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转身动作与转身技能
2017-11-09孙喜和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321004
孙喜和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321004)
如何理解转身动作与转身技能
孙喜和 (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321004)
案例研析
编者按:本期话题研讨是续“案例研析”栏目关于“如何合理制订单元计划”的第7次专题系列,以“非操作性动作技能教学单元计划”为主题,以水平一(二年级)转身单元为例展开的话题研讨,本次研讨特邀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博士带领全国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合理制订教学单元计划,通过研讨,旨在引导参与研讨的教师能够站在教学内容体系的角度制订学期、学年乃至整个学段的单元计划。本期节选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博士针对本期研讨主题,解读“转身动作”及“转身技能”,以引导参与研讨的教师们深入思考如何制订以非操作性动作技能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单元计划;一线教师李宁宁老师结合实践,阐述了对非操作性动作技能教学单元计划的构建思路,为一线教师在设计非操作性动作技能教学单元计划时提供参考。后续“案例研析”栏目将继续就本系列专题进行深入研讨,请各位教师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参与话题研讨网址:http://bbs.jsports.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5)。
本期“案例研析”话题讨论的主题和内容《非操作性动作技能单元教学计划——以水平一(二年级)转身单元为例》是上期话题研讨“技能单元”的后续话题之一,是在不同运动分类体系下教学内容显性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之所以这样说,可以借鉴数学等式1+1=2的不断变化来理解单元和内容的排列。如,小学入学阶段的数学教育是具体可见的单元教学内容如数字和数字运算,如果数字和运算的掌握是单元的基本要求,那么1+1=2是一种典型表现。其后,在不断对数字、图形及运算进行教学后,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便出现了a+b=c的代数形式,使得1+1=2具有了抽象意义,也有了更为普遍的逻辑意义。但这种形式的更复杂变化是y=kx+b这一函数式或者是直线体的出现,使得a+b=c这样单纯代数式具有了几何意义,这时的学生已经进入初中阶段。在直线的基础上y=ax2+bx+c这样的二元方程和函数式是其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抛物线。进而,指数对数的学习后,三角函数的出现就使得代数式的性质或直线体,向不规则曲线等图形发展和变化……如此发展不止,变成了学生在数学这个学科要学习的全部内容。从以上例子来看,“转身”这样的单元技能主题的提出,恰如数学中的一种等式,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的掌握,对于理解运动和把握内容体系提供了可能。而对这样的技能主题进行彻底地解读,也是打开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构成形式的可靠路径。
一、“转身动作”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转身动作随处可见,也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基本活动能力,并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如,回头、绕过、挤过等动作都属于这类动作。但在运动意义上的“转身动作”却有着明显的目的的指向性,属于技能类动作。这就需要专门的学习与练习、运用,才能在实际的运动中发挥“转身动作”所具有的特定功能,如,灵活地躲闪所面对的器物或人、运球过人、转身投篮等。当然,这样说也不排除只是为了增强体质而简单重复地运用某种动作进行练习的过程,本文讨论的是学习单元计划的问题,因而不对练习方式和方法做更多的解释。本次研讨中提出的“如果将技术动作置于运动场域下,以单元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连续的系统‘认知’”,其中的“运动场域”下的“转身动作”是一种技能要求下的转身动作的具体体现。在单元计划中出现的“感知身体”前后转身动作、“感知身体”不同位置时的转身动作体验及不同路径、不同速度和协作形式下的转身动作,实质上是指向“转身”技能在特定场域下的可能性运用。可惜的是虽然提到“运动场域”下的转身动作,在单元计划中并没有看到实际的“运动场域”,而只是看到局部的“运动场景”,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也不能说其对“运动场域”的理解比较透彻,而只是属于一种概念性的问题意识而已。
一个动作本身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运动学习时,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关联性。日本的龙泽文雄提出了“上位”动作和“下位”动作的概念,其意义在于“上位”动作是由很多的“下位”动作构成的,而现在的“下位”动作一旦熟练化之后,就会变成其他未掌握动作的“上位”动作。如,1名学生现在能够抓住1个苹果,那么这个“抓”的动作就是这名学生现有“抓”的“上位”动作,这时的苹果与他“抓”的关系的确定,决定了上位概念的“抓”的水平。那么,他是否抓得起来其他的东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呢?就是因为抓的东西的属性决定了“抓”的水平,如,大小、硬度、用力程度等诸多内在的、外在的指标决定了“抓”的水平。而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抓起其他东西时,如,同样是这名学生能够抓起一块豆腐,“抓”豆腐的动作就是“抓”苹果动作的“下位”动作。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本身上位与下位的关系问题,而是运动学习如何深化的问题。本次研讨提出的“运动场域”问题和“转身”动作问题,恰如2个“上位”概念,对进一步探讨“转身”动作的下位概念和转身动作的体系化问题及内容体系化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转身”的理解
这里的“转身”显然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与单纯的“转身动作”来比,更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是各种“转身动作”的集合体。这种集合体的意义在于对“转身动作”的作用上的理解(见图1)。
每一项运动的技能表现都离不开诸如转身这样的动作,有规定动作的转身动作,如,跳水的各种转体转身动作;也有随意转身动作,如,足篮球的各种转身动作,要根据当时场上的情况选择最恰当的转身动作突破、投篮或掩护等。这时的“转身”不具有显现性,更多的是应变性和实用性,是一种技能的表现。研讨中的案例提出的“运动场域”应是实际情况的“运动场域”,转身应是这种场域下的转身,这也是运动学习应该追求和达到的目的。
然而,如图1所示,从幼儿阶段到成人熟练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是分为4个阶段的:第1个阶段是反射与反应阶段,这个阶段完全是一种原生状态的基本运动能力的体现,如,幼儿的翻身动作和一步一挪动的转体动作。第2个阶段是少儿时期,这个阶段是基本动作的能力发展阶段,可称之为基本动作技能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活动能力,会各种不同的转身转体动作,但不具备复杂动作能力。这就需要第3个阶段的过渡性运动技能阶段的练习,这一阶段是培养专门性运动能力的必然过渡期,这个时期,则需要进行各种专门的转体转身训练,如,足球的转身运球学习、变向跑学习等。第4个阶段是运动项目的基本把握形成特定项目的运动技能阶段,能够在各种已掌握的运动中,形成灵活地运用各种转身技能为项目的目的服务。
图1 儿童发育与运动技能的成熟度关系
由此来看,同一个内容的学习,如,“转身动作”应该有至少4个层次的连续递进过程,才可能形成一个运动项目的技能表现,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生们一次性地把握这样的技术。如,幼儿园的学生的转身动作,应该是身体自然反应下的转身与强化。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的转身动作,则应是身体灵活情况下的基本运动能力的发挥。小学高学年段和初中的学生的转身动作应是各项技术的涉及及把握并能够熟练地完成动作。进入高中年级和成人阶段的转身动作,则应是各种动作的随机表现运动。这样分析,运动技能的内容安排,便有了一定的规律可循。
三、结语
虽然本期研讨并没有将“运动场域”和“运动场景”较恰当地区别开,但在“运动场域”下的运动教学作为一个话题,应该是一种进步,这不仅将动作学习做了有效地引导,将有的放矢的教学提到了日程上来。更重要的是可将单个动作,依据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系列化,也就是为运动教学内容的体系化提供了可能的思考。具体的操作原则也依稀可见,如何将它进一步落实到位,则亟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