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M的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机制分析
2017-11-07郭进辉祁少华肖方利王淋辉
郭进辉,张 庆,祁少华,肖方利,王淋辉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基于SEM的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机制分析
郭进辉,张 庆,祁少华,肖方利,王淋辉
(武夷学院 旅游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社区居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然而目前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着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现象。以福建省北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为研究案例,通过开展随机抽样调查,构建社区参与美丽乡村的驱动力机制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对参与制度满意度、对政府信任感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因素。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包括多元参与机制不完善、持续推进驱动力不足、对居民需求分析不足,居民缺乏参与意识,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成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委员会,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积极性,提高政府机构信任感,提高美丽乡村综合服务水平,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机制等。
美丽乡村;驱动力;社区参与;结构方程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美丽中国”在农村的实施和体现。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归宿。2013年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2014年,福建省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具体目标,创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但这项民生工程面临着“政府主导有余,百姓参与不足”的尴尬局面。如何促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事业的持续推进是当前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学者们纷纷就美丽乡村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驱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讨。例如,余建辉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机制,指出政府、企业、学术、居民一体的驱动力模式。[1]何得桂基于网络治理和系统论的学术资源,构建了以政府、农民、资本和社会力量为主导因素的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系统模型。[2]吴守蓉、王华荣等指出,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社会民众四位一体的生态文明驱动机制中目前 “政企学民”却普遍存在的政企强势、而学、民弱势的情形,社会公众在重视市场经济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面前表现出“难作为”和“不作为”。[3]社会公众对于驱动机制的影响表现为公众的环保意识、消费观念、参与环保工作的意愿等方面。[1]事实上,由于缺乏对公民需求的调查分析,忽视了当地村民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受益者和评价者的角色。[4]张雪、王刚调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发现公民参与意愿属于较低水平,并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理性,项目绩效与政府信任对公民参与有显著影响,而价值理性却未有显著影响。[5]郭进辉等将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经营分成了保守型、理智型、积极型三类群体。[6]近年来,如杜强等学者就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案例探讨,[7]对于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
虽然国内学者纷纷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但缺少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也缺乏从系统角度研究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驱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简称SEM)是一种有效处理和检验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多元统计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然而目前尚缺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检验研究。本研究尝试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机制,揭示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发展进程的驱动力特征,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事业提供实践参考。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与初始模型
根据美丽乡村的“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和综合经济理性和价值理性原理[5]和社区归属感理论[8],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H5: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参与制度满意度、政府信任度分别与公众对美丽乡村总体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H6:公众对美丽乡村的总体满意度与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H7:公众对行政机构的信任度与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H8:公众对参与制度满意度与参与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分析法初步构建社区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模型 (如图1)。因该方法不仅能弥补回归分析的不足,且能够更好地证明和预测社区参与的驱动机制。[9]通过对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与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揭示,以对已有的研究进行验证,检验模型与观察数据的适切性,反映不同变量与社区居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
图1 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因素初步模型Figure 1 Drivingmodel of residents’participation in beautiful country project
(二)样本数据来源
问卷设计采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五级量表,包含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参与意愿、政府信任感、信息公开渠道、总体满意度、调查对象信息等8个问题。研究小组于2015年至2016年期间在建阳区、政和县、松溪县、武夷山市、邵武市等6个县市11个已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针对不同人群,按照男女比例、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发放300份问卷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为87.3%。
信度分析是通过信度检测调查数据的有效性。a系数越接近1则问卷信度越高。一般而言,a值≥0.70时,认为其内部一致性较高[9]。本文利用spss21.0的Cronbachs提出的α系数进行同质性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总体的α=0.861,F=132.686,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模型适配度检验
研究采用AMOS 21.0版本的极大似然法对变量数据与初始模型进行拟合及调整。研究通过自由度审查初始模型是否被识别。结果表明自由度等于模型数据点减去估计参数数目,即28-18=10,表示该模型为过度识别模型,可以继续进行拟合度分析。然后选取了 χ2/df、GFI、AGFI、RMSEA 、NFI、CFI、PNFI、PGFI 等指标检验初始模型的拟合性。由于初步模型存在部分指标测量值低于建议值,因此对初步模型进行重新优化调整。模型优化后的参数拟合值(见表1)。结果显示,各项模型拟合处于理想范围内,说明该假设模型和样本数据的总体拟合效果较好。
表1 模型整体拟合指数Table 1 Coefficients of model
(二)路径系数分析
研究根据优化后的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因素模型(如图2与表3)对路径系数进行分析。模型假设能否成立可以依据变量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进行判断,标准化路径系数越大说明在两者关系中重要性越大。结合假设检验结果分析,发现除了总体满意度与社会效益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无法通过验证,因此否定原假设。除此之外,其他因素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7个路径系数值均达0.05的显著水平,部分达到了0.001显著水平,因此原假设成立。路径系数的值均为正数,表示其对因变量效应为正向。结构模型变量间的效应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体效应三个方面。间接效应等于各个路径系数乘积,而总效应等于直接效应加上间接效应。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结构方程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效应,研究将效应计算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图2 社区公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驱动力因素模型Figure 2 Model of driving factor of residents’participation in beautiful country project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社区参与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美丽乡村总体满意度、对政府信任感、参与制度满意度。首先,居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建设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的路径系数为0.409。这说明社区居民对于已经建设的成果的直观感知直接影响了他们后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村民对以村委会为主的政府机构的信任感正向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直接效应为0.274,间接效应为0.045,总效应达到0.319。这说明村民对村委会的信任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参与的积极性。村委会作为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准政府机构,它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却时常由于利益协调问题并不一定走向和睦相处的局面。调查发现村民对于村委会的信任度总体水平并不高。再次,村民对参与制度的满意度也正向影响参与意愿,路径系数为0.299。这说明村民对村务公开等参与制度的满意度影响了他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积极性。
表2 标准化模型假设检验结果与效应一览表Table 2 Inspection results and effects of standardizedmodel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满意度路径系数,研究发现路径系数分别为:经济效益 (0.228)、环境效益(0.167)、参与制度(0.167)、对政府信任感(0.114)。这说明当前形势下,社区居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效果最敏感。调查发现对于已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获得经济效益的个人和集体对于该工程的好感度明显较高。尤其是那些从事乡村旅游、民宿经营的业户明确表达了对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的积极肯定。而环境效益是影响社区居民对建设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大部分村民反映,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进,尤其是农村的公共卫生环境问题有明显改善。值得一提的是,文化效益与建设效果总体满意度没有显著关联,一方面,说明村民并未较多关注美丽乡村的文化效益,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次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效益并未明显体现。
综上所述,社区居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前期成果的感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期参与的积极性,而他们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以及对现有参与制度的满意程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意愿。
四、存在问题分析
研究针对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调查结果和驱动力机制分析结果,分析当前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
(一)美丽乡村多元参与机制不完善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以政府行政权力来推动。地方政府以住建局、财政局、民政局、乡镇级政府为主的多部门协调联动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为未能引导社会力量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干部热情高,当地居民冷眼看”的现象较为普遍。作为主体地位的当地居民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很多当地居民认为美丽农村的建设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这也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出现干部热情高涨,当地居民无动于衷的现象。即使是参与往往也是停留在浅层次。政府部门往往是制定好建设目标之后,组织会议或活动让当地居民前来参加,由“请群众配合”替代了“由群众参与”[10]。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未能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
(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驱动力不足
从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容来看,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导致部分建设内容搁置,建设内容与原先规划内容相比往往缩水为硬件方面提升。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仅限于农村卫生环境和乡村旅游发展。“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外观、轻内涵”和“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系统创新”等现象普遍存在[11]。甚至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只是简单地注重村庄屋面外观的粉饰,改善了一些卫生环境和基础设施,或者是扶持几家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而不是系统考虑农村社会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并没有把乡村建设成为当地居民的幸福家园,也没有提升当地居民对农村的社会归属感。
(三)对当地居民群体需求分析不足
当地居民是乡村的核心主体,乡村是当地居民的乡村,乡村建设为什么样子、怎样建设美丽乡村当地居民最清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地居民对公共卫生、环境、休闲、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阶段,规划设计方往往缺乏对当地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的需求缺乏系统调研,在实施过程中也缺乏对当地居民群体的利益诉求的考虑,导致建设成果往往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如,违背农业生产实际,要求集中重新盖房,强迫当地居民上楼等等[10]。这些现象都源于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求调研不足。
(四)当地居民缺乏美丽乡村建设意识
由于农村信息传播途径有限,当地居民不能准确并清晰地认识到美丽乡村的性质、目标、范围、作用。大多数当地居民刚开始对于建设美丽乡村持观望或者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只是政府的职责,没有必要提出自己的观念与想法。由于小农经济思想,当地居民往往因为牵涉个人利益关系才开始关注并尝试参与。项目开展前期,当地居民看不到利害关系,因此无论村干部怎么动员都没有太大参与积极性。等到项目开展以后,涉及到公共利益分配尤其是公共资源分配时,当地居民与村两委以及设计方之间产生利益纠纷时,部分当地居民因利反目或阻碍项目的进行。这样的尴尬局面往往导致美丽乡村建设部分项目无法顺利开展。
(五)美丽乡村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效果主要依靠上级政府部门根据福建省发布的美丽乡村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而当地居民群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和使用者,本应该是这项工程的最主要评价主体,却往往缺少当地居民群体的参与。缺乏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共同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效果评价往往未能体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五、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扶持、基层自治组织管理、当地居民主体自主参与的合理机制。首先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如果错误地将社会管理中的“政府负责”等同于“政府统揽”,也就“凡事政府说了算”[10],这导致了社会管理过度依赖政府。政府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搭台者”、协助者和引导者,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引入多元参与主体协同完成美丽乡村建设。政府应该通过民主议事、公开公示等形式维护相关主体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评判权,把决策权交给当地居民,尊重基层当地居民的建议,体现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政府通过适当的组织形式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
(二)成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委员会
公众参与作为平衡城乡规划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乡村规划和实施。结合学者们对农村规划水平的公众参与研究成果,可以尝试建立以村委会、当地居民代表、地方政府,企业和规划人员共同组成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委员会。它可以在保证地方政府、当地居民和规划机构之间联系、协调和监督方面发挥作用,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2]一是沟通功能。定期召开建设会议,通过加强各参与主体间的直接联系,政府方、施工方、规划方、村委会等可在会议中提出各自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使分散的主体集中为一个主体提供联系的平台。二是利益诉求功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委员会可以为当地居民利益诉求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为当地居民提供知情权、话语权和决策权,有助于了解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三是监督功能。美丽乡村建设委员会可以将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传达给当地居民,这样大大的增加了当地居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同感,保证各环节透明公开、公平、公正,起到第三方的监督作用。
(三)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当地居民的需求出发,整合当地居民利益诉求,调动当地居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13]政府应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向当地居民推广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的目的、措施等内容,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共建的意识,让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的活动中来。在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并维护广大当地居民的意愿,让当地居民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
(四)提高当地居民对政府机构信任感
提高当地居民信任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当地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当地居民委员会应该完善当地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机制,通过现代信息传播形式让当地居民了解美丽乡村建设进程,拓宽当地居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的渠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让当地居民享有真正的话语权。及时公布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换届选举、经费收支等有关村庄重大事务,加强村委员会与当地居民间的双向沟通,倾听并及时反馈当地居民反映的建议和意见,提高办事的公开透明度,建立与当地居民互动沟通协商的工作方式,提高村委会和各级政府机构在农村群众中的信任感。
(五)提高美丽乡村综合服务水平
农村社会老龄化和低文化现象阻碍了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和实现,对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一定的影响。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有文化的新型当地居民,要求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互协调。因此,应该加强当地居民的教育培训,激励当地居民学习科学文化的力量,提高当地居民的生产技能。应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发展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积极推动科技和人才进入农村帮扶当地居民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完善农村卫生、休闲、教育等设施,建立健全村级综合服务场所,逐步实现农村教育、医疗和休闲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11]。
(六)构建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的多元评价机制
美丽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当地社区的当地居民提高幸福指数。评估美丽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准是民生福利是否改善,是否有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4]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效果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政府评估模式,逐步引进多元参与的评估模式,建立以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委员会为主体的综合评价领导小组作,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客观。评估尽可能包括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以确保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通过建立反馈机制的评估结果发现的存在的缺点,以便有针对性进行改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不足。
六、结论
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原理构建了社区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驱动力机制,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社区参与程度总体水平较低。根据路径系数分析结果,影响社区参与的主要因素为对建设成果的满意度、对村委的信任感、对参与制度的满意度,研究分析了影响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完善社区参与美丽乡村的对策和建议。该研究结果对于社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1]余建辉,刘燕娜,石德金,等.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机制探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33-137.
[2]何得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驱动机制研究 [J].生态经济,2014(10):113-117.
[3]吴守蓉,王华荣.生态文明建设驱动机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7):62-66.
[4]贺东航,张现洪.政治系统论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服务:现状与改革[J].探索,2013(3):67-71.
[5]张雪,王刚.影响公民参与项目制建设的因素研究:基于Q市 “美丽乡村”项目的实证检验 [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5):49-55.
[6]郭进辉,孙玉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影响感知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185-189.
[7]杜强.稳步推进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8):150-154.
[8]杜宗斌,苏勤.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以浙江安吉为例[J].旅游科学,2013(3):61-71.
[9]吴明隆.线性结构方程:AMO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63-269.
[10]叶云,王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异化”的表现、缘由与修正路径:以湖北M村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6(9):72-78,87.
[11]吴理财.基层干群眼中的美丽乡村建设:安吉、永嘉、高淳三县区问卷调查[J].党政干部学刊,2014(7):67-75.
[12]潜莎娅,黄杉,华晨.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美丽乡村更新模式研究:以浙江省乐清市下山头村为例 [J].城市规划,2016(4):85-92.
[13]崔花蕾.“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选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87-89.
[14]李晓庆,郑逸芳.基于生态理念的福建省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6.
Driving Mechanism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Project based on SEM Method
GUO Jinhui,ZHANG Qing,QIShaohua,XIAO Fangli,WANG Linhui
(Department of Tourism,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Community residents are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project.However,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and path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jects.This study takes the northern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as the study sites.The sampl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mpact factors on community residents’participation,besides the public trust to government,indicating that the rural community residents perceive economic effect and policy more obviously.And underlying reasons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imperfect multiple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lack of driving force,the insufficient analysis of the residents’demand,lack of sense of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the un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The advice to improve the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establish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ommittee,improving the participation mechanism,public trust to government,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level,and the multi-evaluation mechanism.
beautiful countryside project;driving force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community participation
F592.3
A
1674-2109(2017)08-0045-07
2017-04-17
福建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15R0075);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B类项目(JBS1418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项目(201610397016)。
郭进辉(1978-),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旅游景区管理相关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陈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