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像技术鉴别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应用

2017-11-07蒿景龙于建奇赵丹蕾杨明段磊

中国医学工程 2017年8期
关键词:乳头状黏液符合率

蒿景龙,于建奇,赵丹蕾,杨明,段磊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 MRI室,河南 周口 466000)

.经验交流.

成像技术鉴别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应用

蒿景龙,于建奇,赵丹蕾,杨明,段磊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 MRI室,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 探讨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增强磁共振成像(LAVA)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鉴别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行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增强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所用序列包括T1WI、T2WI、增强MRI和MRCP,术后收集病理学检查信息,分别与LAVA、MRCP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成像方式对良恶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鉴别准确性。结果 术后病理学诊断证实:良性20例,恶性10例。LAVA成像误诊率(10.00%)显著低于MRCP(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VA成像诊断良性与病理诊断结果总符合率(90.00%)显著高于MRCP成像(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VA成像诊断恶性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90.00%)略高于MRCP成像(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AVA成像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90.00%)显著高于MRCP成像(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AVA与MRCP鉴别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应用价值均较高,但LAVA诊断准确性更高,应作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首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式。

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增强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胆胰管成像;鉴别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是一种临床相对少见的胰腺囊性病变,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患者多存在固性反复发作的胰腺炎,易与多种胰腺囊性病变混淆,临床诊断难度较大。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临床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主要手段,且当前MRI空间/时间分辨率不断提升,其对于胰腺囊性病变诊断准确性明显提升[1]。肝脏容积加速采集(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 LAVA)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 MRCP)是目前 MRI扫描的先进技术手段,有助于解决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诊断的难题。为进一步探明LAVA与MRCP成像鉴别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选择2012年6 月‐2016年6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LAVA与MRCP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准确性进行了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6年6月本院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3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52~72岁,中位年龄(62.31±10.12) 岁,病程3个月~2年,中位时间(1.15±0.85)年,其中10例患者存在明显的上腹部疼痛,胰腺炎反复发作11例,非恶性梗阻性黄疸3例,无明显症状6例。

1.2 检查方法

术前30例患者均行磁共振扫描,采用Signa HDXT 3.0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美国GE公司),所有病例均行T1WI及T2WI压脂平扫、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增强MRI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扫描。扫描所用序列包括T1WI、T2WI、增强MRI及MRCP等。采用八通道线圈,层厚4.4 mm,层间隔5 mm,NE =1,视野40 cm×38 cm。采用钆贝葡胺(gadobenate dimeglumine,Gd-BOPTA)作为增强对比剂,剂量为 0.1~0.2 mmol/ kg,速率 2~3 ml/s,注射后18、25及42 s分别进行增强扫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扫描包括3D和2D扫描,3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TR 4 615 ms、TE 700 ms,层厚3 mm,获得多层连续薄层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2D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扫描采用TR1 460 ms、TE 1 220 ms,层厚40 mm,同样传入工作站。由两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阅片(不提供其他临床资料),并讨论出最终影像学报告。

1.3 诊断标准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诊断标准:主胰管最大内径≥6 mm,和/或囊性病灶与胰管相交通;分型标准:主胰管型,主胰管局部/全程扩张;分支胰管型,囊性病灶与主胰管相通,分支胰管扩张(呈簇状或葡萄状);混合型,主/分支胰管均有扩张。主胰管弥漫性扩张而非节段性扩张,且其中病灶最大内径≥10 mm、壁结节≥3 mm、囊腔≥30 mm,诊断为恶性[2]。

病理学诊断依据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关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分类标准(2010年)[3]:伴低度、伴中度或伴高度异型增生和伴相关性浸润性癌,共4类,其中伴低度、伴中度异型增生为良性,伴高度异型增生和浸润癌为恶性。

1.4 研究方法

按扫描序列及方式将MRI检查图像划分为LAVA(所用序列包括T1WI、T2WI和增强MRI)与MRCP(所用序列包括fsWI和MRCP),两名影像学医生分别对病灶影像资料进行评估,采用5 分法记录每个病灶,即:5分肯定恶性;4分,可能恶性;3分,无法判断;2分,可能良性;1分,肯定良性,两人分别进行评分,取平均值,均值1~3 分为良性,4~5 分为恶性[4]。

术后,收集病理学检查信息,分别与LAVA、MRCP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成像方式对良恶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鉴别准确性。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术后病理学诊断证实:良性20例,其中10 例主胰管型(50.00%),检出率最高(P<0.05);7 例分支胰管型(35.00%),3例混合型(15.00%);恶性10例,均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癌。

2.2 LAVA、MRCP成像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比 较

LAVA成像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漏诊者,良性误诊2例,恶性误诊1例。MRCP成像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无漏诊者,良性误诊8例,恶性误诊2例。LAVA成像误诊率(10.00%)显著低于MRCP成像(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AVA成像诊断良性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90.00%)显著高于MRCP成像(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A成像诊断恶性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90.00%)略高于MRCP成像(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A成像诊断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90.00%)显著高于MRCP成像(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LAVA、MRCP成像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比较 %

3 讨论

在增强磁共振和多层螺旋CT成熟前,对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检出率较低,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该肿瘤的检出率明显提升,在胰腺囊性病变中占比逐渐升高,临床相关病例报道也逐渐增多,成为胰腺囊性病变研究的新热点。当前,多层螺旋CT和增强磁共振较为成熟,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鉴别诊断应用较多,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但是关于其具体鉴别诊断价值尚有待具体分析。

MRCP成像技术,是基于T2WI序列发展起来的扫描技术,其增加了T2权重(TE >500 ms),故使水样结构的信号更加明显,而实性组织的低信号/无信号也更加明显,其对于胆道系统和间隔、管壁结节成像效果优于多层螺旋CT和逆行胰胆管成像,与MRI平扫(T1WI和T2WI)联合,对于囊性扩张、分支及黏液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5]。LAVA成像技术是一种肝脏容积加速采集成像技术,该扫描技术一次增强可得到多个时相,并同时实现血管系统的三维重建,且该技术射频角度更小,TR、TE更短,实现了空间内快速采集射频脉冲,为薄层图像重建提供了有利条件,空间分辨率大大提升[6-7]。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临床诊断相关文献报道显示,LAVA成像技术保持较高的信噪比,病灶局部分辨力增强,对于复杂的胰腺囊性病灶显示效果更佳,鉴别诊断价值较MRCP成像技术更具优势[8-9]。本次研究也发现,LAVA成像误诊率(10.00%)显著低于MRCP成像(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AVA成像诊断良性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90.00%)显著高于MRCP成像(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LAVA诊断准确性优于MRCP成像,与上述文献研究一致。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LAVA成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90.00%)显著高于MRCP成像(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A成像诊断恶性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90.00%)略高于MRCP成像(8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LAVA成像对良性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优于MRCP成像,在恶性病变诊断方面差异不大,在两者成像漏诊率较低的情况下,LAVA成像更有利于良恶性病变鉴别,应作为首选的MRI扫描方式。

综上所述,LAVA与MRCP鉴别诊断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应用价值均较高,但LAVA诊断准确性更高,良性和恶性鉴别准确率均较高,应作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首选MRI检查方式。

[1]钱海峰, 李凤琪, 胡春洪. 增强磁共振成像与胆胰管成像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良恶性鉴别的比较[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4, 36(1): 98-101.

[2]邓利猛, 廖伟华, 郑兴友, 等. 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6, 8(1): 9-11.

[3]伍翠云, 方松华, 蔡学祥, 等. 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成像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 8(6): 648-650.

[4]彭绪刚. MRI对鉴别良恶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应用价值[J]. 中国农村卫生, 2017, 8(5): 60-61.

[5]刘可夫. 3.0T磁共振T1WI灌注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在胰腺导管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及其病理相关性研究[D]. 复旦大学,2013: 23-24.

[6]瓦卫民, 罗松, 杨筠, 等. 磁共振成像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良恶性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装备, 2015, 5(4): 74-76.

[7]朱磊, 潘保见, 王成刚, 等.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影像学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 2012, 5(3): 255-256.

[8]李刚, 李柏华, 屠柏铭. CT、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8(11):813- 816.

[9]李海良, 沈健, 何剑.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MRI表现与病理对照[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8(8): 86-87+161.

(张立芳 编辑)

R735.9

B

10.19338/j.issn.1672-2019.2017.08.032

2017-05-09

猜你喜欢

乳头状黏液符合率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高频超声诊断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