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帮”激活贫困山区“能人红利”
2017-11-07杨树弘陆睿唐浚中
杨树弘+陆睿+唐浚中
2017年初秋,CQDK全媒体采访团队来到重庆最东端的市级众创空间——城口县通达生态旅游众创空间。
这个位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微企孵化平台,目前已吸引80余家小微企业入驻,成功帮助50余家微企完成孵化。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当地党委、政府与众创空间引导下,诞生在众创空间的企业不约而同地将发展着力点锁定为“创业+扶贫”。通过立足自身生产经营实际,各展所长,将企业成长轨迹融入脱贫攻坚、富民增收,惠及群众上万人次、实现年总产值上亿元,缔造了城口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哺民生的范本。
“双创”的终极目标是反哺民生。地处偏远、底子薄弱的“城口创业帮”,是如何将这一精神贯彻始终的?
●鸡窝理论:给生蛋鸡“造窝”——“要打造好市场主体,首先就得打造好孵化市场主体的平台”
8月9日中午,通达生态旅游众创空间B区,一位须发花白的老人背着手,从孵化大楼门口沿楼梯一路往上转,沿途东瞧西看,就跟在自己家一样熟络。
“杜总好。”一路上,不断有微企业主跟老人打招呼。
在城口创业圈,这位老人可是响当当的名人。他,就是通达众创空间创办者和负责人、今年已69岁的杜自轩。
杜自轩退休前是一名公务员。退休前夕,他接到一项任务:打造城口首个企业孵化平台。
县委、县政府对此寄予厚望:该平台主要作用是孵化市場主体,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给县工业园区储备人才。
这是桩好事,却让杜自轩犯了难:“在偏远山区贫困县搞企业孵化平台,钱成了最大问题!城口财政收入少,我们不能等、靠,也不能厚着脸皮找党委、政府要;孵化平台因其定位,也不可能向入驻企业‘狮子大张口收费。”
怎么办?杜自轩决定“向市场要钱”。他领着团队打造了通达劳务有限公司、通达技术职业学校、通达培训学校三个市场平台。
“通达劳务主要负责企业孵化,另外两个经营性主体则作为‘资金池,以其收入支持孵化平台发展。”杜自轩说。
国家“双创”战略出台后,杜自轩团队注册成立了通达生态旅游众创空间,将通达劳务的企业孵化功能转移至众创空间继续深化和拓展。
至此,通达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互补运行模式,突破了资金瓶颈。
获得资金保障后,通达空间开始施展拳脚,结合城口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通过吸引入驻、就地注册、个性化服务等方式,针对特色效益农业、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行业聚集创业能人、培育小微企业。一种深度对接脱贫致富民需、持续惠及当地民生的“能人红利”,在通达空间入驻企业中持续释放。
●链条布局:为各环节“安扣”——“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成为惠民发力点”
8月,城口“创业能人”袁盛兴迎来了一年里最忙碌的季节。
袁盛兴名下的城口县润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营紫苏种植。
8月底,紫苏就将开花。
“紫苏开花前,就要对紫苏梗和紫苏叶进行采摘;开花后,就要开始采紫苏籽了。”袁盛兴笑道。
早在2004年,袁盛兴就开始种紫苏,但是企业“个头”一直不大。直到2016年,种植面积也不过百余亩。
2017年,这个数字却激增到了600亩。
润洋农业何以能在一年间实现600%的扩张?
“这得益于通达空间传授的两条‘妙计。”袁盛兴说。
第一计是参加城口县创新创业大赛。
“为激励符合城口产业发展方向的小微企业和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抱团,我们设计了资金激励、培训引导、‘农企对接等一系列激励机制,从政策和市场两个角度同时推进。县科委指导的这次大赛,就是长效机制之一,优胜者能获得30万元无息贷款。”杜自轩说。
在通达空间动员下,袁盛兴也参加了大赛,并成功胜出。
第二计是依托自身产业链,布局“助民增收链”。
“紫苏产业链发育比较成熟,从种植、加工到饼渣回收利用,都可以成为助农增收的节点。”杜自轩说。
经通达空间穿针引线,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支持,袁盛兴利用大赛奖金,依托紫苏基地、自营农家乐、紫苏饼渣回收养猪等产业链环节,吸引农户广泛参与。一轮忙活下来,他不仅扩大了种植面积,还覆盖了包括近百户贫困户在内的400余户农民。
“按照每公斤紫苏24元计算,这些农户户均年收入3000-5000元,最多的一户能增收上万元。”袁盛兴说着,脸上浮出自豪的笑容。
杜自轩同样很自豪,和润洋农业一样,在通达空间引导下,已有20余家入驻企业“将扶贫点建在产业链上”,惠及农户近万户,实现了惠民基本面的快速有效覆盖。
●提质方略:给利润点“掘井”——“让‘浅利润变为‘深价值”
8月初,城口县坪坝镇,重庆市创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片片“祥云”在田间涌动。
走近一瞧才发现,“祥云”竟是朵朵盛开的凤仙花。
“凤仙花可谓浑身是宝。花可以治各种跌打损伤,能活血消胀;籽俗称‘急性子,可以祛风除湿;茎俗称‘透骨草,可以活血化瘀……”盯着朵朵“祥云”,公司负责人黄纯元心潮澎湃。
注册仅半年,创索农业的凤仙花项目就已覆盖4个乡镇、6个行政村,惠及农户500余户。
“公司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最大化。”黄纯元说。
创办企业之前,黄纯元经营着一家家庭农场,资金、技术都捉襟见肘,并无任何明显优势。
为此,杜自轩和搭档王鹏主动登门,帮助黄纯元寻找比较优势:“凤仙花药用价值高,衍生产品研发空间巨大!”
在通达空间帮助下,创索农业确定了发展战略——通过研发和申请凤仙花衍生产品专利,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实力,凝聚创业惠民的比较优势。endprint
在这个战略导向下,创索农业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注册微企,拓展技术研发空间。“2017年,我注册了创索农业,随即入住通达空间。和之前个体户性质的家庭农场相比,成立公司极大拓展了技术谈判和产品生产的空间,也让后续研发成为可能。”黄纯元说。
第二步:协调“科技特派员”和高校科研机构,建设研发人才队伍。“通过通达空间牵线搭桥,我们从西南交通大学和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请来两位博士技术入股,专攻凤仙花产品研发。目前已申请专利三项,注册商标一个。”黄纯元说。
第三步:协调企业生产基地,打通专利技术转化为企业效益的渠道。“通达空间协调了庙坝镇党委、政府和重庆金多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我们出专利技术,金多祥整合土地和用工,在庙坝生态景区开辟了种植基地千余亩。”黄纯元说。
“三大步”迈出,黄纯元乐了:“经测算,凤仙花项目利润率能达到25%。”
在这样的回报激励下,创索农业为加盟农户制订了收购价保底、对贫困户适当提高报酬比例等一系列惠民举措。
●营造生态:为致富领头人“立碑”——“就算是借钱,也要把乡亲们的工钱给了!”
2017年,一个“借钱发工资”的故事,在城口县修齐、沿河等地的食用菌种植户里越传越广。
故事主人公叫陈正兵,是方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人。
在上一个花菇收获季,方盛农业按照种植协议,提前收购了农户们的花菇。
却不想,因为陈正兵将全部积蓄投入公司,一时拿不出足够的钱付给农户。
“当时我有两个选择:一是拖,等卖掉花菇回款之后再付钱;二是借,先支付农户报酬。”陈正兵说。
抉择面前,作为通达空间入驻企业主的陈正兵,忽然想起杜自轩告诫自己的一句话:“做企业就是做人,做农业企业更是这样。”
这句话,是他从通达空间举办的“创业道德培训”课上听来的。
原来,通达空间在培育企业的同时,启动了另一项“大工程”——为创业者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生态环境。
“‘群体文化表面看很‘虚,实际上却体现了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因此,思想文化引导一定要‘实。”杜自轩说。
如何才能“实”?
“一是文化内涵要‘实。”杜自轩说。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框架下,通达空间结合创业人群心理特征和城口县情,提出了“诚信合作,互利共赢”“道义为上,真情惠农”“目光长远,绝不投机”等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创业信条”,作为本地创业文化的核心。
“二是教育方式要‘实。”杜自轩说。
通达空间依托“创业者大会”、业务培训、非公企业党支部活动等阵地,通过教育引导、谈心谈话、政策激励、宣传身边典型等方式,“用摆龙门阵的方式讲道理,用举例子的办法塑文化”,力求“無孔不入”“一听就懂”。
“三是支持方式要‘实。”杜自轩说。
针对可能导致创业者出现不诚信行为的经营风险点,通达空间积极协调职能部门和乡镇,建立了“一对一”的长效协调解决机制。
在这个工作体系引导下,面对资金瓶颈的陈正兵,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找朋友借了20万元,加上其他项目补助,解了燃眉之急。
事后,有人问他:“你借钱给农户发工资,自己还要支付利息,划得来么?”
陈正兵却以反问作答:“为少付利息就欠农户的钱,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名声,这样就划得来?”
【记者手记】
再宏大的梦想,不深入实践就只能是空想;再崇高的情怀,不落地生根也只能叫做空谈。
中央反复强调,“双创”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反哺民生。通达众创空间和她所孕育的“城口创业邦”,就在脚踏实地地践行这样的精神。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勃勃迸发的“能人红利”背后,作为“母体”的通达空间进行了一系列巧妙而务实的创新——
在一穷二白的窘境中,她没有向政府“伸手”,而是打造自己的市场化经营平台,为孵化注入勃勃生机。
在反哺民生的定位下,她通过争取政策倾斜、资金激励、宣传引导等方式,推动农企沿着产业链“抱团”,发展共赢。
在掘金深度价值的“矿道”里,她通过无微不至的介入,帮助新生微企确立发展战略、凝聚比较优势。
她甚至还营造出了一种文化,那就是在“双赢”的商业原则下,让创业者以参与脱贫攻坚为荣、推脱社会责任为耻。
…………
而这一切的动力,都源自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双创”战略精髓的深入领会,对本地发展实际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家乡脱贫致富、建成全面小康大业的责任担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