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
2017-11-08雷云艳吴卓红
雷云艳,吴卓红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四川省眉山第一中学,四川 眉山 620010)
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及教学方法探究
雷云艳1,吴卓红2
(1.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2.四川省眉山第一中学,四川 眉山 620010)
本文通过对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基本理论的研究,进而分析总结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各环节的上肢动作配合、躯干及下肢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提出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教学建议,并运用到教学及训练中,从而提高羽毛球专项学生正手吊球的技术动作,以期提升个人技战术能力。
羽毛球;正手吊球;生物力学 ;教学方法
根据田麦久教授的项群训练理论,羽毛球是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5大竞技能力结构组成中技术占其项目的核心地位。纵观羽毛球运动技战术发展史,正手吊球是羽毛球后场技术的一项重要的进攻技术,通常结合高杀技术使用,在动作上和高杀一样,在比赛中往往起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吊球是从后场将球以向前下方飞行的弧线击出,落点在对方近网区域的技术。通过研究正手吊球各个技术环节的空间规律与特征,为羽毛球专项教学、训练和比赛等实践活动提供有利的指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动作及教学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法 2014年3月底—2014年5月底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羽毛球专项共23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北京体育大学体育馆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每次20min的教学实验。在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楼大厅用Motion红外光点运动捕捉系统(6个摄像头、红外光点、数据采集系统、电脑等)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北京体育大学分级赛选取受试者;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备实验器材与测试仪器,对实验方案进行预实验。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Excel 2003对训练实验指标进行统计处理。将实验前中后所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羽毛球正手吊球技术的动作结构。通过统计分析,确定羽毛球专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对羽毛球完整技术动作结构的影响及提出适当的教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引拍阶段的分析
羽毛球正手吊球的引拍阶段是从体侧举拍开始到挥拍击球的阶段,其要领是:持拍手肘上举,手臂外旋,以肩为轴回环内旋引拍,手腕稍外展,这一系列动作的协调配合,形成超越器械,为挥拍击球积蓄力量。
引拍阶段右肩、右肘、右腕角度特征。由表1可知,4名受试者在引拍阶段所用的时间分别为吴同上0.17s、孙江0.26s、丁予翔0.31s、张锐0.39s,这说明丁予翔和张锐在这一阶段引拍较充分。肩关节角度变化:吴同上从-169.735。~-277.614。、孙从-165.101。~-217.36。、丁予翔从-159.642。~-292.027。、张锐从-164.105。~-261.716。。4名专项学生肩关节屈曲角度都由小到大依次递增。肘关节角度变化分别是吴同上-171.964。~-147.256。,其屈曲角度变化是由大变小依次递减;孙江-158.545。~-160.629。~-149.332。、张锐-145.684。~-165.134。~-157.652 。,其角度变化是由小变大再变小,丁予翔-135.526°~-119.585。~-135.526,其角度变化也是由大变小再变大。4名专项学生的腕关节角度都是由伸到屈,且屈的角度依次递增。因此,在引拍阶段,吴同上和张锐的上肢各关节角度的变化更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有利于下一个挥拍击球。
2.2 挥拍击球阶段的分析
挥拍击球阶段是指小臂积极向前上方挥动直至球拍与球发生接触的阶段,其目的是使球拍以最大的速度向击球方向挥动,以最大力量击球。挥拍击球目的是运动员将身体各个环节在运动中产生的速度和力量依次叠加传递到球拍并作用在球上,下肢、躯干和上肢协调用力,利用全身的爆发力,使球获得最大动量。击球时手腕由伸展至屈收快速闪动屈指发力,利用拇指的顶力及食指、下三指的握力,用反拍面将球击出,此时右脚着地身体重心也落在右脚上。
表1 4位运动员引拍阶段肩、肘、腕关节角度特征
2.2.1 上肢各关节角度变化特征 由表2可知,被测4名专项学生肩关节角度从挥拍开始逐渐增大,由于吊球的击球点靠右前方,在击球前已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吴同上-304.397°、孙江-284.427°、丁予翔-292.927°及张锐-272.864°,肩关节角度在下降过程中完成击球。肘关节在挥拍开始阶段角度变化小,在击球前的 0.04~0.06 s之间肘关节角度变化比较小,在击球时刻肘关节达到较大伸展,角度分别为 吴同上-31.029 3°、孙江-53.040 4°、丁予翔-59.813 3°及张锐-78.662 2°。最大伸展角没有达到理论上的 0°,这说明在吊球击球时肘关节并不是完全伸直的。腕关节运动情况和击球时腕关节姿势决定了羽毛球出手时飞行方向和速率,在挥拍击球开始阶段处于后伸状态,击球时腕关节处于外展前屈状态。击球时4名专项学生的腕关节角度分别为-24.846 2°、-16.815 4°、-17.723 6°及-24.338°,这说明击球时持拍手有一定的外旋角度,将球往前下方击出。从腕关节角度变化看,孙江在挥拍开始时角度最小,这说明他握拍比较放松。挥拍击球阶段,上臂运动形式为水平前屈、旋外和快速旋前运动;肘关节在挥拍击球过程中由屈曲到伸展,击球前肘关节角度就已经达到最大,但并未伸直,到击球时肘关节角度已经开始变小。
2.2.2 击球时刻的运动学特征 击球动作是整个动作的核心,从准备姿势到引拍阶段再到挥拍阶段,身体各个环节角度变化为完成击球作准备。击球时身体姿势、关节角度决定着整个人体完成击球用力的身体状态,也决定着力的相互作用状态,对击球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由表3可知,4名专项学生在挥拍击球时身体各关节角度均值是上肢右肩关节、右肘关节、右腕关节角度分别为-280.849 25°、-55.636 3°和-20.930 725°,4名学生的躯干和上肢姿势保持比较好,击球点与身体位置基本合理。
表2 4名运动员挥拍击球阶段肩、肘、腕关节角度特征
表3 击球时刻身体各关节角度特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4名羽毛球专项学生正手吊球动作整体上符合技术要求,但持拍臂向内收、旋外不够,引拍角度不够。
3.1.2 4名羽毛球专项学生在挥拍阶段下肢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小,这说明其转体击球瞬间下肢蹬地伸膝送髋不够,下肢的转动惯量小,身体机能转换为动能的效率低,导致上肢挥拍瞬间的速率小。
3.1.3 在挥拍练习结束后,采用定点多球、不定点多球等方式继续巩固技术动作的同时,找准击球点、击球时机和击球力度,有效控制球的落点,将技术动作尽可能地在击球过程中进行强化,达到实战标准。
3.2 建 议
3.2.1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摄像、分解挥拍练习、多球练习来改善技术动作,并进行巩固,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3.2.2 完成正手吊球动作时,上肢关节发力要注意力量的传递,力量应从肩依次传递到手腕,同时,要以肩为轴,让大臂支撑摆动小臂,闪动手腕发力击球,靠手腕挥拍速度将球送出。
3.2.3 在羽毛球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教学,影像作为最方便、最直观的方式将技术动作记录下来,有利于学生自查自纠,更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技术姿势进行优化。
[1] 刘卉.上肢鞭打动作技术原理的生物力学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37(11):30-36.
[2] 陈振.浅谈少年羽毛球运动员技术动作结构规范性[J].体育师友,2004,19(4):59.
[3] 肖杰.羽毛球运动理论与实践[ D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G847
A
1674-151X(2017)16-051-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6.025
投稿日期:2017-04-18
雷云艳(1994—),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羽毛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