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作用下IT 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路径研究
2017-11-07张立涛,王娇,李芳
动态能力作用下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路径研究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和企业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对IT与业务匹配的研究更应该关注其动态性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以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九路径模型的构建为框架,揭示了外部动态能力促进外部感知与匹配传导和内部到外部的演进传导过程,以及内部动态能力作用于内部匹配与演进的过程,提出了企业在应对IT与业务匹配问题时应注意五个方面的建议。
动态能力;演进路径;IT能力
一、引言
随着IT应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IT对组织效益和效率的提升一直是近几年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众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IT确实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绩效,带来持续竞争优势。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如IT生产率悖论、IT商业价值的挖掘、IT发挥作用的机理等。尤其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概念提出与新技术的兴起,使得企业IT应用的复杂度急剧增加。一方面,企业业务的运作已经离不开IT;另一方面,面对内外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该如何配置自己的IT系统,才能对组织效益发挥正向作用?其作用机理、路径及演进规律又是如何?所有这些都成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实际上,企业对IT系统的投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业务的需求,能不能真正发挥其投资价值,还取决于IT规划与企业经营战略、IT架构与企业组织架构、IT系统功能与企业业务流程等匹配问题。只是在目前的IT与业务匹配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如内外环境变化因素、多种匹配功能因素、复杂流程设计因素、多相关性影响因素等开始渗入IT与业务匹配之间,使得IT与业务匹配的复杂度和机理挖掘难度增加。本文引入动态能力理念,研究在动态能力作用下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路径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在对IT与业务匹配问题的研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美国学者Henderson & Venkatraman(1993)提出的SAM模型,即战略一致性模型[1]8。该模型定义了企业业务战略、信息技术战略、组织基础设施和流程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流程四个基本领域,是指导企业信息技术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化和框架化模型。在此基础上,Luftman又相继建立了IT与业务匹配的一致性评价模型[2]12和成熟度模型[3]99,并指出IT和其他业务功能的融合是进化的和动态的,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良好的协作关系、强有力的领导、适当的优先次序以及充分的信任和有效的沟通等。Dhaliwal et al.(2011)专门研究了IT组织中不同子单元之间的内部匹配问题,包含知识共享、治理、业务协作等动态过程[4]323-342。Chen(2010)通过对中国22家公司130位业务和IT主管调研的数据,从六个维度探讨和验证了我国企业的IT与业务匹配问题,以及匹配成熟度维度与IS战略调整之间的关系[5]9-16。由此可见,IT与业务匹配的绩效是建立在企业动态业务活动中的,即通过改变企业的动态能力来发挥作用。
自从Teece(1997)[6]511提出企业动态能力概念以来,在IT相关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学者认可,如Pavlou(2004)依据180个新产品开发经理的数据支持,提出动态能力模型,通过动态能力的中介角色验证了IT对竞争优势的间接作用[7]198-227。况志军(2006)提出了动态IT能力的概念,从IT系统的交付与利用、价值性IT资源的积累与配置、IT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等方面阐述了动态IT能力对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8]115-117。Chen et al.(2008)通过对台湾半导体公司纵向案例研究,提出动态能力作用于战略信息系统匹配的过程[9]366-378。Li & Liu(2014)通过对中国217家企业的实证研究,论证了IT能力作为一种企业动态能力的驱动力对竞争优势有显着的正面影响[10]2793-2799。贾昱(2016)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了多层次IT与业务匹配动态模型并进行了案例分析[11]22。总之,在动态能力、IT与业务匹配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IT与业务匹配并发挥IT能力价值的过程,受到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但影响过程、机理及影响后的变化等问题尚需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动态能力作用下的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路径
(一)模型的构建
如前所述,IT与业务匹配领域中,主要关注于模型、成熟度和作用路径三方面的研究。对于前两者来说,要么倾向于架构构建,使得IT与战略在组织业务中产生相互关系;要么倾向于在架构构建的基础上再自上而下地构建出匹配存在的因素和发展成熟因素。第三方面的作用路径更多地考虑了静态环境下IT与业务匹配的过程,但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条件下,IT与战略/业务如何进行新一轮匹配,继续适应企业动态能力的变化,发挥IT能力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2]462 [13]12 [14]1。
根据Teece对动态能力的描述,可以将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为:通过建立、调整、重组、整合和重构企业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外部动态能力和内部动态能力,具体构成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动态能力的划分及构成要素
动态能力划分动态能力构成要素外部动态能力市场感知、机会辨识、社会网络关系、学习、技术引进、适应能力等内部动态能力沟通与协调、团队协作、知识形成与共享、资产整合与重组、危机感知与反应、创新意识等
引入动态能力后,IT与业务匹配的战略一致性的基本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如图1所示。但在内外部动态能力的作用下,各要素之间的匹配过程将受到内外环境中动态能力要素的影响,并不断地进行调整、重组和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IT能力作为一种敏感性、先进性和敏捷性资产,具有快速反应的特性,在沟通内外、协调关系、知识形成与共享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作为打通内外部动态能力作用下IT与业务匹配及其演化过程的支持和传导工具[15]32。
在此基础上,构建图2所示的“动态能力作用下的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路径模型”,其中的实线表示匹配过程,虚线表示演进过程。
图1 动态能力作用下的IT与业务匹配战略一致性模型
模型中,根据动态能力要素作用方向和方式不同,将IT与业务的匹配与演进过程划分为九条路径,其基本含义解释见表2。根据匹配和演进过程特征,又将这九条路径归为两大类型、四个过程和六种路径组合,见表3。
表2 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路径含义描述
路径序号路径名称含义描述R1外部感知与匹配传导在IT能力作用下,通过内外信息沟通,感知并引入新的变化信息,由企业IT系统加工处理后传导到企业内部。R2IT影响下的组织业务重组与重构IT技术及架构的改变,在良好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驱动组织业务架构、流程及资源的重组与重构。R3组织传导与战略感知业务驱动下的经营战略动态感知组织架构及流程的变化,并将感知到的匹配信息知识化、显性化,然后传导给战略层,促进企业经营战略调整。R4IT架构传导与IT战略感知信息技术驱动下的IT战略动态感知IT架构的变化,并将感知到的匹配信息内化与吸收,然后传导给战略层,促进企业IT战略调整。R5战略层知识沟通与弹性匹配IT战略与经营战略之间为保持战略弹性,在充分沟通交流的基础上,相互调整并达到战略适应性目标。R6IT架构及流程重组重构新的IT战略确立后影响到IT资源的重组与重构,对相应的IT架构及流程进行治理,形成成熟度更高、适应性更强的新体系结构。R7组织架构及流程重组重构新的经营战略确立后传导到组织业务的重组重构,对相应的组织架构及流程进行调整,包含组织结构再造、流程创新、人力资源重组以及沟通交流方式改变等。R8业务驱动下的IT资源优化配置以经营战略为指导,以组织业务为驱动,对IT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改进IT架构和流程,含系统升级、技术改进及团队变更等。R9内部反馈与价值提升内部组织体系及IT资源优化后形成组织自身价值体系,通过IT能力反馈到组织外部,一方面提升IT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外部动态能力,提高组织整体价值。
表3 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过程与路径组合分类表
过程类型过程名称 过程中的路径组合 IT与业务的匹配过程1:外部感知与匹配传导过程2:外部影响下的内部匹配路径组合1:外部环境至R1路径组合2:R1→R4路径组合3:R1→R2→R3IT与业务匹配的演进过程3:内部匹配演进过程4:内部到外部演进传导路径组合4:R5→R6→R2路径组合5:R5→R7→R8路径组合6:R9至外部环境
图2 动态能力作用下的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路径模型
(二)演进路径描述
1.IT与业务的匹配过程
该过程包含外部感知与匹配传导以及外部影响下的初次匹配两个过程,揭示了在IT能力支持下,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感知,并传导到企业内部,引发企业内部业务架构与IT架构变革,进而影响到企业组织战略与IT战略调整,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及其对应的路径组合。
其中,过程1为外部感知与匹配传导,包含:路径组合1:外部环境至R1。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诸如市场信息、产品信息、客户需求、竞争对手、新技术变革以及政策法规等,都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的。在IT能力的支持下,企业通过市场感知、机会辨识、社会网络关系、学习等外部动态能力,会快速感知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首先会传导到企业的IT系统,通过IT系统的信息收集、处理、输出功能将外部环境变化信息传导到相应的组织部门,开始IT与业务的初次匹配,一般会经过感知、传导与扩散三个过程。
过程2为外部影响下的内部初次匹配,包含两条路径组合,具体为:
路径组合2:R1→R4(IT架构及流程—IT战略的传导)。IT架构是搭建IT战略、业务战略与IT系统实施之间的桥梁。由IT系统感知并传导和扩散到内部的环境变化信息,尤其是IT自身的变化信息,通过内部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知识形成与共享等内部动态能力作用,会首先影响IT架构的改变,例如对新型信息系统(如BI、AI等)和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等)的认知,会触发企业内部IT部门负责人和高层管理者的战略思考,为挖掘IT的商业价值去调整其IT资源部署,进而影响到IT的战略规划。
路径组合3:R1→R2→R3(IT架构—组织架构—经营战略的传导)。企业IT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管理者是否愿意投资,关键在于能否让管理者认可IT能给企业带来的管理提升和业务持续改进。因此,该路径的关键在于IT架构、流程的设计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匹配程度,进而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一方面,新IT技术的引入或IT架构的设计,直接作用于企业内部的某些业务,引发其流程变革,变革带来的效益得到认可,使新流程固化,并对其他组织业务流程的变革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信息的变化、IT架构的改变以及IT对业务流程的影响将会动态反馈给经营战略,使得管理者通过反馈而来的信息做出反应,作出战略调整。这个过程中知识形成与共享、危机感知与反应、创新意识等内部动态能力的作用最为关键。
2.IT与业务匹配的演进过程
演进是指当前的IT与业务匹配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或者是在业务运作中出现匹配错误时,需要从战略上进行一系列调整或重构活动,形成高质量的匹配以及可执行的计划措施,是一种进化式的执行演变,也是IT与业务匹配过程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也包含两个过程及其对应的路径组合。
首先是过程3的内部演进。
虽然企业已经通过IT战略改变和经营战略调整对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初次匹配做出响应,但匹配的执行未必能达到满意效果,还需要考虑内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主要来源于IT架构对IT战略和组织业务流程的反馈、组织业务流程对经营战略的反馈以及IT战略与经营战略之间的交互等。这些都会使得IT与业务不再完美匹配,甚至存在冲突。因此,需要进行建立在反馈机制上的重匹配和匹配演进执行过程分析。此过程的发起者是IT战略与经营战略的交互(图2中的R5),是在IT战略和经营战略改变后的战略执行过程。分为两条路径执行:一条是IT战略主导、IT架构和组织业务响应的路径;另一条是经营战略为主、组织业务与IT架构响应的路径。两条路径可以同时执行,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条为主、另一条为辅的方式执行。这些过程中都是在沟通交流、知识共享、内化吸收、整合重构等保持战略弹性的动态能力要素作用下完成的。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路径组合实现。
路径组合4:R5→R6→R2(IT战略—IT架构—组织架构路径)。IT战略的调整直接作用于IT架构及流程,促使其发生变革,组织内部将重复路径组合3中的路径R2,出现IT架构和流程与组织构架及业务流程的再匹配过程。此过程以IT战略调整为先导,以IT技术变革为驱动力,促使组织业务和流程进行重组与重构,在内部动态能力的作用下,改进现有匹配中的不协调因素,促进组织架构及业务流程优化。
路径组合5:R5→R7→R8(经营战略—组织架构—IT架构路径)。经营战略的调整和转变,将首先影响组织架构及业务流程的变化,而IT架构作为辅助和支撑业务流程的工具,为适应组织变革,必将面临升级、更新、调整甚至淘汰的问题。此过程以组织业务资源的重组与重构为中心,将经营过程的创新活动、理念与技术等尽快投入实施,IT架构需要及时调整与更新,以匹配新业务流程的执行。
其次是过程4的内部到外部演进。
通过路径组合6(R9—外部环境)来实现。当新一轮匹配与演进完成后,IT与业务的匹配系统暂时处于稳定状态,企业的环境适应性也处于良好状态。这种状态传导到企业外部,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市场影响、人力和技术资源支持、学习交流机会等,也是对企业外部动态能力的提升,将会使企业在新一轮的匹配过程中获得更加有利的信息与资源。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总体来说,IT与业务的匹配及演进过程,是一种新引入技术、资源与企业内部技术、资源融合的过程,是内部环境(人力、技术、知识、创新、资源等)变革与外部环境(产品、市场、社会网络关系等)影响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种循环往复的匹配演进过程促进企业整体业绩进入一种不断提高的良性循环中。
(二)建议
IT与业务的匹配演进过程中,动态能力不仅扮演起始驱动者与中介传递作用者,同样还作为后期新演进的推动者,同时还对匹配过程与路径衔接起到润滑过度作用,这种过度使得企业信息交流更加顺畅,因此,在动态能力作用下,企业在应对IT与业务匹配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善用先进技术交流手段捕获外部环境信息
匹配的起始是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感知的途径主要是外部信息的获取。因此,企业应加强组织学习,注重与外部的交流,善用一些先进的沟通交流手段,如微博、微信、移动互联等。在这些交流过程中,不断改进和调整企业内部IT资源及其他互补性资源的部署与集成,促进企业IT能力的提升。
2.重视IT架构在匹配与演进过程中的枢纽位置
在整个匹配与演进过程中,IT架构处于枢纽位置,负责联系内外。在初次匹配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形成新的IT能力将首先作用于IT架构,进而影响组织的业务流程改进及IT战略和经营战略的调整;而从演进过程来看,IT架构的设计又依赖于经营战略和IT战略的调整,服务于业务流程改进。因此,IT架构的设计与调整更需要引起组织的高度重视。
3.长期注重匹配演进过程及路径选择
国内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往往以项目形式终结,止步于内部初次匹配过程。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IT已不再与组织业务有着良好的匹配效果,那么资源整合、技术依赖与协调等因素便在重匹配演进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无法有效地凭借自身能力完成重匹配演进过程,需要与服务商协调,改变以往流程模式,应对长期重匹配演进过程,使得企业IT与业务匹配更加成熟完美。同时,对于经营战略为主导与IT战略为主导的重匹配演进路径需要根据企业内外环境及其发展情况定夺,究竟是依托IT进行业务改造,还是IT为辅助工具,需要进行企业自身与环境的多重要素分析。
4.外部动态环境与内部动态环境应双重考虑
企业外部环境如销售市场、社会网络关系、技术创新、资本资源、机会以及威胁等时刻发生变化,而企业内部的生产调整、知识交流传播、创新、战略调整与人力资本等众多因素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内外部环境的改变都需要公司经营战略与IT战略在双重环境考虑下进行协调。如何整合内部资源?是否引进外部资源、技术与团队?是否对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进行改造?是否进行人力调配、系统更新、定制开发?等等,所有这些都不应是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轻率决策。组织业务流程与IT架构的匹配问题将会牵扯企业内部大部分生产活动及其管理组织,因此战略决策尤其是IT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协调与匹配更需要考虑内外部双重环境的影响。
5.注重隐性知识的内化与管理
IT与业务的匹配及演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隐性知识,如新技术引进、团队合作伙伴进入、社会网络关系、价值理论、创新、业务流程改造、动态反馈机制以及适应力等。一方面需要企业将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知识进行引入,并加以内化、吸收与共享,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将内部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性校验与渠道管理,使隐性知识显性化,辅助价值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形成,对长期重匹配演进过程起到推动作用。
关于IT与业务匹配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可以认为是企业信息化的深层次应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论点和研究方向对该问题进行了综合性探讨,揭示了动态能力作用下IT与业务匹配及演进路径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但缺乏案例或实证检验以及进一步的细化研究,如路径依赖性的强弱分析、动态能力影响因子评价以及路径选取的评价分析等,这既是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作者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
[1]Henderson, J.C., Venkatraman, N.. Strategic Alignment: Leverag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J], IBM Systems Journal, 1993,32(1).
[2]Luftman J. Assessing IT/business alignment[J].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2003, 20(4).
[3]Luftman J. Assessing business-IT alignment maturity[J]. 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overnance, 2004,(4).
[4]Dhaliwal J, Onita C G, Poston R, et al. Alignment within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unit: Assessing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dimensions between developers and testers[J]. 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1, 20(4).
[5]Chen L. Business-IT alignment maturity of companies inChina[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0, 47(1).
[6]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7]Pavlou P A, Sawy O A E. From IT Competence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urbulent Environment: A Dynamic Capability Model[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4,17(3).
[8]况志军. 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IT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10).
[9]Chen R S, Sun C M, Helms MM, et al. Align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strategy with a dynamic capabilities perspectiv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Taiwanese Semiconductor Compan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08, 28(5).
[10]Li D Y, Liu J. Dynamic 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dynamism,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Evidence fromChina[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4, 67(1).
[11]贾昱.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多层次信息技术与业务匹配动态性研究[D]. 镇江: 江苏科技大学, 2016.
[12]Aversano L, Grasso C, Tortorella M. A Literature Review of Business/IT Alignment Strategies[J]. Procedia Technology, 2012,(5).
[13]李东, 李继学, 邱凌云. 信息技术—业务匹配研究述评——基于引文分析法[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2).
[14]张延林, 肖静华, 李礼,等. 业务成功历史、CEO信念与先验匹配——社会维度视角下IT与业务匹配的中国情境案例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 2014, 17(2).
[15]苏超. 基于竞争战略、资源论与动态能力集成的IT能力驱动与演化研究[D]. 淄博: 山东理工大学, 2014.
OnBusiness-ITAlignmentandEvolutionPathundertheImpactofDynamicCapabilities
Zhang Litao, Wang Jiao, Li Fang
(BusinessSchoo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00,China)
With the intensive IT-application and the dynamic change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the study on business-IT alignment should be more focusing on its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law. With the framework of the business-IT alignment and the evolution nine-path model building, this paper is bound to explain the promotion of external perception and alignment conduction by the external dynamic capability, and the internal-to-external evolution conduction process. Furthermore, it also explains the impact of internal dynamic capability on internal alignment and evolu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se researches, suggestions in five aspects are proposed about how the companies cope with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business-IT alignment.
dynamic capabilities; evolution path; IT capabilities
2017-05-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IT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基于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多案例研究”(15YJA630100)。
张立涛,男,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王娇,女,辽宁锦州人,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李芳,女,山东莱芜人,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
张立涛,王 娇,李 芳
(山东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F270
A
1672-0040(2017)05-0017-06
(责任编辑鲁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