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3+1”教育模式下实习生党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2017-11-06奚跃安利清周旭平

卷宗 2017年29期
关键词:党员队伍入党实习生

奚跃+安利清+周旭平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教育“3+1”教育模式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为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与企业合作,派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情形增多。高校学生党员主要集中在毕业班,“3+1”教育模式无疑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实习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对北京农学院实习生党员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实习生党员的现状,提出解决实习生党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3+1”教育模式;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

近年来,高校纷纷对“3+1”教育模式进行了尝试和推进改革。“3+1”模式正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模式,“3”即大学前3 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训练,是夯实基础、为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实践做知识储备的阶段,“1”即最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从“3+1”教育模式可以看出,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因为参加专业实践而不能在学校学习,因此学校党组织不能对这部分实习生党员的思想动态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部分实习生党员也无法正常参与党组织的理论学习、民主生活等组织活动,这就造成党组织对实习生党员的管理难度加大。

1 “3+1”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

(一)校外实习党员增多,管理难度大。

从课题组收回的我校8个学院2012级本科实习生党员122份《高校“3+1”教育模式下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问题研究调查问卷》(以下简称《问卷》)中也可以看出,填写问卷的实习生党员中68%的党员为正式党员,正式党员基本都集中在实习生党员中。从我校党员发展程序上看,本科生最快大二下学期才能入党,大三下学期才能转正,转正后马上进入实习阶段,一部分党员实习期和预备期重合,还有一部分积极分子在实习期被发展入党。我们习惯了原有的管理模式,没有认识到实习生党员增多及情况复杂给党员的管理带来的挑战。加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是兼职党建工作者负责学生党建工作,我校多为辅导员负责学生党建,平时既要忙于学生的日常事务工作,又要负责学生党建工作,只能勉强完成“规定动作”,导致理论学习不深入、支部活力不够等问题。

(二)部分实习生党员意识淡薄,思想状况难以掌握。

一些校外实习党员由于初入社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影响,开始注重经济效益,党性观念开始减弱,同时学生党员不在学校又给党组织教育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难度。从而就出现“组织关系装在口袋里,组织生活留在记忆里”,以实习为理由不愿参加组织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游离于党组织管理教育之外等问题。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党员实习期一年只参加学校党组织活动4-6次,参加的主要活动以党员发展及转正大会为主。同时部分实习生党员规避党组织的监督和约束,在实习岗位上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甚至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通过《问卷》也能证明这一点,74%的党员认为在实习期自己的党员作用发挥一般或不明显。尽管党员组织不断拓展的网络平台与实习党员加强联系,但网络方式缺乏约束力,相应的规章制度很难落到实处,教育管理和督促机制鞭长莫及,党组织很难准确掌握实习生党员的思想状况。

(三)实习生党员管理存在盲区,制度不完善。

实习生党员如何管理?这已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从《问卷》上看,122名实习生党员有9人在政府机关实习,15人在国企实习,20人在行政事业单位实习,4人在外企实习,36人在高校科研单位实习,38人在私企实习。82.8%的实习单位有党组织。因为党组织关系不在实习单位,只有32.8%的实习生党员会参与一些实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从目前实习生党员管理情况看,还没有形成完善管理制度,如何分类管理及如何与实习单位联合代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 “3+1”教育模式下实习生党员教育管理建议与对策

虽然大部分高校党组织已经意识到“3+1”教育模式实习生党员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开始采取措施应对,但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经过调查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实习开始前制定实习生党员管理规划

学校跟据自身实际,在实习开始前摸清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培养对象、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党支部参与实习单位的分配,在实习人数多的实习点,合理搭配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同学比例,这样实习过程中党员即能发挥带头作用,又有利用于支部活动的开展,同时还能促进实习任务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教师党员联系实习生党员制度

党组织选派教师党员作为实习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教师党员和实习指导教师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可以是两位不同的教师,也可以由同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双导师”制度即能及时掌握实习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实习情况,还能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实习生党员深化理论基础,提高专业技能,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支部上门服务实习生党员

支部可以把活动或会议安排在支部党员比较集中实习单位中开展,也可以利用走访实习单位的机会,对党员进行个别教育、传达相关会议精神及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引导实习生党员在实习单位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支部上门服务实习生党员的形式还能体现党组织的温暖。

(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服务实习生党员

从我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党支部建立了自己网络沟通平台,目前以QQ群和微信群为主,如我校有筑梦青春、环发新青年等网络平台,为实习生党员间学习交流提供了基本保障。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分享时事,还能为实习生党员答疑解惑,在思想、学业和就业方面提供组织帮助。还能定期收集实习生党员的思想汇报,通知党支部的一些工作安排等,我校也有一些党支部针对确实不能回校参加会议的实习生党员以视频会议形式参与支部活动。网络平台使用目前依然是学校党组织管理实习生的重要手段,除大家常用的通知功能外还可以开发出更多功能。如参照《党员在线学习系统》开发出《学生党员在线学习系统》、《入党积级分子在线学习系统》等学习平台。通过平台党员和积极分子也可以通过系统提交思想汇报、实习体会等,党组织也可以与学生随时进行在线交流,同时又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实习情况。这些网络平台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了实习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五)健全与实习单位党组织共同培养和考察制度

如我校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都是4个月左右,实习单位的党组织能够成为学校党员管理的重要补充。学校党组织可以参照流动党员管理与条件成熟的实习单位建立共同培养和考察机制。如实习开始前实习生党员除了要提交实习联系函还要提交《党组织关系联系函》,签了党组织关系联系函的实习单位就可以与学校共同培养和考察实习生党员的情况。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业务情况,实习单位党组织还要对实习生党员和入党积级分子给予考核鉴定,填写《入党积级分子及党员实习鉴定表》。

总之,在高校“3+1”教育模式下校外实习生党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党员的主要部分,校外实习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直接关系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整體水平。因此,加强校外实习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先进性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所以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保证校外实习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

参考文献

[1]石波罗,吴春丽,高汉峰“3+1”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3(10).

[2]孔保华,徐建成,姜瞻艳,李晓东,宋丽华“ 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党员队伍入党实习生
关于加强疗养院党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坚持标本兼治 纯洁党员队伍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