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的意义在哪里?

2017-11-12王君汀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

摘要:学生学习的意义不在于知识机械的积累,更不在于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而在于培养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自身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精神;培养自身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风格。学习是为了将来成才,成为对身边的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教育;学习意义;人才培养

高中的学习非常紧张,特别是高三的学习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老师和家长们都在围绕我们学生的学习倾尽所能地做一些事情。大家都在拼命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毕竟高校录取时高考分数才有话语权,高考成绩一锤定音。对于身边耳濡目染的一些事情与现象,心里也经常反思,学习好文化课似乎成了学生唯一的标准和方向,却忽略了许多更为重要的东西,偏离了学习的意义。

每逢周末,同学们把穿脏的衣服,包括内衣和袜子,大包小包地拿回家让父母洗,返校时再拎回来一大包一周换洗的衣服。曾经一个同学说起父母,满脸的自豪,“爸妈说了,高中的学习很关键,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我做,一心用在学习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自小从农村长大,养成了一点自立的性格,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学习之余能够洗洗衣物,不用周末烦劳父母。把文化课学习放在第一位,然而放松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实际是父母对孩子的宠溺。有些的同学,早早患上了“公主病”,“少爷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学习成绩固然有的不错,但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会干了,或者没有意识去干。基本的洗衣做饭等生活技能不会,卫生意识也没有,生活邋里邋遢,甚至好吃懒做。这样的同学将来走出校门,踏上社会,让父母宠惯成得连生活都难以自理,那么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何谈成才?学习的意义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连基本生活的能力都不具备,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

为了提高文化课的学习成绩,有多少父母不惜重金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有的几乎把课余的时间都用在“开小炤”上。好像上了辅导班就完事大吉了,殊不知一个人的成才不是被动地教出来的,而是主动地学出来的。那些在辅导课上聊天、吃零食、偷着玩手机游戏开小差的同学是不可能学习好的。有的同学打小就上辅导班,渐渐地把课外辅导班当成了依赖,学校课堂可以不听可以不学,反正有课下的辅导班,即使有不懂不会的也可以问辅导老师。然而,上辅导班时又因为惰性和好面子积极问老师问题的又很少,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不懂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不升反而下降。慢慢地,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主动性,思维缺乏能动性,患上了学习障碍症。不上辅导班就不会学习了,不靠老师教自己看不进去书了,没有答案就不会做题了,习惯于被动地听音,甚至阅读都变得困难。难怪有的家长叹息,孩子上辅导班纯粹变成了花钱买时间,孩子是不会主动去学习的,上辅导班已经不求学多学少了,总比把时间浪费掉要好。

辅导班的学习与家长的初衷背道而驰,适得其反,何其哀哉!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学习好的,有几个是上辅导班学出来的,大多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靠自己主动学,下苦功钻研,一点一滴地将知识理解吸收掌握起来的。当今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突飞猛进,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每个人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来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否则将落伍于时代,被社会所淘汰。

有的同学嫌学校食堂的伙食不可口,父母就每天不远几十公里给孩子中午、晚上送饭;学校宿舍不安静,学生多有些吵闹,父母就在学校周围给孩子租房子住。实际上这点苦、这点困难相比于将来生存的压力、艰辛的工作,繁重的任务都是微不足道的。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自己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精神。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现在都在倡导苦难教育,为的就是培养同学们坚强的意志,知难而进、不屈不挠的精神。温室里的幼苗不经历风风雨雨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人生的道路坎坷崎岖,风雨常在,假如承受不了足够的艰难困苦,一个人是难以成才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难是一种财富。千锤百炼始成钢,千雕万凿方成玉,一个人必须在苦难的锤炼磨砺中才能够成才。

每当班级卫生值日时,有的同学拈轻怕重,嫌脏怕累,只耍贫嘴,不做事。班级有集体活动时,有的同学怕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刻意地躲开。这实际上是自私自利的表现,集体责任感和班级荣誉感在一些同学那里仅仅是一种口号。学习的意义在于培养自己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风格。一滴水放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融入集体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我们要摒弃自私的心理,培养自己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将来的工作不能单枪匹马,做独行侠,靠的是集体的力量,在集体中精诚团结,协作拼搏,才能有所作为。一个成功的组织者、领导者一定是一个胸怀宽广,乐于奉献,勇于付出,敢于担当的人。

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在题海战术中学生训练成了做题的机器人,应试的木偶,学习流水线上的熟练工。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学习成了对知识的机械积累,成绩成了衡量学习的唯一准绳,其余什么生活能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情商、性格、品行等等,似乎都不重要了,这岂不是舍本逐末,这已经失去了教育与学习的本意。确实,高校录取大学生,除了文化课成绩,是难以考量,也无从考量其他方面因素的,但是,对于我们个体——学生、家长,乃至老师必须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机械积累,更不在于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而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成才,如何发揮自身的价值,如何做到对身边的人、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

教育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作为我们学生,在校的学习不但要积累“鱼”,更重要的是学会“渔”。

作者简介:王君汀(2000.04.24)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5级20班。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