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电刺激结合艾灸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肌电图的干预效应研究
2017-11-07卫彦王妍寇吉友孙远征孙忠人
卫彦,王妍,寇吉友,孙远征,孙忠人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临床研究
夹脊穴电刺激结合艾灸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肌电图的干预效应研究
卫彦1,王妍1,寇吉友2*,孙远征2,孙忠人1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目的:通过夹脊穴电刺激结合艾灸法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观察其对患者肌电图的影响,旨在探索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有效途径。方法:将40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选用华佗夹脊穴(C5~6、C6~7、C7~T1、L3~4、L4~5、L5~S1)电针疏波刺激,30 min/次,同时结合关元、足三里穴艾条灸法,10 min/穴,1次/日;对照组只进行艾条灸法治疗。2周1个疗程,休息1天,进行下一疗程,共4个疗程。治疗前后给予肌电图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大部分组别失神经电位减少,波幅增宽增高例数减少,单纯相出现例数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两组肌电图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大部分失神经电位减少,波幅增宽增高例数减少,单纯相出现例数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夹脊穴电刺激配合艾灸治疗ALS可以改善球、颈、胸、腰骶肌肉的肌电图参数,表明此方法治疗ALS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肌萎缩侧索硬化;夹脊穴;电刺激;艾灸;肌电图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又称渐冻人症,是运动神经元病最重的一个类型,同时累及上、下单位神经元,以肌无力的进行性加重和肌萎缩为主要特征[1]。其发病率虽低,但逐年上升,且病情发展迅速,恶化较快,生存期短,预后不佳,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疑难重症。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大量专家学者正在进行不懈的研究,但大多干预手段疗效仍不确切。我们采用夹脊穴电刺激和穴位艾灸的方法治疗ALS,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病房和门诊,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共4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64岁,最小者31岁,平均年龄(45.32±10.26)岁;病程最长者2.5年,最短者0.5年,平均(1.05±0.47)年。对照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35岁,平均年龄(48.57±11.82)岁;病程最长者2.2年,最短者0.25年,平均病程(0.98±0.32)年。治疗前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2]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6版)“痿证”进行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ALS的西医、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包含20、70岁);③性别不限;④病程5年以内;⑤患者知情同意,自愿作为受试对象,并签字。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肺、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疾病、严重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②有妊娠计划、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年龄<20岁或>70岁者;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药理试验者或服用其他研究性药物者;⑤病情危重,不能进行有效临床评价及判定者。
1.5 剔除标准
①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时间按规定进行治疗者;②病情恶化,不能继续坚持治疗者;③试验过程中出现症状加重或合并症较为严重,不适于继续治疗者。
1.6 脱落标准
①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继续本治疗方案者;②失访或死亡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试验器材
针灸针(安迪牌),规格:0.4 mm×40 mm;长城牌电麻仪;清艾条。
2.2 干预方法
2.2.1 治疗组
针刺取穴背部C5~6、C6~7、C7~T1、L3~4、L4~5、L5~S1双侧华佗夹脊穴,艾灸取关元及双侧足三里穴。
操作方法:嘱患者俯卧于床上,暴露腧穴位置并进行皮肤消毒,采用0.40 mm×40 mm毫针快速进针,双侧夹脊穴直刺0.5~0.8寸,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以受试者自觉局部酸胀得气为度,电麻仪同一组电极连于脊柱同侧,C5~6、C7~T1一组,L3~4、L5~S1一组,双侧均连接,共四组,电极连接使电流方向与运动神经传导束方向一致,疏波刺激,频率为2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留针30 min,1次/日;艾灸时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穴位消毒后,点燃艾灸条灸关元及双侧足三里,与皮肤距离以患者无灼痛为度,每次针刺后实施艾灸,每穴10 min。
2.2.2 对照组
与治疗组同一时间只对患者进行关元及足三里的艾灸治疗,时间与频率同治疗组。
以上2种疗法均2周为1个疗程,休息1天,再进行下1疗程,共4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
常规肌电图检测:对每个患者球、颈、胸、腰骶肌肉的肌电图参数进行检测、统计。
具体操作:在室温26~30℃下进行检查,采用ND1-200P+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上海海神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测试,按常规操作进行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肢体肌(肱二头肌、腓肠肌)各20个运动单位肌电图检测,以每块肌肉至少出现两处以上正锐波或纤颤波为异常,并计算出电位的波幅、时限及相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分析参考文献的正常值标准[3]。
2.4 统计方法
3 治疗结果
选取的40例ALS患者,治疗1疗程后,治疗组20例中,有1例失访,故剔除;对照组20例中,2例失访,故剔除。共剔除3例,占总例数的7.5%,符合统计学原则。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测结果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测结果比较表
从表2可以看出,两组间治疗前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各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治疗后较治疗前失神经电位明显减少,波幅增宽增高例数减少,单纯相出现比例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参数比率虽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后失神经电位和单纯相较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波幅增宽增高的比率亦有所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夹脊穴电刺激结合艾灸治疗ALS可改善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参数,且优于对照组。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肌电图检测结果的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直肌肌电图检测结果比较表
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间治疗前腹直肌肌电图各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腹直肌肌电图治疗后较治疗前失神经电位明显减少,波幅增宽增高例数减少,单纯相出现比例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对照组疗后各项参数比率均较疗前有所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后腹直肌肌电图各参数较对照组疗后均有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说明夹脊穴电刺激结合艾灸及单纯艾灸法治疗ALS均可改善腹直肌肌电图参数,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肌电图检测结果的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肌电图检测结果比较表
从表4可以看出,两组间治疗前肱二头肌肌电图各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肱二头肌肌电图治疗后较治疗前失神经电位、单纯相出现例数减少(P<0.05,P<0.01),波幅增宽增高例数虽有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比较,各参数未见明显改变,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失神经电位和单纯相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波幅增宽增高者比例亦有减少,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夹脊穴电刺激结合艾灸治疗ALS可改善肱二头肌肌电图参数,且优于对照组。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图检测结果的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图检测结果比较表
从表5可以看出,两组间治疗前腓肠肌肌电图各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腓肠肌肌电图疗后较疗前失神经电位、波幅增宽增高及单纯相例数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对照组疗后腓肠肌肌电图波幅增宽增高例数较疗前减少,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失神经电位与单纯相出现率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腓肠肌肌电图各项参数比率均较对照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说明夹脊穴电刺激结合艾灸治疗ALS可改善腓肠肌肌电图参数,且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LS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发病者以中年及老年人居多,表现为首先出现骨骼肌无力且进行性加重,之后逐渐出现肌肉萎缩、肌束颤动及锥体束征等症状[2],一般病情恶化较快,生存期仅为3~5年。西医对ALS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仍没有良好的解决措施。
利鲁唑(riluzole)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批准的可以证明对ALS能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主要是通过促进谷氨酸再摄取及将突触后谷氨酸受体激活等方式起作用,但利鲁唑只能在某种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个月至半年左右,并不能治愈本病,甚至没有增加肢体肌力,改善肌肉萎缩的作用,而且价格昂贵,阻碍了临床广泛应用。
夹脊穴最早见于《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素问·缪刺论》亦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近代承淡安先生所著《中国针灸学》,认为夹脊穴为自第一椎至第十七椎,每椎下从脊中旁开0.5寸,共34穴。
夹脊穴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相通,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其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既可反映脏腑形态,亦可医治脏腑疾病[4-6]。古代医家经解剖证明,针刺夹脊穴不仅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触及脊神经前支,通过与交感神经干相联络,影响交感神经,从而发挥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研究表明,电针夹脊穴可以在脊髓的周边形成电场效应[7],通过调节炎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等相关蛋白的表达,发挥镇痛[8]及神经保护[9-10]作用。
“灸”—最早见于《庄子》,主要原料是艾叶。清朝·吴仪洛在《本草从新》提到:“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灸法是一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11]。在人体上的特定部位通过艾火的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艾火刺激施治于穴位,以温热强度刺激致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加快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使局部皮肤及组织的代谢逐渐增强,炎症、渗出物、粘连及血肿等病理产物逐渐消散、吸收、缓解、消除局部平滑肌痉挛;此外,温热刺激还可促进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得到释放,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降低,最终发挥镇静、镇痛的作用。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ALS的诊断和疗效判定中的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其地位是不可取代的。ALS患者由于运动神经元丢失导致轴突变,其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常无明显异常[12]。目前,早期诊断ALS的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方法仍是肌电图,其关键之处在于确证神经源性损害范围。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失神经与慢性神经再生共存,其中进行性失神经表现为纤颤电位和/或正锐波。当肌肉同时存在慢性失神经的表现时,束颤电位与纤颤电位、正锐波的临床地位是等同的。慢性神经再生表现为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波幅增高,严重时呈单纯相[10]。在肌电图检测的肌肉选择上,我们应分别选取球、颈、胸及腰骶的各一块代表性肌肉。胸锁乳突肌受延髓神经及脊髓高颈段C2和C3支配[13-14],可检测脑干神经功能。胸段脊神经所支配肌肉的检测可选择脊旁肌或腹直肌,其中胸段脊神经的前支较粗大,支配腹直肌;胸段脊神经的后支较细小,支配脊旁肌。因此,前支异常提示脊神经受损的几率较大,即腹直肌肌电图发现神经源性病变的可能性更大[15],故本实验中选用腹直肌作为检测对象。颈和腰骶脊神经应分别检测不同神经根和不同周围神经支配的2块肢体肌,故选择上肢的肱二头肌和下肢的腓肠肌进行检测。夹脊穴电刺激配合艾灸治疗ALS,患者的延髓功能、呼吸、肌力、上肢肌肉功能、下肢肌肉功能等方面均有所改善,治疗后各肌肉的失神经电位、波幅增宽增高、单纯相均有所减少,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夹脊穴电刺激配合艾灸治疗ALS患者20例,可有效改善胸锁乳突肌、腹直肌、肱二头肌和腓肠肌肌电图参数,提高了患者的运动能力,针、灸结合,共奏调畅脊背经气,运行气血津液,调整脏腑功能之功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 结论
夹脊穴电刺激配合艾灸治疗ALS可以改善球、颈、胸、腰骶肌肉的肌电图参数,表明此方法治疗ALS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 李士钊.神经疾病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9-294.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1-533.
[3] 汤晓芙.临床肌电图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59-60.
[4] 李晓宁,梁雪松,迟蕾,等.夹脊电针联合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表达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7,34(1):92-95.
[5] 尹洪娜,孙忠人,李全.电针夹脊穴对脊髓损伤大鼠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CHOP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6,33(4):35-38.
[6] 王珍珍,张春红.针刺颈夹脊穴的临床应用概述[J].中医药学报,2016,44(5):89-91.
[7] 孙远征,许娜.夹脊电针结合中药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1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7):28-29.
[8] 陈新勇,王健,张皓,等.针刺镇痛机制中内源性CRH对中枢5-HT含量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11,30(9):654-656.
[9] 李晓宁,王凤艳,田旭升,等.夹脊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2):148.
[10] 张鹤,赵百孝,宋艳,等.近10年来灸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现代临床研究及选穴规律的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5,32(2):118-121.
[11] 王琳晶,王玉琳,王春英.针刺夹脊穴配合巨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报,2014,42(4):124-126.
[12] 孙祎卿,刘炯鸥,李春阳.肌萎缩侧索硬化实验室检查方法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7-8.
[13] 崔丽英.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4):254-256.
[14] 崔丽英,康德暄,张成,等.第十一届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专题研讨会纪要[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3):182-184.
[15] 徐迎胜,郑菊阳,张朔,等.腹直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3):163-166.
ElectricalStimulationonJiajipointsCombinedwithMoxibustionforEMGChangesinALSPatients
WEIYan1,WANGYan1,KOUJi-you2,SUNYuan-zheng2,SUNZhong-ren1
(1.Heilong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arbin150040,China; 2.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Heilongjia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arbin150001,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 by observing the electromyogram(EMG) of ALS patients treated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Jiaji points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The research was designed to find an effective method of treating ALS. Methods: 40 AL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on Huatuo Jiaji points(C5~6, C6~7, C7~T1, L3~4, L4~5, and L5~S1)with sparse wave,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on CV4 and ST36.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alone. Two weeks was taken as one course, one day break between each course, the total treatment was four courses. EMG was observ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cases of denervation potential, widening and heightening amplitude, and simple phase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P<0.05,P<0.01); of which,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P<0.05,P<0.01). Conclusion: The therapy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Jiaji points combined with moxibustion can improve the EMG on muscles dominated by bulbus medullae, muscles of neck, chest and lumbosacral parts, which proves its efficiency and clinical worth.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Jiaji point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xibustion; Electromyogram
R245.9+7
A
1002-2392(2017)05-0110-05
2017-01-05
2017-02-15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后启动基金资助
卫彦(1976-),女,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流动站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针药结合防治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通讯作者:寇吉友(1974-),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药结合防治内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