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未来公共图书馆馆藏与服务方式创新

2017-11-06颜琪媛

卷宗 2017年29期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颜琪媛

摘 要:要想了解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首先应当了解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针对目前公共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特征总结,认为以纸质藏书为主要馆藏形式的传统图书馆在面临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表现出严重颓势。本文归结了互联网时代给公共图书馆带来的困境,对未来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与服务方式进行了规划。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创新馆藏方式;创新服务方式

前言: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是建立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一员,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通过图书馆设施,实现向社会公众提供免费、均等的信息资源网络,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 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公共图书馆是实现文化服务的重要途径,是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场所。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其发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设施设备

公共图书馆的设施设备作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基石,是社会公众选择图书馆进行学习和阅读的重要因素。在对部分公共图书馆进行不同等级的纵向对比发现,许多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设备配备不齐全,影响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图书馆的建设除了需要具备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丰富馆藏书目外,还需要依靠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讀者提供舒适满意的阅读环境。但是在目前的公共图书馆当中,图书馆的建设缺失仍然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1.2 馆藏建设

馆藏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根据本馆任务和读者需求,系统地规划、建立和发展馆藏体系的全过程。对于部分公共图书馆来说,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任务是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因此在图书馆中,重要文献的资源馆藏相较于大型公共图书馆存在较大的差距[1]。馆藏资源在不同级别图书馆纵向对比中的重要性权值评价几乎持平,这表明馆藏建设对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性。

1.3 服务工作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利用馆藏和设施直接向读者提供文献和情报的一系列活动,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主要面向广大居民读者,这些读者对于知识的需求、阅读环境的要求都相对明确,阅读习惯较为固定。图书馆应当利用对读者特点的掌握,为读者提供服务,使读者获得满意的阅读体验。然而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当中,大部分图书馆充斥着陈旧的服务理念,导致服务效果不佳。

2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

2.1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公共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信息技术不够发达,信息传递严重滞后的时代,在图书馆阅读图书、报刊是人们丰富知识和开拓眼界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新迭代,互联网成为信息共享和传播更为便捷高效的媒介,因此传统的传媒手段逐渐没落,以图书馆和书店为代表的传统平面媒体则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攻势,传统的传媒手段大多采取防守策略。以书店为例,现代书店的建设和改造一般都带有多元化的特征,除了具备传统书店的基本职能之外,还增加了部分休闲娱乐元素,使目标客户群体得到其期许的服务内容。虽然作为公益性质的公共图书馆与盈利性质的书店存在差异,但是二者所拥有的文化传播和信息传递的传媒职能却十分相似,都在面临重大挑战的社会环境当中亟待转型。

2.2 文化定位存在误区

在社会环境和科技水平发生变化之时,迫切需要传统传媒因时制宜的进行转型升级。书店重新进行自我定位,避开信息爆炸时代的传播速度锋芒,另辟蹊径,通过文化娱乐等方式重新建构发展模式。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阵地,也需要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定位,以此吸引读者。但是目前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缺乏创新,图书馆文化体系缺乏特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共图书馆存在认知误区,认为一般图书馆基本工作就是读者服务和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另一方面,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认知中,新旧思想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如何进行文化定位矛盾突出,文化定位存在误区。这种文化定位的失误不仅会造成读者群体的流失,无法对读者群体形成吸引力,还会因此造成图书馆发展遇到阻碍,在图书馆内部无法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和凝聚力,最终使得图书馆员工在工作和服务当中因无法形成图书馆文化的认同,导致丧失工作热情和工作动力。

3 创新公共图书馆馆藏方式

在当代,创新公共图书馆馆藏方式成为公共图书馆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定位和服务人群,对传统图书骨干馆藏方式做出了发展的冀盼。

3.1 数字图书馆建设

对于读者来说,知识的获取和更新与其所承载的载体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文化载体。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和演化就使传统利用竹简进行书写的知识载体得到了深刻的变革。公共图书馆应当结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利于现代信息技术如数字图书馆,为读者创造便利的阅读方式。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一个发展方向,相较于传统印刷类、手工类图书,数字化的图书馆是将馆藏内容通过计算机的媒体格式进行整合,并存储于存储器中。由于媒体形式多样,存储方式快捷,相数字化的馆藏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也更加庞大[2]。与此同时,数字图书馆通过技术手段对数字资源建立数据库,依照内在逻辑对电子图书类别进行划分。对于读者来说,利用数字图书馆,可以进一步提升目标书籍的检索速度和检索质量,使访问效率得到优化。

3.2 信息化图书馆建设

信息化图书馆建设是将数据思想引入到管理中,有利于提升图书馆与读者沟通的有效性。在对读者阅读习惯的分析上,利用信息化调查手段形成大数据,从而研究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在对读者的管理上,利用图书电子标签、智能藏书架、借书标签等,实现具有针对性的读者管理。读者通过信息化的图书馆更能够感受到高效、贴心的阅读借阅体验。例如公共图书馆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平台的建立,为读者打造快捷便利的服务环境,在平台当中,读者既可以享受到图书服务的便捷,同时又能够通过检索完成书目的查找,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endprint

3.3 公共图书馆网络化建设

在以往的公共图书馆,由于面向读者群体的规模以及自身建设存在局限性,使得其图书馆内容并不丰富,本文在对某些小型图书馆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图书馆存在文献收藏、图书内容稀缺,由此可见这一弊端是目前公共图书馆的通病,而随着网络化的普及,在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中,读者通过访问图书馆网站、数字图书馆、官方微信等信息平台检索图书馆馆藏书目,也可通过互联网检索到与之合作的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如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携手,建立了三级网上资源共享系统,该系统通过自建的方式,共同出资购买了国外的数据库,这一资源系统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教学与科研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持,并成为主要的国际接轨环境之一。在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中,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独立的网络图书资源,或与成熟的数据库进行对接,利用公共服务系统,满足读者的阅读要求。

4 未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4.1 经费投入方式多元化

我国公共图书馆财政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本级政府部门,受到财政管理方式的制约,导致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基础建设无法跟上时代脚步之外,服务体系和服务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变革障碍。未来公共图书馆应突破传统分级财政制度的制约,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引入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拓宽图书馆资金投入方式,加强图书馆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激发社会各界投入图书馆建设的热情。

4.2 服务管理形式的创新

未来公共图书馆建设,可以参考借鉴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图书馆管理形式,打造符合自身的图书馆特色的管理模式建设,从而实现具有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例如美国优秀的公共图书馆就开展了特色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不仅仅是阅读者进行图书借阅的实体平台,同时也是文化情操陶冶的重要场所。不同的图书馆拥有不同的主体和风格,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进行參观和阅览。本文认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还可以与博物馆进行合作,以文化传承和历史情怀为特色,打造图书馆活动吸引读者,使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和深厚的文化魅力,从而形成对图书馆新形势的热爱。

4.3 打造图书馆活动品牌

在公共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图书馆管理者应转变服务理念、改善管理方式,通过文化交流打造全新的图书馆活动品牌。如上海市浦东区图书馆明确自身定位,将图书馆网络文化枢纽、社会文化教育中心、新区文献收藏中心当作其发展的有利条件,利用与各界社会机构优势互补打造著名的文化品牌活动“爱心图书漂流”,使区内图书爱好者形成了爱心凝聚力,为希望小学、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提供了爱心帮助,形成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此外,例如辽宁省图书馆,在打造图书馆活动品牌的过程中,就通过积极要求专家学者开展讲座的方式,吸引读者,读者在图书馆中既可以满足书籍阅读的需求,同时还能够聆听讲座提升自身文化境界。图书馆也借此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文化。

4.4 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应当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开展。首先,物质文化建设包含图书馆的馆藏文化、馆舍文化、环境文化等内容。其中馆藏文化的建设在前文馆藏方式的现代化构想当中已经进行了综述,基本导向应该集中在新技术的应用层面,促进馆藏资源与读者阅读追求相适应。而馆舍文化则可以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恬淡、素雅”的品行风貌进行“朴素、大方、庄严”的馆舍文化环境建设,体现出图书馆具有的人文关怀,例如升级配套设施,为残障人士提供便利等[4]。环境文化建设则应集中在公共图书馆阅读环境的营造上,为读者打造提供舒适安静的阅读体验。其次,图书馆精神文化追求则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公共图书馆在发展中应时刻注意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结合规划,凝练优秀的价值观念,构建图书馆人员高度认同的执行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提升公共图书馆活力。

5 结论

现代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也是空前的。不仅要适应有日益增长的读者文化需求以及高速发展的新兴技术的挑战,还要应对财政资金紧缺导致的基础建设落后等问题。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积极应对这些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当代公共图书馆应当重新进行自我审视,重新定位,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邹铭沁.基于DEA的上海市区县公共图书馆效率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郭沫含.儒家思想与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张新兴.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何岚,严兵,严军.传统图书馆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2):34-35.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共图书馆
浅谈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服务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纽约州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政策研究
基于图书奖评选的公共图书馆采访创新研究
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