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气超级站发展与展望:基于问卷调研的统计研究

2017-11-07宋英石张岳翀柴发合

中国环境监测 2017年5期
关键词:颗粒物站点大气

车 飞,宋英石,高 健,张岳翀,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中国大气超级站发展与展望:基于问卷调研的统计研究

车 飞,宋英石,高 健,张岳翀,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

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大气超级站)是开展大气环境污染综合立体观测、进行大气重污染过程污染特征动态表征、深入分析大气污染成因的重要平台。了解中国当前不同地区大气超级站的建设和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需求,有利于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国大气超级站的设计、建设、运维和应用,提高其在大气重污染过程应急管控和空气质量改善中的技术支撑能力。研究通过对国内60余个大气超级站进行问卷调研,综述了中国目前大气超级站的现状,并基于统计分析结果,对中国大气超级站发展提出建议。

大气环境;超级站;综合观测;运维;应用

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大气超级站)是利用先进仪器、综合全面地监测空气质量的高度专业化、设备完善的空气环境监测设施[1]。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站、背景值监测站等不同,大气超级站观测设备自动化、探测空间立体化、观测项目综合化,可实现多参数、多维度协同观测。基于大气超级站观测所得大量环境综合数据开展深入挖掘分析,可为大气环境污染特征评估及成因溯源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大气超级站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研究不同地区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前体物及其来源和迁移转化规律,明确颗粒物浓度、人体暴露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美国环保署于1999年提出“颗粒物超级站项目”,并先后分2个阶段建立了8个颗粒物超级站[2]。2006—2011年,在欧盟资助下,欧洲建立了由20个高质量的地面监测站组成的“欧洲气溶胶研究超级站”网络,旨在通过集成统一的标准化方法对气溶胶理化和光学特性进行长期观测研究[3]。韩国灰霾监测超级站的建设,主要用于研究灰霾的污染规律、区域传输特征以及污染源与受体的关系,其监测网络中的Gosan超级站和kwangju超级站是“亚太地区气溶胶特征实验(ACE-Asia)”的重要观测站点[4-6]。此外,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建立了一些大气超级站(如台湾北部悬浮颗粒超级测站和南部空气质量超级测站[7],及香港设立的首个致力于解决当地与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问题的香港科技大学空气质量研究超级站[8])。

目前中国在大气超级站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广东地区的大气观测超级站——广东江门鹤山超级站正式运行[9],之后,各地在超级站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由于建设耗资巨大,运维难度较大,以往超级站的建设和运维多依托科研单位,用于开展典型季节短期强化观测研究。近年来,随着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监测能力的不断提高,环境监测部门也着手大力开展大气超级站的建设。但由于超级站的建设、运维以及应用的要求较高,需要监测部门投入极大人力物力。此外,在大气超级站业务化运行过程中,如何有效保证数据质量、提高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保证超级站整体运行的稳定性等,也面临很多技术难题。研究通过问卷方式,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大气超级站调研,并通过调研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总结了大气超级站在建设、运维及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大气超级站未来发展的建议。

1 调研方法

根据环境保护部监测司工作项目“中国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现状调研”要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于2016年1月开始编写“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超级站)调研问卷”,并基于该问卷开展超级站调研。该问卷共分为5个部分:①超级站的基本信息及建设目的,包括名称、建设时间、方式、目的、选点代表性等;②能力建设及运维情况,主要关注超级站规模、配套设施及运行维护、管理规章制度、运行成本构成及经费来源;③数据质量控制,包括日常巡检、仪器校准及数据处理规程、质控制度、内部考核及奖惩机制等方面;④数据分析与应用情况,主要关注数据分析、解读及讨论机制以及数据在大气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情况;⑤对未来中国大气超级站发展的需求,分别从未来建设规划、建设技术规范及标准的制定、联网及数据共享等方面设置了问题。问卷设计题目类型包括填空题、单选题和多选题。问卷主要采用自填式调查方法,通过网络发起问卷的形式,被调查者自行登录网站答题或通过微信链接答题。调研发出65份问卷,最终收回61份有效问卷,其中24份网页答卷,37份手机答卷,涉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2个城市(港、澳、台地区暂未参与调研),见表1。

表1 调研问卷回收情况Table 1 Questionnaires in each region

调研问卷的统计方法为在线统计分析,图表在线生成。问卷信息汇总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

2 结果与讨论

2.1超级站建设基本情况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可知,目前全国已建成48个超级站,建设中的有8个,计划筹建的有5个,已建成超级站占调研总数的77.1%,全国大部分超级站处于建成和投入使用的状态。其中75.4%的超级站是分批次投入建设或筹建的,仅24.6%的超级站是一次性投入建成或在建(筹建)。

关于超级站的建设目的,问卷设置了“污染特征表征”“科学研究”“重污染应急”“管理决策支撑”和“提升能力”5个选项,调研显示,大部分超级站用来进行污染特征表征、科学研究、管理决策支撑等,用于重污染应急的超级站占55.7%。

超级站隶属部门信息显示,调研超级站有68.9%隶属于环保厅(局),14个隶属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占调研总数的23.0%,2个隶属于气象局,另外还有3个隶属于其他单位。隶属于环保厅(局)的多为业务应用需要,隶属于科研单位的主要是用于科学研究。所有站点中有超过一半(52.5%)的超级站设计和建设任务是由监测站负责的,有23个是由环科院、大学或科研院所负责设计和建设的,占所有站点的37.7%,有3个是由公司设计和建设的。

调研结果亦显示,85.3%的超级站在建设之前经过了规划,有9个未经过规划,这9个站中有8个隶属于当地环保厅(局),1个隶属于大学。此外,72.1%的超级站在建设前进行了国内调研,有17个未进行调研,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站点建设时间比较早(2004—2012年),当时可供参考的国内超级站数量较少。另有部分超级站仍在筹建中,尚未进行调研。

经调研超级站辖区内其他超级站建设情况发现,有52.5%的超级站表示在辖区内已有科研单位或环保系统内业务单位建成或正在筹建超级站,表明超级站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问题。针对辖区内有超级站的情况,问卷详细调研了辖区内超级站与调研超级站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是上下级隶属关系的有7个(22.6%),有科研合作关系的为12个(38.7%),是业务协同合作关系的有4个(12.9%),两者之间没有关系的有8个(25.8%)。从这些关系类型上看,有些站点确实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且部分超级站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不够充分。

此次调研也涉及了超级站的预算投入金额。问卷将投入金额分为“0~2 000万元”“2 000~3 000万元”和“3 000~5 000万元”3档。调研发现,47.5%的超级站已投入或规划预算金额在0~2 000万元区间,36.1%的超级站投入2 000~3 000万元,有16.4%的超级站投入3 000~5 000万元。超级站投入金额差异较大,这与其监测项目和配置的设备量等应有较大关系。

从超级站的监测点位分布上看,75.4%的超级站分布在城市,仅有11.5%的超级站分布在郊区,分布在清洁对照点、下风向站点和工业区的超级站各占3.3%,没有路边站。超级站监测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其他类型的区域监测点位明显不足。

2.2超级站能力建设情况

2.2.1 观测方式

超级站观测方式包括3种(长期一般性运行、长期业务化运行和研究性强化观测)。调研的所有超级站中,长期一般性运行、长期业务化运行和研究性强化观测分别占29.5%、37.7%和32.8%。有23个长期业务化运行超级站,其中有20个属于环保厅(局);有20个研究性强化观测超级站,其中10个隶属于科研院所和大学,10个隶属于环保厅(局),可见不但科研院所和高校注重研究性强化观测,一些监测站也开始重视强化观测的研究。

中国不同地区间超级站观测方式的比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长期业务化运行超级站比例较高(40%以上),西北和西南地区比例较低(25%及以下)。研究性强化观测方面,华南地区比例最高(100%),华北和西南地区次之,东北、华东及西北地区较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东北地区全部为长期运行超级站,没有研究性强化观测超级站,而华南地区则完全是研究性强化监测超级站。

图1 中国不同地区超级站观测方式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the observation mode of supersites among regions

2.2.2 主体外配套设施

超级站主体外配套设施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室、样品库、恒温恒湿称量设备、备用电等。调研分析显示,配有化学分析室、样品库、恒温恒湿称量设备、备用电、其他设施的超级站分别占调研总数的57.4%、49.2%、60.7%、55.7%和27.9%,表明除了超级站主体外,分别配备化学分析室、样品库、恒温恒湿称量设备和备用电的超级站均已经接近或超过50%。此外,有15个超级站已配齐化学分析室、样品库、恒温恒湿称量设备、备用电,配套设施较为完备。不同地区配套设施完备的超级站占比情况见图2,可以看出,华北和西南地区比例较高,均超过40.0%。

图2 不同地区配套设施完备的超级站占比Fig.2 The proportion of supersites with completeassociated facilities among regions

2.2.3 站房设计

为满足站房特殊功能的需要,应对其进行特殊设计,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能否做到恒温、恒湿、防尘、防静电以及防雷等。调研超级站站房中,普通站房、恒温站房、恒湿站房、防尘站房、防静电站房及防雷站房占比分别为65.6%、52.5%、32.8%、32.8%、31.2%和77.1%。由此可知,目前大多数超级站都为普通站房并配有防雷设施,52.5%的超级站配有恒温设备,但是配有恒湿、防尘和防静电的超级站近1/3,可见部分超级站配套仍有待提升。

2.2.4 大气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对超级站的大气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进行了调研,在线分析占39.3%,在线分析和离线采样结合的占57.4%,而单纯离线采样分析的超级站仅有2个,占比为3.3%。不同地区超级站的大气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见图3,可知华北、华南地区更多采用在线分析和离线采样结合的方法,华东、西北及西南地区采用在线分析和在线与离线结合的方法比例相当,而东北、华中地区更多采用在线分析的方法。各个地区中,仅华北地区部分超级站单纯采用离线采样分析的方法。

图3 不同地区超级站大气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Fig.3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of atmospheric samples of supersites among regions

2.2.5 观测项目

超级站观测项目主要包括常规气体污染物、颗粒物质量浓度、颗粒物化学成分、颗粒物粒径、颗粒物光学特征、单颗粒特征、大气氧化性、干湿沉降、基本气象要素和边界层参数等。经调研,观测以上10类项目的超级站占比分别为98.4%、96.7%、93.4%、88.5%、85.3%、47.5%、82.0%、37.7%、96.7%和77.1%。其中观测常规气体污染物、颗粒物质量浓度、颗粒物化学成分和基本气象要素的比例均在90%以上,这表明几乎所有超级站都可以观测这4类项目。同时,可以观测颗粒物粒径、颗粒物光学特征(吸收和散射等)和大气氧化性(包括VOC)的超级站占比均超过80%。对边界层参数(气溶胶垂直分布、风垂直信息等)进行观测的超级站有47个,占比为77%。观测单颗粒特征的超级站接近调研总数的50%,而观测干湿沉降(酸雨和集尘等)的比例最低(37.7%)。

调研显示,几乎所有超级站监测的常规气态污染物项目包括O3、CO、SO2、NOx,但是观测NOy、CO2和NH3的超级站均仅占总数的60%左右。此外,在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项目方面,监测PM2.5和PM10的超级站占比分别为96.7%和91.8%,PM1次之,占比为78.7%。有30%的超级站测定了TSP。从颗粒物化学成分上看,监测水溶性离子浓度和碳成分(OCEC)的超级站占比分别为90.2%和96.7%,而可以监测重金属元素的比例仅有58%(表2)。

2.2.6 质量控制仪器设备配置

为保证超级站的正常运行,超级站需要配置质量控制仪器设备(如标准流量计、气体标定仪、标准温湿压、气溶胶发生器等)。调研显示,配有标准流量计、气体标定仪、标准温湿压设备的超级站占比分别为95%、82%和58%,而配有气溶胶发生器的超级站较少,仅占23%。

表2 不同地区常规气体污染物和颗粒物浓度观测超级站占比Table 2 The proportion of supersites monitoring gaseous pollutants and particulates among regions %

2.3超级站运维及数据质量管理情况

2.3.1 运维方式

超级站运维方式调研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超过半数(50.8%)的超级站由本单位独立运维,34.4%的超级站部分委托公司运维,也有9.8%的超级站全面委托公司运维。而与科研单位合作运维的超级站仅有2个,占比为4.9%。

图4 不同运维方式超级站占比Fig.4 Ways of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vestigated supersites

2.3.2 运维人员情况

对由本单位负责运维超级站的运维人员情况进行了调研。从运维人员力量上看,专业运维人员为1~3人、3~5人、5~10人的超级站占比较高,范围为24.6%~27.9%,无专业运维人员及专业运维人员超过10人的超级站占比均较低,分别为11.4%和8.2%(图5)。从运维人员学历结构上看(图6),华北、华东及华南地区较为合理,均是博士人数>硕士人数>本科人数。华中和西南地区具有硕士学历的运维人员明显高于博士和本科人员,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无博士学历人员。

图5 不同运维人数范围的超级站占比Fig.5 The scale of operations staff ofthe investigated supersites

图6 调研超级站不同学历运维人员的地区比较Fig.6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operations staff of the investigated supersites among regions

2.3.3 委托公司运维经验评价

对采取第三方委托运维的超级站进行了委托公司运维经验评价。统计显示,认为运维公司有足够运行经验和能力的人数占比为39.3%,认为没有相关经验的占19.7%,其余人则不置可否。超级站隶属部门之所以对运维公司持有不同看法,可能有2方面原因:一是部分运维公司超级站运维能力确实存在不足,二是部分公司尽管运维能力足够,但其与超级站之间的沟通不充分。

2.3.4 运维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超级站具有日常巡检制度(83.6%),具有质量控制管理制度、数据审核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和安全制度的超级站均接近或超过50%,此外,18%的超级站没有相关规范和制度,65%的超级站没有报表报告制度。

在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具有技术规范和制度的超级站有23个(37.7%),其余超级站部分仪器有相关制度(49.2%),这些制度主要涉及站房环境条件巡查、仪器状态参数检查、仪器日常标样标定等,而数据审核制度相对缺乏。

2.3.5 年运行经费投入

从运行投入上看,各超级站差异较大,其中26.2%的超级站没有固定投入,16.4%的超级站说不清每年运行投入。年运维费用超过80万元的有19个,占比超过30%。整体上看,调研超级站中无固定投入超级站比重较大,应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管理,使其更加稳定且有保障(图7)。

图7 调研超级站的年运行经费投入Fig.7 Annual operating expenses of the investigated supersites

2.3.6 数据质量控制及数字化平台建设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所有调研超级站中有63.9%的超级站具有持续的质量控制记录,75.4%的超级站有专人对数据质量进行监督和把关,能够定期进行数据审核的仅占49.2%。同时所有超级站均对数据进行了保存,其中91.8%的超级站进行了备份。此外,调研亦发现,有超过50%的超级站具有数据管理和质控的数字化平台,其主要功能是数据储存、查询,也有用于仪器状态参数收集、仪器质控记录和质控数据分析等其他功能。

2.4超级站数据分析与应用

调研发现,建设目的为“科学研究”的56个超级站中,有82.1%的超级站有专人(或团队)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解读,同时对于数据整理、分析、报告的周期形式而言,周报、月报、季报、年报、重污染次报超级站占比分别为8.9%、39.3%、23.3%、37.5%、55.4%,并且有部分数据报告、无固定格式报告和业务化报告的超级站占比分别为33.9%、57.1%、8.9%,具备数据分析平台的超级站占比为48.2%。建设目的为“管理决策”的49个超级站中,有专人(或团队)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解读的超级站占比为73.4%,周报、月报、季报、年报、重污染次报超级站占比分别为14.3%、34.7%、20.4%、32.6%、59.2%,有部分数据报告、无固定格式报告和业务化报告的超级站占比分别为32.6%、55.1%、12.2%,具备数据分析平台的超级站占比为51.0%。而以“重污染预警”为建设目的的34个超级站中,有76.4%的超级站有专人(或团队)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解读,有24个采取污染过程次报形式,占比为70.6%,周报、月报、季报、年报形式占比分别为14.7%、32.4%、20.6%、29.4%,有部分数据报告、无固定格式报告和业务化报告的超级站占比分别为41.2%、47.0%、14.7%,具备数据分析平台的超级站占比为61.8%。综上可知,重污染次报是各站点较多采用的数据整理、分析及报告周期形式,其次为月报和年报,周报最少。关于数据分析报表,无固定格式报告的站点比例较高,其次为有部分数据报告的站点,具有业务化报告站点占比最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调研超级站中长期业务化运行的站点有23个,而其中具有业务化报告的仅有1个,占比不到5%,问题值得深思。此外,建有数据分析平台的超级站比例在50%左右,总体比例不高,无论对于科学研究、管理决策以及应急预警,数据分析平台均是超级站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因此亟需加快各站点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

同时,对超级站的应用领域进行了调研,目前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科学研究、重污染成因分析、测量方法应用、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管理部门日常决策支撑和人员培养等。统计显示,重污染成因分析、科学研究和人员培养是3个重要的应用领域,三者超级站占比分别为76.7%、86.7%和76.7%。

3 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一规划,实现超级站建设合理布局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多半超级站在同一辖区内有建成或正在筹建的超级站,其中7个超级站(23.3%)与当地已建成或正在筹建超级站属于上下级隶属关系,4个超级站与本辖区内已建成超级站属于业务协同合作关系。可以看出中国超级站在建设方面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问题。此外,有26.7%的超级站与本辖区超级站缺乏联系,表明部分超级站在数据共享和协同监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从地理位置上看,超级站分布不均匀,大部分超级站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城市,内陆城市相对较少。具体到每个城市,绝大多数超级站分布在城区。因此,在超级站建设方面,建议由环境保护部统筹资源分配,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3.2明确目标与定位,促进超级站快速长远发展

近年来,中国各地超级站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然而,超级站“跃进式”发展背后藏有隐忧。一些短期观测类站点为了满足项目和科研的需求而建,却随着观测期的结束而不再运行。一些站点未考虑实际需要,重视硬件设施的完备而忽视了管理,而导致监测工作不能健康持续进行,从而浪费了不少监测资源。还有一些站点,虽然定位于长期观测,但监测种类仅局限于常规6种污染物及少量局地污染前体物,亦难以满足中国大气复合型污染研究及管理的需求。这些站点,大多是定位不够清晰,并缺乏长远发展的科学目标。因此,对于各地已建或正在筹建的超级站,建议进一步明确并完善发展定位和目标,合理筹划和配置监测设备、人员力量及资金,切实提高运行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中国超级站的快速持续发展。

3.3加大超级站能力建设支持力度,提高站点综合观测能力

调研结果显示,关于常规气态污染物监测,监测项目集中在O3、CO、SO2、NOx,而监测NOy、CO2和NH3的超级站比例较低。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方面,主要监测项目为水溶性离子和碳成分(OCEC),可以测定重金属元素的比例较低。因此建议在一些必要地区实现全部污染物和化学组分的监测。调研亦发现,部分超级站在标准温湿压和气溶胶发生器配备方面不足,应加以完善以保证超级站的正常运行。此外,由于资金限制,有些大学或科研院所的超级站不能实现日常化长期运行,只能在重污染期间进行强化观测,建议相关部门对这些超级站给予适当的支持,同时将其纳入到全国监测网,实现数据共享。

3.4开展超级站试点,建立统一规范的运维标准,提高第三方运维服务能力

现在部分超级站对第三方运维方式接受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运维公司运维能力和经验不足,建议环保部门遴选一些具有运维资质且运维能力较强的大公司,在一部分超级站开展试点,建立相关的运维标准,培育市场,引导超级站运维逐渐转向第三方服务。此外,部分超级站在数据报表和运行监督方面应进一步提高,并且针对超级站的投入,也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加以规范。

3.5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超级站数字化平台利用能力

调研发现,部分超级站在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方面有待提高,需要出台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制度。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亦发现部分超级站对数字化平台利用不够充分,没有实现在线分析。建议环境保护部能够统筹资源,并指导监测部门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的在线分析和成果共享。

3.6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实现数据分析规范化

调查发现有63.8%的超级站在数据分析方面是本单位独立分析,其余的为联合科研单位合作分析,部分超级站数据使用不充分,数据联合分析方面应进一步加强。此外,绝大多数超级站数据分析报表没有固定格式或有部分数据报告,仅有6个超级站具有业务化报告,这需要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数据报告格式。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学习,实现超级站数据分析规范化,切实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4 结论

基于60余个大气超级站问卷调研结果,从超级站建设基本情况、能力建设、运维及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分析与应用等方面对中国大气超级站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建设基本情况看,全国大部分超级站处于建成和投入使用状态,且整体表现为城市站点多而区域站点分布不足的特点,部分站点存在一定的重复建设问题。从能力建设看,各地站点设备配套完备情况不一,部分超级站配套仍有待提升。关于观测项目,各地超级站基本具备了对常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质量浓度、颗粒物化学成分和基本气象要素4类项目的观测能力。在运维及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各地超级站运维方式不同,大部分制订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而数据审核制度相对缺乏,需要进一步健全。在数据分析与应用方面,多数站点数据分析报表格式仍不规范,数据报告周期因应用目的的不同而不同。另外,从全国范围看,超级站数据分析平台建设整体比重不高。

当前,中国大气超级站建设方兴未艾,为促进超级站健康快速发展,首先需要对中国大气超级站全面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统一规划,防止盲目和重复建设,实现超级站建设合理布局。其次,各地超级站在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应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同时,应加强超级站能力建设,在一些必要地区,逐步完善监测项目及仪器配置,提高其综合监测能力和管理水平。建议开展超级站试点,建立统一规范的运维标准,提高第三方运维服务能力。此外,各地超级站应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超级站数字化平台利用能力,并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实现数据分析规范化。

致谢:

在“中国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现状调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清华大学、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61个地方监测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给予的大力协助和支持,调研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在此一并表示真挚的感谢!

致谢单位: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长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复旦大学;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暨南大学;嘉兴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廊坊市环境保护局;连云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内蒙古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大学;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开大学;秦皇岛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监测总站;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太原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西安市环境监测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山大学。

[1] 区宇波,岳玎利,钟流举,等.中国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的规划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38(11):63-67.

QU Yubo, YUE Dingli, ZHONG Liuju,et al.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al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Guangdong atmospheric supersite of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3,38(11):63-67.

[2] USEPA.PM Supersites [EB/OL].(2016-09-29)[2017-03-25].Https://www3.epa.gov/ttn/amtic/supersites.html.

[3] European Union.EUSAAR[EB/OL].(2011-05-13)[2017-03-25].http://www.eusaar.net/.

[4] 余家燕.大气复合型污染超级监测站建设及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12.

[5] KIM J,YOON S C,KIM S W,et al.Chemical apportionment of shortwave direct aerosol radiative forcing at the Gosan super-site, Korea during ACE-Asia[J].Atmospheric Enviroment,2006,40 (35):6 718-6 729.

[6] PARK S S,KIM Y J.PM2.5particles and size-segregated ionic species measured during fall season in three urban sites in Kore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2004,38(10):1 459-1 471.

[7] LIN C H,WU Y L,LAI C H,et al.Air quality measurements from the southern particulate matter supersite in Taiwan[J].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2008,8(3):233-264.

[8] CHEUNG K,LING Z H,WANG D W,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sub-micron particles at the HKUST supersite in Hong Kong[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5(527-528):287-296.

[9] 陈多宏,钟流举.珠江三角洲大气超级监测站选址的综合分析与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792-797.

DevelopmentandProspectofAtmosphericSupersiteinChinaResultofDomesticQuestionnaireSurvey

CHE Fei,SONG Yingshi,GAO Jian,ZHANG Yuechong,CHAI Fahe

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Beijing 100012,China

Atmospheric supersite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air pollution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dynamic charactering the status and source during the heavy pollution episodes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air pollution.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deman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upersit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which will help to guide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maintenanc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upersite. And this will also be helpful for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support capabilities in heavy pollution emergency control and ambient 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status of atmospheric supersite based on a nationwid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which more than 60 supersites were reviewed. The authors als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ir developmen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supersite;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maintenance;application

X84

A

1002-6002(2017)05- 0007- 08

10.19316/j.issn.1002-6002.2017.05.02

2017-06-29;

2017-08-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1544226, 41375132);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9003)

车 飞(1982-),男,河北衡水人,硕士,工程师。

高 健

猜你喜欢

颗粒物站点大气
道路空气颗粒物污染与骑行流的相关性研究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大气稳健的美式之风Polk Audio Signature系列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怕被人认出
对于我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术语定名的建议
关于环境领域英文符号PM2.5 中文名称的建议
PM2.5中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