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

2017-11-09徐利平裘玉英鲁恒心

设计 2017年17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设计教育产教融合

徐利平 裘玉英 鲁恒心

摘要:文章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案例,分析了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的必要性,探索了产教融合育人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建立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享校企设施资源和智力资源机制是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设计教育 产教融合 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094-02

引言

引导和推动地方性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联合发起《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發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547号),以产教融合发展为方向,支持引导各类应用型高等院校在不同方向和领域分类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全面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此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发展高等教育的新机制。

一、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一)是设计类适用之才培养的需要

在服装产业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大环境下,服装企业唯有积极寻求转型升级,才能寻求突破,涅槃重生。作为为本区域产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必须紧紧围绕转型升级期间的服装产业和企业的需求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目前却存在着适用人才缺乏的问题,服装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服装专业毕业生也寻不到满意的工作。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就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与服装企业需求相脱节。造成高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缺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低下,缺乏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服装专业如此,其他设计类专业也存在着类似问题。设计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在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几乎所有本科院校,不管是一本、还是二本,甚至一些三本院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占比一直是学校孜孜追求的指标。目前应用型高校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原来的高校教师正处于从研究型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之中;而在企业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工程师,如果没有博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又无法引进到高校。

(二)是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顺利开展的需要

高校自身双师型教师缺乏,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来自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双师型教师缺乏有效补充,各个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通常会采取的措施有:到企业开展专业认知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到企业参观生产流水线,邀请企业设计师、工程师到学校作讲座等。这些实践环节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这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企业只会产生负担,企业往往缺少长期合作的动力。这就是造成校企合作只是学校“一头热”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缺乏长效机制。

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索

嘉兴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性本科院校,该校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是设计类应用型人才。为了探索设计类专业产教融合育人的有效机制,以嘉兴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为例,通过校企合作关键环节的深入剖析,找到教师、学生和企业能多赢的合作机制。

(一)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四年制本科教育实行“3+1”模式,“3”为校内学习阶段(三个学年接受校内培养,接受综合素质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部分专业课程和部分实践环节的学习);“1”为企业学习阶段(一个学年为企业学习阶段,完成部分专业课程、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在企业学习阶段强调实际应用,课题来自企业设计开发实际需要,由企业资深高级设计师或工程师指导,实施项目式教学。“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担负着至少一年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他们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可以使学生实习实践与企业产品设计与开发密切联系,实习成果为企业所用。例如:服装设计与工程卓越班服装专业毛衫设计方向学生到毛衫企业实习。学生进入毛衫企业开展《毛衫款式设计》《毛衫工艺设计与打样》两项实习的时间安排必须按企业产品开发的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实习期间学生所设计和开发的新产品,知识产权归企业所有,校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因此,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才能使学生到企业为期1年的实习计划具有可操作性,才能使学生的实习能符合企业的生产节奏。

(二)构建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以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基本思想为指导,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任务,构建有机融合和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和建设体现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形成与设计教育相适应,突出综合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将企业课题转化或部分转化成若干小项目结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真题真做的实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改变原来散点式的知识点教学内容,结合企业真实项目或虚拟项目,以最终可以出产品或阶段性产品为目标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使知识点可以连成线,培养学生完成服装设计整个过程的能力。学生得到真题实做训练的同时,企业将项目化教学的成果产品化而获得经济效益。例如:以“毛衫设计与制作”作为毛衫方向学生的典型工作任务。按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需求设置课程。将企业横向课题分阶段分解到针织基础、针织服装设计、针织工艺设计等课程中。教师将真实企业课题作为课程作业布置学生练习和完成,并以企业真实项目的质量要求作为学生作业要求。当这一系列课程的教学环节结束时,学生也完成了最终作业——企业需要的毛衫设计与开发项目所要求的内容。endprint

(三)打造“二合一”教学团队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促进了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两支队伍的交流和融合。教师有更多机会走进企业进行实践能力锻炼,加快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的速度。在与兼职企业教师合作培养设计类人才过程中,利用教师智力资源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设计案例开发的实训教材,使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导师共同提升素质与水平,也提高了企业导师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例如,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以企业的真实毛衫设计案例为素材,合作编写《毛衫小样设计实训教材》《毛衫款式设计实训教材》《毛衫工艺设计实训教材》等教材。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得到了提高,也提高了企业导师参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

(四)建设功能互补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为了卓越计划顺利实施,新建了一批与企业功能互补、领先于当地产业发展水平的高端实验室,在满足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教学之外,吸引企业使用。企业因此将部分产品研发室搬到了校内,建成了校企共建实验室,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受设计师的顶岗实习,实现实践教学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同时,在企业内部设立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心,企业成为高校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验设备和设施共享共用,实现真正意义上开放共享。例如:嘉兴学院为了办好服装毛衫设计特色模块,建设了毛衫成型加工实验室,引进了德国STOOL的电脑编程软件和全自动电脑横机,吸引了梦迪公司将毛衫产品发室研搬至嘉兴学院校内,校企共建了毛衫服装设计与开发实验室。

三、產教融合育人机制

(一)共商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机制。和企业一同落实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安排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各个环节,必须征求企业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最后审定环节,必须有企业高管、设计总监或总工程师参加认定,以此化解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共享校企设施机制

建立“校企共享实验设施”的机制。允许企业将研发设计部门设置在校内,将研发设备放置到校内,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与企业研发设计实战训练;也允许学校将学科实验室设置在企业,将实验设备放置在企业,使企业共享高校领先于产业的高端实验设备和设施,实现开放共享,同时通过搭建院校与行业企业沟通平台,化解科研与市场脱节的问题。

(三)共享智力资源机制

建立“校企共享智力资源”的机制。第一,项目化教学将企业课题转化或部分转化成若干小项目结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企业获得项目化教学的成果。第二,企业接收学生到企业实习,可获得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机会。第三,一方面鼓励行业专家、企业设计师到校兼职教学;另一方面激励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员工培训,优势互补,共同培育与收获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立,使企业和院校,通过“融合”过程,最终形成为一个整体,在高度融合后,双方不分彼此,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互利双赢,从而使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得以良性持续发展,使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成为统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设计教育产教融合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