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还是绿地投资?
——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模式的考察
2017-11-08赵胜立
方 慧 赵胜立
(山东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跨国并购还是绿地投资?
——对“一带一路”国家OFDI模式的考察
方 慧 赵胜立
(山东财经大学 国际经贸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2)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进而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但是,不同的投资动机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则关系到企业“走出去”的竞争与生存以及是否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研究显示,影响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模式的主要因素有沿线国家的市场发展潜力、劳动力成本、投资环境、技术水平和与我国的文化距离,以及我国的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我国企业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宜采取新建投资的方式,投资重点应考虑拓宽海外销售渠道,在对其基础设施投资的基础上,逐步化解我国的过剩产能;对于韩国、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发达国家宜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重点应放在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以及先进技术的获取与利用上,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于转型经济体,也应以新建投资为主,并对少数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并购。
“一带一路”战略;跨国并购;绿地投资;OFDI
一、引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的重要部署方略。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与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将“一带一路”列为中国新一轮“走出去”战略重点。“一带一路”沿线经过65个国家,贯穿亚非欧大陆,使中国与沿线国家成为包含经济、政治、安全与人文在内的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推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平衡发展,进而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我们知道,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市场资源,并汲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但是,不同的投资动机下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则关系到企业“走出去”的竞争与生存以及是否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因此,深化企业对外投资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选择
有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研究,既有文献主要是从企业和东道国影响因素两方面展开的。从企业自身因素来看,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Elango(2005)认为主要投资于物质资本的企业倾向于绿地投资,而主要投资于人力资本的企业通常选择跨国并购。在能力资源方面,Anderson(1994)认为管理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企业技术能力越强,选择绿地投资的可能性越大。在外部环境方面,东道国的产业结构特征对国际投资模式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Larimo(1987)认为在东道国市场潜力较大的产业,绿地投资可以获得更多利润,而在市场饱和的产业,跨国并购的企业更具有成本优势;Demirbagetal(2008)的研究发现,东道国的市场潜力和投资风险会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Muller(2001)的研究认为,在市场竞争程度很强或很弱的产业,理想的投资模式是绿地投资,而市场竞争程度处于中间的产业,理想的投资模式是跨国并购;Demirbag(2008)则认为,东道国的市场制度也是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重要依据,在市场制度不健全的国家,企业更倾向于绿地投资;相反,在市场经济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更倾向于跨国并购(Alvarez,2009)。
国内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国外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国内企业国际投资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检验。如,王丽华(2009)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东道国经济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企业在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之间的选择;丁婉玲(2011)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投资动机、环境差异和投资经验对进入模式的影响作用并得出这三者是影响企业选择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重要因素;阎大颖(2008)通过一系列假设和Logistic逻辑模型研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影响因素;刘兴亚(200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文化差异对海外投资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时,往往更倾向于成本相对更低的方式。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与实施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并产生了大量的富有建设性的理论研究。方旖旎(2016)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规模和产业偏好,并推测中国企业未来的投资热点与东道国风险。*方旖旎:《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对海外直接投资国的风险评估》,《现代经济探究》2016第1期。王永中等(2015)从区域行业结构分布和企业类型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特点,并进一步评估了相关国家存在的投资风险。*王永中、李曦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评估》,《开放导报》2015年第4期。郭烨、徐陈生(2016)研究考察了双边高层会晤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影响作用。*郭烨、徐陈生:《双边高层会晤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国际贸易问题》2016第2期。孟庆强(2016)利用2003-2013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42个国家的直接投资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动机。*孟庆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动机的实证研究》,《工业经济论坛》2016第2期。许小平等(2016)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研究背景,探讨签订双边投资协定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徐小平等:《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OFDI的影响——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6第5期。
综上,国内外关于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研究大都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很少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文献就更少涉及实证分析。本研究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特征,运用两阶段博弈模型,就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三、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一)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邓宁(1977)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企业跨国经营的条件总结为所有权优势、市场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有权优势是指跨国公司的竞争或者垄断优势,包括企业的规模和已经取得的经济地位、专有技术、从事国际经营所获得的经验和产品差异化等;市场内部化优势是指跨国公司通过将国外企业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有利信息以保证企业特有优势的安全和持续的竞争力的优势;区位优势是指来自东道国所特有的优势,包括东道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等。邓宁用三种不同优势的组合,说明了跨国公司在出口、投资和许可经营这三种主要国际市场进入模式之间的选择。由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知,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东道国经济水平、市场发展状况、技术水平、投资环境、劳动力成本等,而企业究竟是选择跨国并购还是绿地投资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则是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状况与投资区位做出的权益性选择。
(二)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机制分析
我们运用两阶段博弈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走出去”投资模式的选择。假设存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分别有j和k个企业,国内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考虑一个两阶段的博弈:第一阶段国内企业选择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两个市场上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同时决定各自的产量。*皮建才、李童、陈旭阳:《中国民营企业如何走出去:逆向并购还是绿地投资》,《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第5期。
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面临的反需求函数分别是:
P1=a-Q1
P2=b-Q2
P1代表国内市场价格,P2代表国外市场价格,Q1代表国内市场总产量,Q2代表国外市场总产量。用C表示国内企业的边际成本,C0表示国外企业的边际成本,而两者之间存在关系C=γC0,γ表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异。当γ>1时,国内企业的边际成本大于国外企业,当0<γ<1时,表示国内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国外企业,本文假设东道国只拥有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中的一种。
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如果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两个市场的企业相互独立地决定各自的产量,这时国内外企业的均衡产量为:
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国内企业的利润为:
当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其边际成本、产品价格以及产量都会随着模式的选择发生变动。如果选择跨国并购,国内企业可以获得东道国的技术优势、管理经验以及优秀人才,但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收购成本;如果选择绿地投资,则可以获得东道国的成本优势,以及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但同时要承受东道国的法律制度、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风险。
m表示跨国并购,F表示收购成本,本文假设并购行为并没有对国外市场产生影响,因此被并购的企业利润完全纳入到国内母公司中来。通过计算得到国内企业的利润为:
假设企业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则国内企业的利润变为:
g表示绿地投资方式,F′表示新建厂房的成本。通过计算得到国内企业的利润为:
通过比较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与绿地投资所获得的利润,可以得出企业进行决策时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下面是一个关于国内企业与东道国的博弈矩阵,我们把东道国分为研发能力强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两种国家,而企业可以选择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两种模式。
跨国并购 绿地投资
四、实证检验
(一)统计分析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状况。“一带一路”战略涉及俄罗斯、蒙古和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区域的65个国家(含中国)。沿线国家总人口约为44亿,占全球人口的60%左右,年生产总值占全球约30%。*王永中、李曦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风险评估》,《开放导报》2015年第4期。其中,东盟与中国的外贸关系密切,并且占据重要的地缘位置和资源优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天然橡胶、椰子等热带物产极为丰富,是吸引中国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还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但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升级。西亚、中亚是中国直接投资规模最大的两个地区,该地区石油资源极为丰富,但由于长期遭受战乱困扰,国内政局不稳以及宗教矛盾突出,使得该地区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工业原料极为贫乏,对于交通、通讯以及电气行业的建设绝大部分依靠外来投资。南亚地区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长期萎靡不振,但近年来由于良好的国内需求和投资环境,以及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开始不断攀升,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之一。俄罗斯和蒙古是中国北方的两大邻居,受地缘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两国的外贸合作逐年攀升,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这两个国家的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资源储备较为丰富,但他们的轻工业比较落后,钢铁、化工等制造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其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需要大量的进口和引进投资。
2.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状况。自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与实施以来,对沿线国家的投资逐年增加,2014年中国对沿线64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为924.6 亿美元,约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10.5%左右。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95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直接投资总额达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至2015年年底,中国已与沿线的60个国家签订了3987个基础设施共建合作协议,包括高铁、港口、机场以及道路,涉及资金总额926亿美元。其中,在23个国家设立了77个境外合作区,共有中国企业946家,目前已经提供了接近20万人的就业和9亿美元的财政收入,还有23个国家提出要建立36个工业区。
(2)计量分析
1.建立模型。本研究采取二元Logit选择模型进行研究。其基本形式为:
yi=xiB+μi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其观测值为0和1,0代表绿地投资方式,1代表跨国并购方式,X为解释变量,包括所选样本的总体和个体,μ为残差项,服从正态分布。为了避免异方差性,在估计过程中用概率形式表示被解释变量,并选用效率模型代替原始模型。
“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广泛,但有些国家并没有明确表达参与意愿,有些国家国内政治动荡、宗教矛盾等问题突出。*赵明亮、杨蕙馨:《“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钢铁业过剩产能化解:贸易基础、投资机会与实现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与沿线56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本研究选取我国企业近年来进行稳定投资并且投资项目较多的33个国家进行研究,他们分别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德国、波兰、瑞士、匈牙利、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斯里拉卡、印度、新加坡、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伊朗、以色列、卡塔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
选择的解释变量分别为“一带一路”样本国家的人均GDP(PCGDP)、GDP增长率(GGDP)、人均国民收入(PCNI)、经济自由度指数(EFI)、东道国与我国的文化距离(CDIS)、全球创新指数(GII)、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注册资本(RC)、企业技术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ETS)。这些指标具体表示为:
(1)“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GDP是衡量其经济发达程度。一般来说,人均GDP越高,该国的经济水平越发达,技术水平与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投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
(2)GDP增长率是衡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发展潜力。一般来说,GDP增长率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市场发展潜力也越大,市场寻求型投资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对外投资。
(3)人均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一般来说,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其劳动力成本也越大,企业的内部化优势不再明显,投资企业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
(4)经济自由度指数是衡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一般来说,经济自由度指数越高的国家其经济自由度越大,投资环境越好,投资企业越倾向于跨国并购的方式对外投资。
(5)文化距离是衡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的文化差距。本文预测我国对文化距离较大的国家采取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
(6)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水平。一般来说,全球创新指数越高的国家技术水平越高,投资企业越倾向于跨国并购的方式对外投资。
(7)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注册资本是衡量其规模大小,注册资本越多的企业其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对外投资。
(8)我国制造业企业技术职工人数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是衡量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技术职工所占比例越大,技术水平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对外投资。
表1 解释变量说明
2.数据说明。本研究宏观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官方网站,均为2015年的统计数据。经济自由度指数来自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每年发布的统计报告,采用hofstede四维度指标计算得出,计算公式为WENHDij=∑[(Iij-Iic)2/Vi]/4。其中,WENHDij代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距离,Iij表示第j个国家的第i个文化维度指数,Vi表示第i个维度指数的方差,c表示中国。*方慧、赵甜:《文化差异与商品贸易: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全球创新指数来自由WIPO、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由于企业微观数据的收集比较困难,尤其是对于企业对外投资方式的确定和企业技术职工人数的收集,现有的数据库并没有相关资料的统计,因此部分结果是根据企业网站或其他统计网站提供的相关资料推算而得。本文选取近年来对样本国家投资规模较大的193个企业进行研究,其直接投资均为近年来所发生。*方慧、赵甜:《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化经营方式研究》,《管理世界》2017年第7期。
3.描述性统计分析。
33个样本国家的人均GDP平均值为14943.07美元,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说明其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而从其标准差可以发现在这33个样本国家中,其人均GDP的差距较大,因此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GDP增长率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样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平均,但除个别国家以外,GDP增长率整体偏高,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潜力较大;从人均国民收入可以得出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总体偏低,差距较大;经济自由度指数和全球创新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从数据来看,样本国家的经济自由度指数差距不大,但创新指数差距较大,说明这些国家的投资环境相差较小而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文化距离测量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差距,数据表明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距离总体不大,但与不同国家的文化距离有所差别;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数据显示,企业规模大小不等,这是因为样本企业中有些属于国有企业,有些是私营企业;从我国企业技术职工人数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偏低。
4.回归检验与分析。在实证检验前先计算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和方差膨胀因子,结果显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各解释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0。这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具有较低程度的相关性,多重共线性可能性较小。
本研究中选择的解释变量,有五个是东道国方面的影响因素,还有两个是企业自身的影响因素。为了便于观察与分析,在进行回归检验时,我们先对东道国的三个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得到第一种情况的结果,然后又放入其他两个经济发展指标得到第二种情况的结果,随后又单独对企业的两个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得到第三种情况的回归结果,最后将所有变量全部放入模型中进行回归,得到第四种情况的结果。
第一种情况,我们将“一带一路”样本国家的人均GDP,GDP增长率和人均国民收入放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3个变量均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成本和市场发展潜力与我国企业对其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相关,且前两者呈正相关,后者呈负相关。第二种情况加入经济自由度指数和全球创新指数和文化距离3个变量后,所得到的6个变量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技术水平以及与我国的文化距离对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具有促进作用。在第三种情况下,我们单独对企业自身因素进行回归,结果显示,企业规模与我国企业采取跨国并购的方式正相关,而与企业技术水平负相关,两个变量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最后我们将所有的变量放入模型,得到了除“一带一路”代表性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外,其他变量都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且其符号都与预期一致。
在我们所选取的33个样本国家中,绝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因此我国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时与这一影响因素的关系并不大,这也导致了最终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我们比较这四种情况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东道国和企业的技术水平始终是最为显著的变量,因此技术寻求也是我国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动机之一,而这也正与我国企业当前技术水平不高、管理模式低效等现状吻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环境也是我国企业选取投资模式的重要参考对象,其在回归结果中的反映均比较显著,在当前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产能输出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劳动力成本、经济自由度指数、文化距离和企业规模三个变量在回归中显著性不是太强,可能的解释是在所选取的与中国经济往来比较密切的33个国家中,大部分都是亚洲国家,他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与我国的文化距离都比较相似,因此在投资环境、文化距离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差别不是太大,所以影响较小;而我国跨国公司中有一部分是国有企业,其规模较大,在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更注重于过剩产能的消化,因此大多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相反有一部分中小企业更注重企业长远的发展,会选择并购的方式来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与丰富的资源。
现实亦如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可划分为三类,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所谓的发达国家,这里是指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成本较高,国内市场潜力和市场规模较小,虽然他们的技术水平高于其他沿线国家,但与真正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企业对其直接投资的数量较少,跨国并购的数量没有明显的占据优势。相比较而言,德法等国虽然没有纳入“一带一路”沿线体系,但他们也受“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因此对他们的直接投资数量较多,且以并购为主。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位于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这些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市场潜力与规模比较大,技术水平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因此我国对其直接投资的数量较多,且多以新建投资为主。沿线的转型经济体,主要是指位于中亚、中东欧等地区的几个国家,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转变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外资的需求较大,因此我国对其直接投资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且以新建投资为主,并对少数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并购。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一带一路”战略创造的良好投资环境之下,如何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关系到企业的资源分配、资本配置以及技术升级等一系列战略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1.影响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模式的主要因素有沿线国家的市场发展潜力、劳动力成本、投资环境、技术水平和与我国的文化距离,以及我国的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
2.我国企业对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宜采取新建投资的方式,重点应考虑拓宽海外销售渠道,加强信息的采集与收取,在对其基础设施投资的基础上,逐步化解我国的过剩产能;对于韩国、德国、比利时、法国等发达国家宜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重点应放在新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以及先进技术的获取与利用上,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于转型经济体,也应以新建投资为主,并对少数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进行并购。据此,我们建议如下:
其一,我国企业应根据自身规模和技术水平选择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模式。母国企业的规模大小与技术水平是影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的企业中,有些企业具备资本优势,而有些企业则具备技术优势。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进行选择。当企业具有技术优势时,可优先选择绿地投资的方式,没有技术优势而具备一定的资本实力时,可以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新技术。企业的竞争力在产业链中不具备明显优势时,可通过与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进行合作或并购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争取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提高自身的地位,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方慧:《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其二,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状况、市场规模等要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投资模式。“一带一路”战略覆盖范围广,涉及国家和地区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文化习俗等差异很大,我国企业在对其进行直接投资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和教训,衡量自身的产品是否符合东道国的发展状况与市场需求,对于投资环境好、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选择跨国并购的方式,而对于市场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则应选择新建投资的方式。此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与中国进行经贸合作,因此我国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考察东道国的发展状况与市场潜力,谨慎、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其三,注重科学技术对投资模式的影响,加大对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等软实力的投资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的当今世界,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企业间角逐的重要因素,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高,以低端的加工制造业为主,主要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不高,没有掌握高端的生产方式与科研成果,跨国并购是一种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弥补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科技人才等软实力的投资力度。另外,跨国并购不仅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撑,而且需要与当地的法律政策融合,因此对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的要求很高,对中小企业更是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企业自身不断学习进步,抓住机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选择对自身的长远发展进行谋划。
2017-06-20
方 慧,女,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胜立,男,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3FGL002);山东社科规划办重点项目“一路一带战略下中国ODI与制造业产能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5BJJJ04)和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的情感教学研究”(项目编号:11CWZJ30)的资助。
F74
A
1003-4145[2017]11-0119-07
(责任编辑:栾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