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2017-11-11范译
范译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功能科,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范译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第一人民医院功能科,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目的探索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6年3月19日至2017年3月19日期间选取110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此次实验对象,且均进行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及亚急性期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6.30%,对急性期患者诊断正确率为96.88%,对静脉累及情况诊断正确率为98.00%(196/200)。同时彩超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6.00%、90.00%、4.00%、10.00%。结论对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特异性较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
0 引言
深静脉血栓主要是指血液流通障碍,在静脉内出现异常凝结,从而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管腔阻塞,属于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主干静脉,以左下肢最为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不及时,可增加致残率,严重时,可因血栓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对此深静脉血栓开始广泛引起学者重视[1]。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下肢静脉血管壁损伤,主要表现为表浅静脉曲张、压痛、疼痛、肢体肿胀等,严重时,可发生股青肿,目前常实施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放射性核素、下肢静脉造影、CT等[2-3]。而本文旨在探索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意义,具体见下文描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110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均在2016年3月19日至2017年3月19日期间收治。平均年龄为(52.39±3.78)岁,56例为男性,54例为女性,平均病程(13.85±2.41)个月,平均体重量(54.18±3.89)kg;临床表现:32例患者存在活动受限现象,35例患者存在下肢肿胀现象,43例患者存在下肢疼痛现象。
1.2 方法
仪器的选择:由飞利浦公司提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型号为PHILIPS IU22型号或PHILIPS HD15型号,壁滤波维持在50~100HZ,线阵探头频率维持在6~10MHZ,凸阵探头频率维持在3.5~8MHZ 之间。
检查方法:超声诊断仪声束需与血流方向形成60°夹角,置于血管中央,取样容积为血管内径容积的1/2。检查时,协助患者采取坐卧位或仰卧位,将下肢外旋、外展,并使用超声探头从腹股沟开始扫描,直至下腔静脉,首先确定股总静脉位置后,再依次扫描小腿肌肉静脉丛、腓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腘静脉。大隐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等位置。随后操作者需利用二维灰阶超声对患者的管腔回声、静脉瓣、管壁、静脉走向进行加压,观察管腔是否存在消失、压瘪现象,再探查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多普勒频谱改变、血流流向情况、血流充盈情况,随后观察远端肢体对血流频谱的影响。若发现患者存在股总静脉回声异常,便可对比健侧扫描,若双侧均存在异常回声,便需扫查下腔静脉,最后在扫描过程中,还需检查患者腹部大血管是否存在静脉炎性粘连、瘤栓、血栓等病变。
1.3 观察指标
分析超声诊断对病情进展、静脉累及情况的诊断价值性以及诊断价值性。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P<0.05代表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0例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经确诊的有100例,其中54例为慢性及亚急性,46例为急性期。其中急性期患者经超声检查后,主要表现为血流信号减少,血栓边界规则光滑,管腔内呈现为低回声或无回声,未发现压瘪现象,血管管径变宽,且无侧支循环形成;慢性及亚急性经超声检查,可表现为血栓边界稳定,且不规则,探头在加压后,可出现压瘪,管腔血流呈条状血流束,远端肢体可将反向血流,同时本次实验患者,共累及200条静脉。如表1-2所示:
表1 分析超声诊断对病情进展的诊断价值性
表2 分析超声诊断对静脉累及情况的诊断价值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敏感度为96.00%,特异度为90.00%,漏诊率为4.00%,误诊率为10.00%。如表3所示:
表3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性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临床好发病,主要是由于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继发性血管栓塞,目前治疗方案虽较多,但未统一标准,主要是由于患者血管累及部位不同、发病原因及性质不同,对此需加强临床诊断工作,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4-5]。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进步,目前对于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方式较多,早期最常使用的为下肢静脉造影,虽然效果显著,但创伤性较大,且费用较高,因此不易于患者接受,而彩色超声诊断具有安全可靠、无放射性、成像清晰、操作简单等优势,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案[6]。
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发现管腔栓塞程度以及累及血管情况,利于治疗方案的拟定。同时超声检查在各类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性:(1)对于慢性血栓:此类患者,在超声影像中常表现为管径缩小,静脉管腔结构不清晰,探头加压后,可发现管腔变形明显;(2)对于亚急性静脉血栓:在超声影像中,可发现血栓位置固定,栓塞处管腔内出现强回声、中高回声或中等回声,静脉管径无增宽,且显示为束状或点状;(3)对于急性静脉血栓:在超声影像中,探头加压不变形,可发现部分低弱回声[7-8]。
总而言之,下肢深静脉联合腹部大血管彩超诊断具有诊断正确率高、操作简单等优势,将其用于深静脉血栓患者中,方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陶珍.彩超检测评估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下肢深静脉状况的临床价值[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4,16(4):312-313.
[2] 秦祖红.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彩超应用价值探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58(42):426-426.
[3] 运宏飞,张慧.彩超观察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漂浮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4,14(36):131-131,132.
[4] 钦晨,虞梅,倪娟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上海医学影像,2013,22(2):200-202.
[5] 高崇禄,郝军,马真安等.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88-89.
[6] 特木其,吕凤.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2,55(5):119.
[7] 周桂军.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辅助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7):867-868.
[8] 宋海涛.彩超和血流检查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86(25):87-87,88.
Clinical Effect of Deep Vein Combined with Abdominal Large Blood Vessel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Fan Yi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orqin district of Tongliao Inner Mongolia, Tongliao,Inner Mongolia,0280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eep vein combined with abdominal large blood vessel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MethodsFrom March 19, 2016 to March 19, 2017, 110 cases of suspected deep vein thrombosis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and both deep vein combined with abdominal large blood vessels were diagnosed.ResultsThe correct rat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as 96.30% in chronic and subacute patients. The correct rate of diagnosis was 96.88% in acute stage and 98.00% (196/200) for intravenous invol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missed diagnosis rate and misdiagnosis rate were 96.00%, 90.00%, 4.00% and 10.00%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diagnosi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atients with deep vein combined with abdominal large blood vessels, the specificity is higher.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 Abdominal large blood vessels ultrasound; Diagnosis
10.19335/j.cnki.2096-1219.2017.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