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夏祖根文化的再认知

2017-11-12韩斝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星象系辞音律

韩斝

中国正着力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在这一构建进程中,华夏祖根文化的再认知,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祖根文化和伏羲八卦

什么是祖根文化?天水伏羲庙和淮阳伏羲庙又称文祖庙,就有文化祖根的意思。凡后来的诸领域文化现象均来自一个文化原点,这个原点就是祖根文化,或文化祖根。伏羲氏的文化贡献是什么呢?这就是“伏羲八卦”(又称先天八卦)。这一八卦图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易传·系辞下》中说得明白:“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上古“伏”音庖)分明是说,庖羲氏把天地万物的变化经过高度抽象概括,创造出一套哲学符号。“神明”一词很有内涵,近似于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与现象相对的不可认识的存在)。“神”是指宇宙中有一种作用力量不可认识,“明”是指明显的功能存在;八卦的作用就是溝通神明。后来的学者,对伏羲八卦都有一定的认识。宋代邵雍复卦诗:“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稀。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羲。”的诗句。

二、天文和八卦

“伏羲八卦”是伏羲氏观察天文和全息思维的结果。在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科学探索领域就是天。天文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而又普及的科学。随着文明进步,学科越分越细,天文学反而成为陌生的冷科学了,本来是举目能辨,仰首可识的蓝天星空,反而模糊不清了。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语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相当发达和普及,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全息思维方法。他们观察某一事物或现象,往往与周围事物的变化相联系,包括天上和地上,都可以放在同一时空里去观察。例如星象分野和占星术,都是古代人们长期观察归纳的结晶,在今天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他们发现天上某些星象变化与地上某些区域旱涝灾异出现的周期一致,就以某些星象当作某些区域的分野。我们发现一个事实,即星象分野上下对应不整齐。今人认为不整齐说明是占星家们胡乱拼凑的,我的认识恰恰相反,这正是占星家们长期观察归纳的结果。我们还发现另一事实,即星象名称都是地上事物,而且占星辞与星象名称一致。这说明古人观察发现某些星象变化周期与地上某事物的变化周期一致,就以地上事物给这一星象命名,两者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

三、河图和洛书

《易传·系辞上》中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话。我们所见的黑白点河图洛书,根据“岁差”推算,不会早于东汉。总体说,“河图”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数字图形。古人认为太阳绕地球公转,但不影响我们的结论。“洛书”是地球自转的数字图形。“河图”有内外两环,用黑点偶数表示阴,用白点奇数表示阳。《周易参同契》上说:“九还七返,八归六居”,正是此意;道家说:“识得阴阳颠倒颠,方成大罗仙”,也是此意。

“洛书”中的白点奇数表示时辰,其实就是地球自转。北一白点是子时,东三白点是卯时,南九白点是午时,西七白点是酉时。《周易参同契》上说:“阳始于一,进于三,极于九,又复归于一”,正是此意。四隅方的黑点偶数表明阴阳互根互涵,总体平衡。如南九配二、四,是十五;北一配六、八,是十五;东三配四、八,是十五;西七配二、六,是十五。中五配二、八,是十五;中五配四、六,是十五。中国古代数学及珠算的发明,直接受洛书的影响。

四、音律和历法

音律和历法放在一起来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律历志》。历法的制定是依据天文,而音律与天文有什么关系呢?音律是客观存在的十二种绝对音高,古人认为是十二个月份的“气”决定的,因而十二音律又是十二个月份的标志。律本来是竹管,十二律是十二支同口径而长短不齐的竹管。最长的律管叫黄钟,长九寸,对应于建子十一月。其他律管长度依照黄钟,用“三分损益法”推求出来。如黄钟三分损一是六寸叫林钟,对应于建未六月;林钟三分增一是八寸叫泰簇,对应于建寅正月等等。十二音律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基础,它和相对音高五音(宫、商、角、徵、羽)相配合,成为六十种音。六十种音与六十干支配合,就成为六十“纳音”。由于干支是年月日时的代号,所以“纳音”就成为人初生时“先天素质”的符号了。五音配五行,就是土金木火水,人就有了“五行”命了。十二律又是中国古代度量衡的重要依据,

五、老子和周易

“道德”一词深入人心,但是“道德”一词的经典或原始概念是什么,知道的人是很少的。《礼记·曲礼上》注引曰:“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冯友兰先生也说过:“宇宙者,一切事物之总名也。”所以道就是宇宙。

《周易》和《老子》中所讲的内容是同一领域,即宇宙法则和人事的遵循或效法,所不同的是表达方式——《老子》是语言文字,《周易》核心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文字是对卦爻的注解)。由伏羲先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又推演出文王后天八卦和周易六十四卦次序。上古有“三易”之说——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我们所见到的《周易》,其中“经”的部分是孔子删订整理过的。《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易传·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邪?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意,通而变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立象尽意”是孔子对《易经》的独到认识,“通而变之”是孔子对《易经》的实践性的独到理解。

总之,《周易》和《老子》同样是讲治世修身法则,都是建立在对天地万物的全息思维基础之上。

当今人类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物质文明的时候,却忽略了他的负面结果——生存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这一点老子早有警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人类和自然的统一,是“上德”境界。华夏祖根文化是人类的大智慧,正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敝。”(看似有缺陷,但他永远用不坏。)endprint

猜你喜欢

星象系辞音律
中国新诗格律研究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一致星象和凸象超几何函数的一些性质
星象馆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关于对称共轭点的倒星象函数某些子类的系数估计
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