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
2017-11-10万羽佳
万羽佳
摘要: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极为丰富,其中玉溪市作为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着高度发展的彝族音乐文化。一个地区的本土音乐文化蕴含着这个地区民族的生活经历及情感诉说,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历史应该借助学校这一重要场所来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将玉溪地区的彝族本土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中,来分析其可行性,并进行实践探究。
关键词:玉溪彝族;本土音乐;音乐课程;实践
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在这块土地上56个民族繁衍生息。其中云南省聚居着多个少数民族,是一座民族民间音乐的富矿,各族人民携手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了灿若繁星的传统音乐文化。玉溪市地处滇中,因为其历史悠久,并且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所以素有聂耳故乡、生命起源地的美誉。这里的民族特色浓郁,除了汉族,还居住着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等兄弟民族。无论是民族歌曲、舞蹈、器乐,都十分丰富。当前,玉溪市有6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的有彝族五三腔、彝族四腔,市级的有彝族民歌、元江哈尼族民歌、傣族民歌、华宁苗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一位地方音乐教育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民族民间非遗文化的保护更是一项光荣使命,应该将本地区的民族本土音乐带进学校音乐课堂中,音乐课程的改革,无疑是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想构建中国音乐的教育理论体系,理清中国音乐的基本规律,首先就要搞清楚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音乐特点,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可以使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获取教学经验,开创具有民族特色的教学模块,探究民族本土音乐进入课堂的可行性及意义。
一、玉溪市彝族本土音乐概况
玉溪市的彝族约有38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9.56%,是玉溪市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新平县、峨山县、元江县、易门县、华宁县等的山区半山区,红塔区、通海、江川、澄江、等区、县的半山区也有分布。玉溪彝族分为尼苏、纳苏、腊鲁等支系,是北下的氐羌族群与南方土著部落长期融合的结合体,至今已有2000多年文字记载历史,有着积淀深厚的文化和种类繁多的民族民间音乐,经过时代的过滤筛选,沿袭至今。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重大的节庆中,如春节、婚嫁等,彝族人民会载歌载舞来欢庆喜悦;在庄重的丧葬仪式中,彝族人民也会通过歌舞器乐的演绎来表达对亲人的感情。旧时,彝族的歌舞聚会相当盛行,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这样的聚会已经减少,当前在玉溪市规模较大、较普遍的歌舞聚会算是每年的“火把节”了,在夜晚升起巨大的火堆,持续三天三夜的歌舞狂欢,所有人围着火堆纵情歌舞,有用火驱虫除害、追寻光明的意蕴,代表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盼。玉溪彝族有丰富的民间歌曲和歌舞乐曲,大体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五三腔”“四腔”“吃火草烟”“烟盒舞”等。除了歌曲舞曲之外,还有种类繁多的乐器,如“小三弦”“月琴”“牛角胡”等,这些乐器既可以独奏、合奏,也可以运用到歌舞伴奏中,由这三件乐器组成的小乐队,就是当地“烟盒舞”的专用乐队。当然,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肯定还有个性强烈的舞姿,就说“烟盒舞”,是以重心向下,弹性向上,手随脚摆为基本特征,舞步以踩步抬腿、摆手晃走为主,双膝始终保持微屈状态,辅以半跪或半跪转身等动作,当地流传的“若要会跳乐,先学背背箩”艺诀便是由此而来的。这些文化习俗折射出了一个民族语言、观念等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值得我们研究并努力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
二、彝族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践的可行性分析
(一)彝族本土音乐在玉溪实验中学开展的现状及问题
课题以云南玉溪实验中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学校音乐教师和每个年级部分班级学生的听课、走访调查,了解到目前彝族本土音乐在玉溪实验中学中开展的一些现状及问题:
首先,玉溪实验中学音乐课程使用的是2013年审定的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该教科书音乐种类丰富,涵盖内容全面,每个学期都有一个单元涉及民族音乐。但对于本地区的彝族音乐教学来说,仅有七年级上册中琵琶独奏的《彝族舞曲》和九年级上册中的彝族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涉及很少。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也只是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视频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少有音乐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如《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体现彝族人民十分热情好客的性格,教师并没有对其展开延伸,学生对彝族音乐风格、文化也全然不了解,并没有落实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和弘扬民族音乐的基本理念。
其次,学校每个星期只安排一节音乐课,大多数学生对音乐课的理解是“副科”,更注重语数外的学习,且九年级学生的音乐课经常会被占用来复习中考的文化课程,学校也没有配置与本土音乐文化相关的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课程。虽然新课改很重视艺术教育在義务教育阶段的地位,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真正在部分中小学实施起来的时候依然没有达到要求。
除课堂学习外,在课外活动方面,本土音乐文化的渗透也是很少的。通过调查发现,在班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中,同学们大多流行朗诵诗词、演唱流行歌、演小品等,并且因为表演节目形式千篇一律,学生都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少有体现民族文化和具有艺术价值的节目。
(二)彝族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实践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优秀的民族音乐是一种美,它符合生命规律,是一种和谐、有比例的结构。经常体验美,会使受教育者内心变得更加健康且充满生命力,并由此引发创造力。云南玉溪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彝族音乐资源,玉溪实验中学也有着良好的设备条件和实施条件,作为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更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音乐选择,培养学生多样性的音乐品味。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多元音乐文化,避免音乐品味固化,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操,从而达到美育的要求。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重视艺术教育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继2017年3月两会报道“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传统文化不应‘缺席后”,又有了中考新政:美术、音乐纳入中考并于2017秋学期正式实施。教育是固本、铸魂、传承的主线,我们应该紧抓这条主线,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出具有更好综合素质的人才。少数民族地区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充分挖掘本地优秀资源,积极开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课程。
在对玉溪实验中学的学生调查中,还发现学校每个班级中就有大约5人是彝族,这些彝族学生都会彝语,并且还会哼唱一些彝语小调。在开展彝族音乐课程的时候,这些学生可以为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解释彝语含义,并教他们念一些歌曲中简单的彝语,在音乐实践中增加了趣味性,对彝族音乐进入课堂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融入了方言的彝族音乐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彝族音乐文化和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文化流失”。
(三)彝族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意义及价值
构建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教学体系,实际上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来构建并传承下去的,将影响力较大的本土音乐引入学校课堂中,就是一种实践。这种实践的意义可以在三种不同的语境下理解。
首先,在名词语境下,实践代表一种结果。彝族本土音乐进入课堂的实践服务于实现课程推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一最终结果。民族民间本土音乐的创作多以人民日常生活为背景,是劳动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歌词一般都与生活相关,其余的是为某种特定的场合和仪式所作,如玉溪本土彝族歌曲《正月采花》《天干三年吃白米》《款亲》等。本土音乐源于学生自己生活的土地,但很多学生认为与自己遥不可及,这是当前学生对民族音乐看法的普遍现状,将民族音乐带入课堂的实践,可以让学生逐步了解、接纳民族音乐。如利用演唱民歌活动方式传播和学习人文地理、农耕节令、传统习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寓教于乐。通过民歌中人民朴实明朗的感情宣泄及相互对歌时的客气、欣赏对方的表现,从而达到增强本民族之间的亲和力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谦让的美德。彝族本土音乐在课堂中实践,使学生有一个长期接触民族本土音乐的平台,进而培养一种对民歌的审美意识,对民族音乐课程的推进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良好作用。
第二,在动词语境下,实践代表一种行为。行为与单纯的活动是有区别的,活动带有随意性,而行为是一种有思维的活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回报的。如学生在对彝族音乐进行欣赏的时候,强调的并不是简单的聆听,而是在欣赏时,老师引导学生对音乐背景、作曲家、音乐风格等与民族音乐相关的话题进行探索,强调的是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欣赏某一首彝族歌曲,某一件彝族乐器演奏及某一種彝族舞蹈,进而探索到这种音乐风格是在何时、是如何被使用的,这个民族的习俗是怎样的,或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联系等话题,把原有的领域扩展到新的领域,这就是一种有思维的行为。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学生扩大了原有的音乐视野和音乐选择,实现了跨学科学习,把音乐与诗歌、历史、地理等联系起来,拓展到了更深、更广的新领域,学生由此获取一种自信、愉悦的感受,会更期待去探索民族音乐和提高音乐收获,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也会更有兴趣。
第三,实践也是一种知识,通过不断的使用能成为功能性的实际技能。将彝族本土音乐引入课堂中,学生能在学校阶段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置身于民族音乐的氛围中,学习民族音乐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了。同时,通过对真实的彝族音乐实践中音符、节拍、调式的使用,结合歌唱、身体律动等实践手段来学习,让这些音乐知识真正转化为音乐技能,而不是孤立的某个音符、节拍、调式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往后不同的音乐实践中看见同样的音乐知识时能独立运用,这样,音乐技能的形成也就自然而然了,学生在彝族音乐的学习中也获得了更大的回报。
三、彝族本土音乐在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通过对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对实验中学的调查,将彝族本土音乐融入课堂能发挥相当有力的积极作用,并对其开展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音乐是一门有生命力、创造力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时,需要避免死板的教学方法,不要把多媒体、音视频作为教学中心,应该调整教学方法,结合本地彝族音乐的特点,将彝族音乐元素合理融入教学中。比如在教授四拍子指挥图示时,不应过度依赖教材图示的学习,可以在参照课本上的例曲之后,学唱四拍子的玉溪彝族山歌《一颗青菜青又青》:
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打指挥手势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四拍子的强弱变化,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四拍子的节拍规律。然后可以加入互动形式,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主体,通过一个学生指挥,一个学生演唱的生动配合,以达到快速明白四拍子图示含义的教学目标。
(二)结合姊妹艺术,丰富教学内容
舞蹈是音乐的姊妹艺术,烟盒舞是玉溪彝族独具特色的舞步,可以利用这一特色,在学校开展选修课、兴趣班,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烟盒舞是手拿彝族乐器烟盒,边跳舞步边弹响烟盒的一种舞蹈,舞步中双膝始终保持稍屈状态,上身梗直前倾,加上半跪转身等动作。在实验中学的课例实践中,教师首先教授学生烟盒的使用方法和几个简单的舞步,接着加入编创环节,在原有的舞步基础上,根据舞蹈配乐又编创出一些自己的舞步,最后通过分组配合,每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编创成果。学生们学习热情浓厚,积极参与,趣味横生。在编创的同时,为了让舞步更贴合音乐,学生主动积极地了解彝族舞曲风格和节奏节拍,对彝族音乐学习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与塑造。
(三)增加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
云南彝族有一种聚会活动称为“吃火草烟”,既是彝族青年男女的一种直朴、纯真的社交活动,又是斗智、欢娱与歌舞交融的文化艺术形式。农忙时,女的给男的敬火草烟,装烟点火借题发挥助兴,展开领唱、对唱或演奏等形式。在玉溪实验中学的一次班会上,学生们开展了一次“吃火草烟”主题活动,大家围成一个圈,盘腿坐下,由老师开始领唱,学生们进行齐唱和伴唱,接着再由老师带领展开对唱,左边的学生唱,右边的学生答。在演唱的过程中,学生们无拘无束,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展现和释放自我。老师还为学生准备了烟盒、树叶等简易的彝族小乐器,学生可以边唱边伴奏,大大改善了音乐课上学生拘束、压抑、不敢唱的现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这种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个群体的凝聚力,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
四、结语
云南彝族本土音乐进入初中音乐课堂实践,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美育的要求,少数民族地区有义务担负起本土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任。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进学校教育中,既推动了中国特色民族音乐课程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助于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十分可行且具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里基尔斯基.作为实践的音乐与音乐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215-220.
[2]张亚林.玉溪民族民间音乐散论[M].云南:云南教育出版社,2013.
[3]杨国龙,杜涓.彝族民间歌舞在边疆山区小学校园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探究——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为例[J].黄河之声,2016,10.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