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之“路”
2017-11-07董莎莎郭羽
董莎莎+郭羽
9月4日上午8点半,城口县,连绵秋雨将大巴山清洗一新。
行驶在通往沿河乡的公路上,左侧山洪奔涌,右侧高山耸立,不时还有山石滚落。
突然,前方巨石挡路,司机放慢车速小心绕过。
“好险!”我不禁喊道,立刻紧张起来。
“这次雨下了快一周了,所以落石比较多,我们都习惯了。”当地干部说道。
果不其然,公路深处,几乎每隔一公里都有一片落石。
沿河乡位置相对封闭,位于城口西北片区的深山峡谷里。
40分钟后,我们见到了沿河乡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贺鹏。
“从贫困程度来说,沿河之于城口,就好比城口之于重庆。”贺鹏坦言。
作为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沿河乡,其贫困程度记者早有耳闻,这也正是重庆市委下决心深度发力的原因。
“市纪委扶贫集团定点帮扶,对沿河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沿河脱贫大有希望。”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感慨地说。
探路:找准“穷根”
“沿河最大的问题,就是路。”贺鹏说。
上午9点半,记者一行去探访正在修建的11公里长的沿双公路,这也是沿河有史以来第一条公路。
由于下雨暂停施工,所以我们才得以进入。
“因为马上要封路油化了,等这条路通了,就可以接上快速通道了。”贺鹏说。
这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的一条脱贫之路,新凿出的岩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泛着光。
一路上弯弯绕绕,穿过一条又一条隧道,其施工难度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沿河基础设施欠账太多!”聊起沿河致贫原因,贺鹏无奈地说。
由于基础设施差,让当地发展相对封闭,产业发展、群众思想文化和素质相对落后。
“曾经有一户人家发生大火,将家里8万元现金化为灰烬,他们不相信银行这些‘新鲜事物。”贺鹏说。
更让人揪心的是,沿河有300多名矽肺病人,占全县的七分之一。
“沿河矿山多,劳务输出也都是做建筑行业的。”贺鹏解释道。
因病致贫在沿河比较突出,40岁的杨恩田就是矽肺病2期病人。
早些年,杨恩田在重庆主城区、河南等地的建筑工地、矿山打工了十几年,最后落下了病。
对这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只能进行低保政策帮扶。
找准了这些“穷根”,就得对症下药。
筑路:破除障碍
沿着正在施工的沿双公路,记者看到了北坡村的两条传奇之路。
一条是老的北坡村之路。
十年前,老柏樹群众集资修建了一条骡马路。
北坡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庞启渊第一次走访时,群众对这条骡马路叫苦连天。
“你看这条路,又陡又绕,你可得帮我们想想法子啊!”
“是啊,用骡马运东西,最近的地方运100斤都要30块钱。我们的包谷就算一块钱一斤,运出去就只剩七毛钱了,还不算肥料钱。”
这是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庞启渊曾用双脚丈量——到最近的农户需步行1.5小时,最远的要4个多小时。
老柏树原为柏树村,后合并为北坡村的5、6、7、8组。
于是,为了修这条路,庞启渊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奔波。
终于,关于这条路的修建上了县委常委会。
2016年11月2日,北坡村谭家河坝。
从老柏树来的群众和附近村民挤在一起,黑压压一大片,翘首张望。
伴随着挖掘机挖下第一铲,老柏树公路开工了!
很多村民的眼睛都湿润了:“盼了十年,终于开工了。”
这就是北坡村正在修建的第二条路——3.7公里,造价2200万元。
“目前,上面正在打隧道,预计明年初就可以完工。”贺鹏说。
顺着贺鹏手指的方向望去,我看到了一台挖掘机停在隧道口,雨天暂停施工。
“等路通了,我们下山就更方便了。”北坡村村民简明成说。
开路:产业脱贫
9月5日上午,联坪村花菇制棒基地。
49岁的贫困户吴启福正在查看村里的菇棒制作进度。
“今年6月以来,我和亲戚合作发展了8个棚。”吴启福说。
目前,吴启福的8个棚已搭建得差不多了,就等着花菇棒“入住”了。
联坪村是城口县30个产业薄弱村之一,为了做强产业,该村引进了重庆方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金融+企业+村‘两委+贫困户”模式,发展花菇短线产业。
“企业抓菌种、销售两头,贫困户管中间种植,全程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保底回购……”贺鹏介绍。
然而,启动之初,虽然每个菇棚有1500元的补贴,但菇棚的搭建是“先建后补”的原则。
“贫困户根本拿不出启动资金。”贺鹏说。
为破解这一难题,联坪村决定“借力”。
“由村集体出面请施工队先出钱搭建菇棚,通过验收后再付钱。”联坪村主任彭刚说。
于是,试点的120棚1003680袋花菇按计划启动,带动17户贫困户加入。
对于长线产业,沿河也有规划:笋竹产业和乡村旅游。
沿河是“笋竹之乡”,有8万余亩笋竹资源,是全县区域性特色产业。
“但笋竹多为野生,分布散乱,缺乏管理。”贺鹏说。
8月14日,北坡村。
由帮扶单位共同出资40万元,城口县北坡白夹竹种植股份合作社正式开业。
“目前有84户农户以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合作社牵头人庞启渊说。
未来,沿河将制订更规范的笋竹种植管理标准,使这一产业真正发挥经济效益;同时,依托扁桶峡发展乡村旅游。
心路:激发动力
9月5日上午,联坪村村民刘朝谱正在打扫自己的院坝。
“今年我们联坪村可以说是大变样啊,环境整洁了,行为文明了,精神饱满了……整个村换了一副模样。”刘朝谱感叹道。
在脱贫攻坚中,沿河乡发现不少贫困户存在精神贫困的现象——“思想荒芜”导致“等、靠、要”思想严重,“知识荒芜”导致只认“天命”不知努力,“习惯荒芜”导致因病致贫。
“是不是贫困户,只要瞧瞧院子就知道,院子里家什摆放杂乱无章、垃圾遍地的,多半是贫困户——他们往往缺股劲头,不但不容易脱贫,还容易因病致贫。”吴雪飞直率地说。
而县扶贫办的一项数据也印证了吴雪飞的话:在因病致贫的建卡户中,约1/3存在卫生习惯较差的情况。
“因此,我们还要搬掉一座压在群众心头、阻碍着大家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山。”吴飞雪说。
于是,沿河乡通过开展“整治人居环境、摒弃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等一系列帮扶活动,既扶“水、电、路”,又扶“精、气、神”。
和刘朝谱同样在环境整治中受益的还有程前顺。
“我虽然是贫困户,但是我现在很有信心能脱贫。你看我这房前屋后也整治了,家具也摆放得整整齐齐。现在,按照乡上制订的帮扶措施,栽点竹子、栽点魔芋,这个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程前顺说。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贫困户脱贫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变“帮我脱贫”为“我要致富”。
“房前屋后收拾利索了,各处看着就开心,接下来该想怎么提高收入,让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何天万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