺裂等特征,这些特征就是一幅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景物,即实境。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到这一自然风景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发现其中的美点,然后通过心灵的加工,即联想和想象等心理过程,对景物进行取舍而组织成一幅新的图画,这幅画面应该对绺裂、絮花之弊和俏皮、精华之处进行整体的考虑,尽量做到“挖脏去绺”,“扬长避短”,突出玉料最美最靓丽的部分,掩盖或消减其瑕疵于自然的布局之中。这是“以虚入实”的前提,创作者必须从不同角度、方向反复进行审视才能发现美点,并以之为中心来构思布局。
2、设形中的虚实运用。设形是相玉的继续,通过相玉,创作者形成了一幅朦胧的图画,确定了大致要表现的主题,如人物题材,花鸟题材、诗词典故等。设形就要将这种朦胧未现的图画用画笔绘在玉料上或图纸上,使其由隐到显,由虚到实地呈现出来。这是玉雕作品创作的关键所在,是一个生“意”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确定。因为雕刻艺术是个减法工程,只能去料,不能填料,所以必须慎之又慎。在没有形成一幅有意境的图画之时,是不能轻易开琢的。面对一块玉料,综合其各种优劣的品质所在,分析研究之后,知道它适合做什么,就要在传统中、现实中寻找灵感,着重研究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件作品创新的开始也是给其定下基调的步骤。而一件作品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然需要经历多次的设计修正,使该作品的优点完全体现出来,不足之处得以最大程度上的改正或消减。
治形是玉雕制作的实质性阶段,即通过铡、錾、标、扣、划、冲、轧、钻等技术手段使玉料逐步变成一幅理想的立体雕塑形态。
传神在玉雕工艺中称为精细修饰,是使作品增添神采的过程。在这一步需要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眼皮、服饰花纹,兽鸟的眼睛、毛发、爪尖、嘴角等最能传达神韵的部位进行逼真的刻划。
当然要使作品传神、有意境,不是任何人都能作得到的。可以说每一块玉料都有其本身之意,本身之境,只有天才的艺术家才能根据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将自己主体内部的意与境与玉石本身的意与境相谐和,从而用自己的艺术技巧将这种结合变成具体的可以供人欣赏领略的艺术形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