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而起谋“禅茶”
2017-11-07郭羽董莎莎
郭羽+董莎莎
2017年9月6日上午,城口县鸡鸣乡人民政府。
乡长姜涛刚刚结束了一个脱贫攻坚专题会议。
“自从我们乡被确定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上级的重视前所未有,脱贫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的压力前所未有,干部群众的干劲也前所未有。”姜涛一口气说了四个“前所未有”。
在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鸡鸣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都在不断被完善和夯实,“短板”正在慢慢被填补。
但脱贫并不止于一朝一夕,唯有坚持才可能见到成效。
“我们的目标是,把鸡鸣乡打造成城口南部片区禅茶旅游特色小镇。”鸡鸣乡党委书记李明伟目光坚定地说。
开山辟出扶贫大道
9月6日上午,我们前往金岩村查看正在修建的产业路。
下了车,目之所及的除了通渝隧道的一个入口,就只剩下环绕的巍峨群山。
“金岩村的产业路就在那里。”姜涛抬手指向右侧山峰。
只见绿茫茫的高山之中豁开了一段罅隙,仿佛凭空悬挂着一条银色的飘带。
这就是今年刚动工的金岩村产业路,一条在大山间硬生生凿出的脱贫之路。
这条公路从咸宜镇青龙村通渝隧道口到原金龙、青岩村,预计10公里长,目前已修建1.7公里。
险峻的地势为道路建设带来无比艰难的挑战,规划、筹资、施工,无一不是摆在扶贫干部面前的巨石。
“不修路就只能固步自封,村民出不去,产品出不去,新东西又进不来,怎么脱贫呢?”姜涛说。
与此同时,双坪村也在积极修建产业路。
这条路规划全长6公里,经由四川宣汉县到达双坪村,修建进度已完成了40%。
“这条路修成以后,双坪村3000多亩云木香的运输和40余户村民的出行问题就能解决,药材运输成本可节省十多万元。”鸡鸣乡党委组织委员侯凯龄面露期盼。
截至目前,鸡鸣乡建成通达工程共43.5公里,村通畅工程达35.4公里,解决了1001户3870人的基本出行问题。
但场镇街道仍有60%的地方不能通车,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
“产业要想做大做强,村民生活质量要想提高,道路通畅是首要条件。”姜涛不无感慨。
接下来,全乡还有84.9公里的未通达公路将实施通达和通畅,可谓道阻且长。
“以大带小”共同脱贫
9月6日下午,祝乐村。
刚喂完山地鸡的余代平缓步从鸡棚中走出。
余代平因残致贫,早年在事故中失掉右手,家中只有他一人。
孤独和苦难并没有摧毁余代平的意志,身残志坚的他依靠一只手喂养山地鸡来赚取收入,但只能艰难维持生存。
于是,余代平转而向党委、政府和当地山地鸡养殖基地求助。
当时,鸡鸣乡的山地鸡养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并鼓励贫困户投身山地鸡养殖。
“我们的产业发展路径是大户带动小户,已脱贫的带动未脱贫的。”祝乐村“第一书记”向洋说。
于是,余代平在政策资助和山地鸡养殖场负责人余永志的帮扶下,落实了搭建鸡棚、购置鸡苗和疫苗等前期工作,并获得了专业技术支持。
如今,余代平的山地鸡由最初的60只变为3000余只,鸡棚占地400多平方米,收入也逐步提高。
“多亏党委、政府,让我摆脱了从前为吃穿发愁的日子。”提到生活的改善,余代平瘦削的脸上满是微笑。
除了对余代平养殖事业的支持,乡政府也帮助他完成了危房改造,还提供了慰问金和医疗保险补贴。
未来,余代平实现脱贫指日可待。
同样的“一帮多、大带小”模式在祝乐村屡见不鲜。
66岁的周忠元曾是一名老支书, 现在退而不休努力发展产业——种植20多亩园林苗木,饲养十多桶中蜂,还养了100余只山地鸡,摆脱了贫穷困境,成为园林大户。
自己做大产业的同时,周忠元还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干。
村民张世忠就是其中之一。在周忠元的带领下,他喂养了20桶中蜂。
周忠元不仅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如分桶和防虫害,而且用积极的思想影响他们。
“像园林苗木栽培,就是传播绿色,我自己或许享受不了,但后人可以。”周忠元神思悠远。
生态搬迁“搬”出新生活
9月6日下午,茶坪村。
一进村,我们便见到满面笑容的周中菊,她身后是一栋三层小楼,白墙配上灰瓦,分外精神。
周中菊家中户主杨世江患有2期矽肺病,现外出打工,家里有两个大学生。
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在杨世江夫妻身上。
去年,按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周中菊一家在公路边动工修建新房。
2016年10月,周中菊一家搬入新居,一家四口每人都拥有自己的房间。
“党和政府对我们好,帮助我们建新房,能住上这么干净亮堂的房子真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周中菊爽朗地说。
周中菊欣喜地告诉我们,他们夫妻的收入,除去正常开销,每年还有1.7万元左右。
在鸡鸣乡党委、政府的推动下,旧房改造和高山人口向场镇搬迁正陆续推进,“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成为解决搬迁人口居住和生产生活问题的新思路。
禅茶“渗透”旅游文化
9月6日中午,在侯凯龄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鸡鸣茶厂。
浓郁的茶香充斥着空旷的制茶车间,制茶机械设备则显得稀疏而陈旧。
“地理条件限制了鸡鸣茶的种植,设备无法及时更新,也阻碍鸡鸣茶的发展。”侯凯龄说。
鸡鸣茶在清朝乾隆年间即成为皇家贡品,如今也小有名气。但鸡鸣乡地理条件恶劣,茶园种植很难形成规模。不过,鸡鸣贡茶传承已久的茶文化已渗透至鸡鸣乡每条街道、每户人家。
9月6日傍晚,鸡鸣社区鸡鸣寺。
长长的阶梯之上,鸡鸣寺屹立山间,渐浓的夜色和宁静的氛围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据说,鸡鸣寺凭乾隆皇帝吟诵的“百鹤井中水,鸡鸣院内茶”闻名遐迩,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蕴藏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们计划将鸡鸣寺的禅文化和鸡鸣乡的茶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具备鸡鸣乡特色的禅茶旅游特色小镇,这也将写入我们未来三年的总体规划。”侯凯龄简要介绍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计划。
随着市经信委帮扶集团扶贫工作队入驻,鸡鸣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心更加坚定。
“我们将按照4A级景区标准,按‘禅茶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的模式来发展全域旅游,打造以静心、古朴为特色的旅游小镇和康養胜地。”李明伟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