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竞争促学生运动参与
2017-11-26于金波,张迎春,刘文进
用竞争促学生运动参与
一、改胜负标准,树竞争信心,奠参与基础
学生的身体素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差异以及比赛条件的单一等,都会让学生在竞争中信心不足,而改变比赛胜负标准可以让学生取得获胜的信心,从而为提升运动参与水平奠定基础。
案例1:在1节小学三年级的单摇跳绳教学中,教师应用了比赛法进行教学。第1轮比赛时,将胜负标准定为“1分钟内跳到100次以上”,最后仅有10几名学生获胜。第2轮比赛开始前,有的学生说“反正我也比不过别人,我就慢点跳”。最终的结果是多数学生因在比赛中不能获胜,消极比赛,参与度较低。
案例2:第1轮比赛时,教师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们以连续跳绳50个不失误为胜负标准,看一下哪些同学能获胜。”第2轮比赛时,教师对学生说:“本轮比赛以连续跳20秒数量多且失误次数少者获胜。”学生们个个认真练习,课堂上出现了“绳彩飞扬”的场面,每位学生都为取胜积极参与练习。
剖析:如果教师用单一的比赛标准判定胜负,导致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获胜,而运动能力弱的学生较难或者不容易获胜,进而不愿意参与比赛。在上述2个案例中,案例1中的教师只是以“定时计数”为比赛胜负标准,这一标准导致学生整体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案例2中的教师将“定时计数”变为“不失误计数”及“定时计失误”,这一改变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许多学生也体验到获胜的喜悦,为之后参与跳绳练习树立了信心,进而提高了运动参与度。
二、变比赛对手与内容,提供竞争中获胜机会,提高参与行为
比赛的对手与内容不同,则比赛的结果也有所不同,改变比赛对手与比赛内容可以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获胜机会,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案例:在1节小学二年级的原地拍球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比赛。第1轮比赛时,2名学生1组,胜负标准为“10秒内谁拍球的次数多”,连续进行了3轮比赛后,有几名1次也没有获胜的男生抱怨:“我1次也比不过他,不比了。”其他学生也跟着说起来。此时教师说:“接下来,获胜者为1组,其他学生为1组,继续进行比赛,看谁能获胜。”这时学生们又开始了激烈的比赛。经过多次这样的分组后,整个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们到处找对手的激烈竞争场面,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剖析:改变对手与内容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多获胜机会,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主动参与。在以上案例中,教师通过3轮比赛,将“获胜者”筛选出来,并分在1组进行比赛,将没有获胜的学生分在1组,为这些学生提供获胜的机会,通过比赛对手的变化,学生都成为了获胜者,参与积极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公正裁判保竞争比赛结果,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获取比赛胜利是学生进行比赛的重要目的,而公正裁判是保证比赛结果公正的重要环节,只有公正裁判才能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参与进来。
案例:在1节小学四年级的后滚翻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比赛:将学生分成10组,每4名学生为1小组。胜负标准定为“完成1次后滚翻后,跑至终点线,在返回过程中再完成1次后滚翻回到队尾,先做完的小组为获胜组,违反规则视为最后1名”。比赛结束后,教师判定第3组、5组和9组为前3名,此时第2组有1名学生说:“老师,第3组某某同学在回来时少完成了1个后滚翻。”而教师通过询问了解到事情真相以后,当即改变了比赛结果,即:第2组为第3名,第3组为最后1名。而接下来的比赛,各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都在守规则的前提下积极比赛。
剖析:比赛获胜能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喜悦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动机。在教学比赛中,作为裁判员必须明查秋毫,做到公正执裁,保证比赛结果的公平性,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此案例中,当教师意识到问题后,能及时改变比赛结果,保证了比赛的公正性。公正执裁为学生创造了公平公正比赛的环境,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比赛,提高了运动参与水平。
——于金波、张迎春(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小学,264422);刘文进(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葛家中学,264422)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