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英译作品海外传播环境分析

2017-11-09陈心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海外传播莫言

陈心哲

摘 要:传播环境是影响我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莫言英译作品海外传播环境为分析对象,从跨文化的社会环境、多样化的媒介环境、复杂的心理环境三个维度辩证分析了莫言译作在海外传播中遇到的利弊因素,以期为我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环境的改善获得启示。

关键词:莫言 英译作品 海外传播 传播环境

莫言英译作品的海外传播属于文学传播范畴,其传播环境即指莫言译作在海外传播时所面对的情况和所具备的条件。在文学传播中,与作品传播直接相关的文学环境称为“小环境”,包括文学作品的媒介、读者以及作者;而间接相关且覆盖面更广的“非文学环境”称为“大环境”,包括社会、政治以及经济情况。传播環境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传播活动的基础,对传播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跨文化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情况。在文学传播中,社会环境属于大环境,由于莫言英译作品在海外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国和受传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变化都会对传播产生明显影响。

依据goodreads网站上统计的读者数量,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来自不同国家的翻译作品的评分情况。莫言译作《红高粱家族》有2478位读者的评分,而马尔克斯的译作《百年孤独》有456,797位读者的评分,村上春树的作品也有很多的读者,其作品《挪威的森林》收到了143,295个评分。其次,如果将其与美国自己生产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差距就更为悬殊,如畅销书《饥饿游戏》在网上的评分量可以达到3,465,138个,而经典作品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也有107,538个评分。如果把评分数量看做是读者人数的一个参考标准,与上述几位作家相比较而言,莫言的英译作品在英美国家的受众人数还是有限的,其作品在英语读者群体中的接受程度并不是很高,这不仅仅只是翻译的原因,还受到很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相较于英美等国而言,法国的汉学就非常发达。“北美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但是美国读者和法国读者不一样,法国读者很爱读外国小说,美国读者不爱读外国小说,他们只爱读美国小说,你要是能够在美国卖个两三千册,可能就算成功了”[1]。因此,由于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度存在差异,莫言英译作品在海外传播必然会遇到很大的屏障。这个屏障就是文学传播的“大环境”。在传播活动中的文化元素,大到国家历史、文化典籍、民族信仰,小到日常的阅读习惯、节日习俗、审美倾向都会对传播活动产生影响。

首先是中西方读者有着不同的小说观,即什么作品才能算作合格的小说,中国读者希望小说“准确地演绎、阐释历史”[2],对于西方读者而言,“虚构与思想激情被认为是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3]。虽说随着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融合日益深入、差异有所减小,但中国读者还是倾向于阅读史实性质的小说,西方人更喜欢阅读虚构的、在情节和用词上有较强感染力的小说。

其次是对于小说所表达的理念的认同程度,这与国家的文化特征有很大的关联。根据霍夫斯泰德对于不同国家价值观的评分,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国家,而美国英国等属于个人主义文化国家。因而,中国的小说可能会强调集体的力量,为了集体牺牲个人,但是欧美小说可能更倾向于描写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在重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但这只是文化差异的一种表现,东方小说中所表现的人生哲学也往往不能被西方读者所理解。例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日韩等国都有比较好的销量,但在英美等国却几乎无人问津,即便有一些轰动一时的作品出现,也仅仅如同畅销书昙花一现,很难有固定的读者群体。西方读者也阅读余华的作品,但是表示对于其中表达的人生哲学不能理解,相比较而言,韩国很多读者非常热衷于阅读余华的小说作品。

再次就是读者对翻译文学的接受程度,中美两国读者在对待翻译文学的态度上有很大差异。翻译图书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读者对于翻译文学更是非常热衷。而美国读者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的,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更是文化生产大国,其民众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好的文化,美国每年自己创造许多书籍、电影以及音乐供民众消费,他们完全没有必要阅读艰涩的翻译文学,因此,任何来自其他国家的书籍在美国的销量总是很少。“目前作品被译介的中国当代作家有150多位,只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1.3%。中国每年出版的引进版外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却十分巨大。在美国的文学市场上,翻译作品所占比例大概只有3%左右,而在3%的份额中,中国当代小说更是微乎其微”[4]。因此,作为经过翻译的外来文学作品,莫言译作其本身就难以受到读者的青睐,再加之读者迥异的阅读兴趣和难以获得共鸣的作品思想,其文本的传播面临着艰难的跨文化环境。

二、多样化的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环境,即作为物质工具的媒介,如电影、广播、网络、纸质出版物等,均是能够实现文学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是精神环境,也可以称为软环境,即媒介所传递的关于作家作品的内容。对于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媒介环境需要考虑传播国与受传国两方面。

首先是受传国媒介环境。莫言英译作品在海外传播拥有很好的物质工具媒介,西方国家的传媒业非常发达,出版机构、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发展都很成熟,这样的条件完全能够满足译作在海外的传播。但这些条件对于读者选择作品并不能够起到直接的影响,影响最为直接的是大众媒介上所刊载的内容,也就是软环境。从1988年至今,莫言在英美国家传播的过程中,其媒介软环境以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时间点为界限,发生了一些改变。

在获得诺奖之前,莫言英译作品的报道集中在作品的评论和推介方面,篇幅较少。通过Google搜索引擎,目前能够检索到的最早的对于莫言的报道刊登在1993年3月13日的《独立报》(The Independent),主要介绍英国海涅曼出版社出版的《红高粱家族》,文中赞赏了作者描绘外部世界的能力,认为小说的风格是精致细腻的描写与刺激场面的并存,并且将《红高粱》视为文化的代表和小说最重要的意象[5]。2004年11月28日,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刊登了Jonathan Yardley对于莫言的《丰乳肥臀》的评论,这是一篇比较经典的评论,此后被多人引用,并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重新刊登在2012年10月11日的报纸上[6]。此外,还有一篇质量较高的评论性文章出现在2005年5月9日的《纽约客》(The Newyoker)上,John Updike的《苦竹:两篇中国小说》,这篇评论有中文译本,主要评价了莫言的《丰乳肥臀》[7]。这一时期的报道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是碎片化,没有对作家作品系统的介绍,只是根据图书市场情况,推荐部分作品;第二个是客观化,对莫言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家以及翻译方面,评价态度较为客观、专业,正面评价较多。endprint

在获得诺奖后时期,海外媒介对莫言的评论和报道集中在作品的推荐和评价上。2013年1月20日,《星期天日报》(The Sunday Times)刊登了Peter Kemp对《四十一炮》的评论,这篇评论对莫言作品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认为“其语气比较缓慢,缺乏焦点,故事曲折并且不连贯,并且是一种花哨的大杂烩,还伴有拉伯雷式的质朴和幻觉的怪诞”[8]。2014年5月12日,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推荐了三本值得阅读的中国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是其中之一,评论者认为莫言的文笔比较有气势,抒情性很强,而其中所蕴含的愤怒,使得小说成为一篇佳作。

其次是传播国媒介环境。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政府就努力通过创办一些刊物,希望能够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愿望,《中国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创办的。“为了打破这种孤立和封锁,我们就希望通过文学作品的外译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新中国,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不久我们就创办了译本英文杂志《中国文学》,定期地把我们国内的文学作品包括古典作品翻译成英文,然后到世界各国去发行”[9]。除此以外,“熊猫丛书”也是当时推出的比较著名的系列丛书,但是这些丛书在海外的传播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到1988年莫言译作第一次传播出去的时候,中国的媒介环境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媒介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也有了更多新的渠道,不再需要完全依靠《中国文学》这类的刊物,而是以更从容便捷的方式实现传播。莫言的传播最初也是依靠《中国文学》杂志,但后来则是依托海外的出版社实现了成功的传播。

另外,传播内容在传播国媒介上的评价非常重要,在这个信息畅达的年代,任何一位国内读者的态度都会对海外读者产生影响,对于海外出版机构而言,定夺出版某种图书的时候,也会将国内媒介以及读者的评价视为一个参照标准,有时候甚至对传播形成决定性的影响。例如,诺贝尔奖评委就曾经说,在选择莫言之前,他們会咨询许多中国学者,并且请他们将莫言小说的每一句话,都解释给他们听[10]。而莫言在国内还是有比较好的声誉的,他曾经获得过诸多奖项,例如,1987年《红高粱》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9年《复仇记》获得1984-1986年度“青年文学创作奖”、2001年《红高粱家族》获得第二届冯牧文学奖、2011年《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如果莫言在国内的接受范围非常小,作品既没有获得专业读者的认可,又没有成为畅销书,那么海外传播就很难实现。

概括而言,莫言译作在海外传播有着较好的媒介环境,种类多样化的媒介越来越有利于传播,而从内容角度来看,媒介环境变得不再仅仅局限在文学范围内,而是扩展到文化等领域,拓宽了的覆盖面使得媒介环境变得更为多样化。

三、复杂的心理环境

在文学文本的跨文化传播中,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受传者以及传播者的心理环境。传播者的心理是指传播者在创作或者传递文学信息时的目的与态度。受传者心理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作品前的期待,阅读时的感受以及阅读后的心理状态。

首先是受传者心理。依据goodreads和亚马逊网站上读者所表达的阅读期待,莫言作品的读者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文学爱好者及文学研究者,重点关注小说的思想及艺术价值,这类读者往往能以较为专业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对莫言以及中国文学有一定的研究和了解,是出于研究或者浓厚的兴趣去阅读,往往较少受媒体宣传的影响,能根据自身的判断来选择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期待是有较高艺术价值、可读性以及思想性的文学作品;第二种是希望了解中国,关注作品的社会史料价值,希望能够从作品中了解中国的国情、民俗民风,这一类读者往往会根据媒体的推荐来选择作品,看重的是作品的社会背景以及其中一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习俗的描写。这类读者更希望莫言的作品能够清晰逼真地传达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第三种是在好奇心驱使下阅读作品的读者,有部分读者是带着对东方文化的猎奇心态来找寻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他们的阅读期待是作品中充满东方的奇人异事。另外,还有一部分读者出现在莫言诺贝尔奖之后,他们好奇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阅读期待集中在作品是否别出心裁,充满个性,是否表达出了作者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这一类读者由于受到获奖信息的暗示,对作品往往有比较高的期待。根据读者反馈所占的数量来看,第一种读者占最少数,而第三种读者占大多数。尤其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突然涌现了一些在好奇心驱使下阅读的读者。许多读者都表示,是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得知这位作家,并且决定阅读这位作家的作品的。因此,2012年底至2013年可谓是西方读者阅读莫言作品的大年。而在此之后,莫言作品的阅读数量又趋于缓和了。除了上述三种读者心理外,读者还有一些对小说的普遍喜好,例如,美国人喜欢的小说“一种是sex多一点的,第二种是politics多一点的,还有一种侦探小说……其他一些比较深刻的作品,就比较难卖得动”[11]。

其次是传播者心理。由于莫言英译作品的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者的态度也会影响作品的传播效果。作者、译者、杂志编辑、出版商、电影导演、大学教授以及读者等个人或者是机构都可以扮演文学传播者的角色。由于海外传播的是译作,所以原著作者并没有直接参与这个传播过程。译者和出版商是海外传播的主体,而报刊杂志、电影等媒介以及大学教授是辅助传播者,他们都希望作品能够获得较好的传播,一方面能够获得利润,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传播者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中国的出版机构和个人,另一类是海外的出版机构和个人。

中国的出版机构和个人都希望作品在获得良好销路的同时,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动更多的中国作品被海外读者接受。由于中国的出版机构和个人往往受到政府项目的支持,因此,他们在实行传播计划时几乎是不计成本的。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而不是获利,这是一种抱有强烈文化推销宣传目的的传播。海外的传播者以出版商为主,分为两种,一种是商业出版社,他们出版书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如果对于书的销量不是很有把握的话,基本上是不会选择出版的。但是,海外还是有许多学术出版机构,这些出版机构倾向于选择能够作为教材或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销路并不是很好,但学术出版社并不是很在乎利润。因此,总结而言,海外出版商有两种心理,一种是追求学术价值,一种是追求商业价值。除了出版机构外,由于网络的发达,许多中国文学爱好者在网站上发表有关于阅读的体会,推荐好书,这是一种出于爱好的传播,没有其他目的。endprint

无论是出于文化宣传需求、营利目的、学术价值追求,还是单纯的个人爱好,传播者的目的决定了传播内容、策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莫言译作在海外传播面对的心理环境还是比较复杂的,读者抱着各种不同的期待阅读作品,而传播者的传播心态虽说有不同,但还是比较统一的。

以上从社会、媒介、心理三个维度分析了莫言英译作品的海外传播环境,总体来说,三类传播环境都呈向好的趋势,尤其是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但从传播的社会环境来说,虽然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外交流的频繁,作家在海外屡次获奖,尤其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外对中国的文学作品接纳程度有一定的提高,传播的社会环境得到改善,但东西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环境屏障依然严峻。

参考文献

[1] 黄咏梅,陈霄.余华:西方读者并不只想读“中国政治书”[N].羊城晚报,2011-10-23,B3.

[2] 饶芃子.中西小说比较[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22.

[3] 饶芃子.中西小说比较[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23.

[4] 吴波.中国翻译界生存状态堪忧[N].广州日报,2014-09-06,B12.

[5] Natasha Walter."Book Review:Shooting a family in glorious technicolour: Red Sorghum - Mo Yan,Tr Howard Goldblatt:Heinemann, 14.99",The Independent,1993-3-13.

[6] Jonathan Yardley."Mo Yan:‘Big Breasts & Wide Hips",The Washington Post,2004-11-28.

[7] John Updike."Bitter Bamboo:Two novels from China",The Newyoker,2005-5-9.

[8] Peter Kemp."Pow! by Mo Yan,trans Howard Goldblatt",The Sunday Times,2013-1-20.

[9] 謝天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J].东吴学术,2013(2):48.

[10] 南京大学2014年11月5日上午10点在文学院221会议室举行勒克莱齐奥、贺拉斯、陈迈平讲座及座谈,这是贺拉斯恩格道尔所介绍的评奖方式.

[11] 季进.我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9(6):47.endprint

猜你喜欢

海外传播莫言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一带一路”视域下民营企业的海外传播策略
从莫言作品的海外传播看东西方文化的认同构建
浅析戏曲跨文化传播
一点儿都不“丑”
《青春之歌》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力研究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