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梦想一“链”牵
2017-11-07唐浚中
唐浚中
2017年9月4日上午,巫溪县中岗乡九坪村3组。
天空中飘起淅沥小雨,贫困户刘德山抬眼远眺青山。
这山,曾经如铜墙铁壁一般,挡在这个位于重庆东北角的小村子和山外飞速发展的世界之间。
今天,这坚如磐石的大山,却开始被一点点撼动。
刘德山的目光从远山上移开,掠过山谷平坝间那些新修的道路、新兴的产业……
在这些可见或不可见的风景背后,一条强有力的扶贫“链”,正如巨龙般在大山之间盘旋,一点点让穷村荒山,蝶变为乡亲致富的一马平川……
扶贫链第一环·路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享誉世界的口号,朴实地传递出扶贫开发的中国智慧: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融入现代产业经济体系的通道,以一条路激活一个地区、致富一方人。
刘德山收拢目光,忽然瞥见院坝里那辆有些生锈的旧摩托车。
这辆老旧摩托车,是刘德山的儿子专门买来送孙女上学用的。
为了让孙女每周一次的家校往返之路不那么辛苦,劉德山的儿子借钱买了这辆摩托车。后来,儿子与儿媳外出务工,摩托车被闲置下来,最终损坏。
从此,孙女又开始每个礼拜走泥路上学。
盯着阻扰孙女求学的烂泥路,刘德山心里就硌得慌:“我们村穷,有大半原因就赖这路——路不好,不仅村里蔬菜瓜果卖不出去,就连子子孙孙的前途,也得受影响……”
就这样,一条连通大山和更好生活的康庄大道,渐渐成了刘德山和乡亲们心里久久的执念……
直到2017年8月3日,执念终于有了回应——随着脱贫攻坚战不断深入,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力。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号角声中,刘德山家附近的一条泥路也完成了硬化。
有了这条硬化路,借助D级危房改造、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等政策,刘德山家的修房资金有了着落。
随着新房顺利落成,搬家也被提上了日程。
如今,通过不断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全乡公路里程达到480公里,村级路已全部完成改扩建。
扶贫链第二环·住
——“家”,是人身栖居之所,也是人生圆梦之地。由于贫困,大部分贫困群众对于改善“家”的硬件平台无能为力。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通过改善居住条件,不仅能有效提振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更可以为他们提供就近发展产业的平台。
2017年9月4日下午,小雨淅淅沥沥。
巫溪县中岗乡铁岭村2组,贫困户夏主轩迈出家门。
夏主轩要赶在天黑之前,把在山沟里吃草的山羊赶回圈舍。
路上,经过自家正在修建的新房时,夏主轩看了眼房顶上的脚手架,心里涌起一阵快意。
过去,因交通不便,住在铁岭村高山上的村民出行非常困难,路过险要之处只得靠“爬”。不仅如此,由于全村没有村卫生院,就医也成了不少村民的心头之痛。
彼时,住在高山上的夏主轩发现,邻居们开始逐渐搬离——有的在山下修了新居,有的进城买了新房。
在夏主轩心里,搬离高山的想法也越发强烈。
两年前,夏主轩在山下找亲戚借了一座旧房子,过上了“租房”生活。可是,由于房屋比较老旧,他们家的居住环境依旧较差。
很快,在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借助D级危房改造、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差异化补助等政策,夏主轩的新房梦也终于有了着落。
在村干部帮助下,夏主轩在距“出租房”不远处开始建造新房。
按照计划,2017年10月份左右,夏主轩就将搬进新居。同时,中岗乡今年计划高山生态扶贫搬迁440人,C、D级危房改造305户也在相继推进……
扶贫链第三环·业
——兴业,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战胜贫困最根本的力量。通过因地制宜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规律、接驳现代产业市场的新型涉农经营业态,将成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整合产业资源后来居上甚至占据后发优势的主要方式。
2017年9月5日上午,巫溪县中岗乡茶元村。
一片茶园里,贫困户刘吉翠弯着腰,给茶树除草。
对因病致贫的刘吉翠一家来说,茶产业如今成为了她家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
而在过去,刘吉翠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再次和茶叶扯上关系。
作为重庆传统茶叶种植区,茶元村种茶历史可追溯到唐朝,上世纪80年代一度达到鼎盛。但当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这个偏远山村时,由于当地茶叶生产方式、经营理念落后,村里唯一一座茶厂轰然倒闭。
眼见茶叶卖不出去,村民们便开始向茶树“撒气”——不少村民开始大面积砍伐自己地里的茶树。刘吉翠家的茶树种植历史,就是在那个时候结束的。
后来,随着江浙一带的茶商入驻,茶元村的茶叶质量逐渐提高,村里也建起了两家茶厂,使当地茶叶重新回归人们视线。
眼见种茶又开始挣钱,刘吉翠和其他农户又在自己的地里套种上了茶树。
如今,刘吉翠家的6亩茶林迎来了丰收,卖了4000元钱。此外,通过在茶厂打工等收入,刘吉翠的年收入达到1万多元。随着这片茶产业不断扩大,刘吉翠的收入也将水涨船高。
在脱贫攻坚战过程中,通过建设示范区引领发展山羊8600只、打造专业合作社带动中药材种植8630亩、巩固提升茶叶基地5000余亩等,中岗乡新一轮产业打造已悄然启幕。
扶贫链第四环·情
——“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对接贫困村,党员、干部、致富大户携手贫困户……帮扶者立足自身优势,不仅能帮助贫困户降低脱贫门槛,也将在并肩攻坚的征途上,在诠释“鱼水真情”的过程中,手把手地赋予贫困户自我“造血”的能力。
2017年9月5日下午,天空放晴。
一个药材种植基地里,巫溪县源泓中药材种植股份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梅书碧,正在检查地膜覆盖情况。
“仲谷干活仔细,地膜覆盖得不错。”梅书碧说道。
梅书碧口中的“仲谷”,全名叫陈仲谷。她丈夫在外地煤窑打工得了尘肺病,因此成了贫困户。
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梅书碧就成了陈仲谷家的脱贫对口联系大户,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友谊。
如今,梅书碧不仅将陈仲谷招聘为合作社工人,还时常关心陈仲谷的生活,并尽可能地提供帮助。
此外,为了陈仲谷能稳定脱贫增收,当地各级党员干部还多次来到陈仲谷家,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制订了详细的中短期、长期脱贫发展规划。
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正是当地不断深化结对帮扶,乡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牵头负责贫困村脱贫工作,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调整充实帮扶集团、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制订帮扶计划、驻村工作计划、贫困户工作方案,推动帮扶落地到位的结果。
如今,通过“订单农业”和就近务工,陈仲谷一年能收入1.6万元左右,加上儿子在外地打工等收入,稳定脱贫就在眼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