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如何加强自我评价反馈
2017-11-06关淑华吴哈丽
关淑华+吴哈丽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控制流程、机制与制度的体系,建立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杜绝舞弊、浪费、滥用职权、管理不当等行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现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自我评价反馈还有待加强。因此,文章梳理了相关学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以及自我评价反馈的文献,提出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如何加强自我评价反馈的目标、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加强自我评价反馈的对策和建议,要把握好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要求,在做好组织领导、监督管理、宣传推广等工作的基础上,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前期战略部署、部门协调配合、工作进度和成效跟踪、信息报道宣传等领域的自我评价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自我评价 反馈 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10-106-02
在中国经济社會中,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特殊的组织群体,它承担着制定政策并组织实施的重要职责,以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财政拨款是其主要资金来源,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是中国社会发展走向的主导者,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引导行政事业单位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有关内部控制的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早,但是内部控制的理念和思想却早已深入到实际生活中。然而,与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其他社会法人组织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状况却相对落后,与其肩负的重要社会职责有失匹配,一些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社会矛盾。因此,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如何加强自我评价反馈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体系中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体系中自我评价反馈工作就是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基础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是指单位、企业要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分析和思考评价。内部控制体系中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目标,旨在通过评价反馈工作,实现两种导向:一是在实践中立足于实际需要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以便我们在实践中明确掌握体系中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有的放矢,紧紧围绕着单位企业各项重点工作,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二是“以评促建”,旨在实践中准确找到内部控制体系实施中的不足之处,从薄弱环节下手不断改进内部控制体系,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二、内部控制体系中自我评价反馈的基本工作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在内部控制体系中进行自我评价反馈,要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各个部门、各个层级的全面覆盖,将单位部门及其各项业务工作纳入到评价反馈的重要内容中,力求内部控制体系全面覆盖单位的中心工作和经济业务活动,着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综合反映的真实水平。
(二)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体系自我评价反馈,要在基于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坚持重要性原则,增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重要工作业务和重点的、高风险领域的关注,对于涉及到内部权力集中方面的工作和部门要加强评价反馈,对这些重点工作领域和关键部门岗位着力防范、监测和自我评价反馈,杜绝任何可能危害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重大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自我评价反馈时,要紧密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重点,强化对权力集中的、涉及较大金额的、危害可能发生概率较高的工作领域和业务的关注。
(三)问题导向原则
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自我评价反馈,要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准确把握单位内部管理的问题,从薄弱环节出发,在风险隐患中积极反思寻找处理方法。尤其是,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对于已经发生的、既定成为事实的风险事件,要坚持从问题源头处理出发,强化其处理整改,进一步把握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改进的方向和重点。
(四)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自我评价反馈,不能脱离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来进行,要深入研究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性质、工作范围,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管理架构,准确把握一切业务经济活动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所制定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改进方案要与单位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基于基本事实作为内部控制体系中自我评价反馈的主要依据。
三、内部控制体系中加强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做好基础性工作
1.做好组织领导工作。要发挥各地区、各部门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领导作用,强化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着力提高单位领导人员和管理者的认识,精心组织内部控制体系中自我评价反馈工作,增强他们对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反馈工作的认识,基于其重要意义和价值出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反馈工作实施方案。要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反馈工作的前期战略部署工作,促进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建立相应的平台对工作进度、权力集中和资金相关的领域进行跟踪,强化对内部控制评价反馈工作的指导督促等,“以评促建”,通过评价反馈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做好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基础性评价工作、分析工作和完善工作。
2.推进方案细化、责任落实。各单位要立足于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实际情况,加强对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的组织落实。要采取措施细化自我评价反馈工作方案,明确自我评价反馈工作职责,落实自我评价反馈工作任务。要根据人员和问题成立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评价反馈领导小组,根据相关方案要求明确分工。在进行自我评价反馈工作时要实现齐抓共管,坚持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的同时,要积极从单位层面出发,和有关部门及岗位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协调,结合具体的业务工作来进行科学的评价监督与信息反馈等,从而使各个工作人员成为内部控制体系中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的主体。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体系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统一部署,设置相应的内控职能评价反馈部门,在部门联动机制下充分发挥内控职能评价反馈部门的牵头作用,确保内部控制体系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推进内部控制体系自我评价反馈工作更好地落实。endprint
3.实施宣传推广与交流。要准确把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反馈工作的意义,为单位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风险管理与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各个部门交流沟通和实现信息对称,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提供一定的基础。要积极宣传推广内部控制体系自我评价反馈工作及其成果,多层次、全方位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自我评价反馈工作持续宣传报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明显的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和鼓励,以现场交流会、网上论坛等形式,发挥自我评价反馈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先进单位的作用。
(二)专项评价反馈工作
1.推进全面监督检查。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规定和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控制专项评价反馈工作,提高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要强化对自我评价反馈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从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在部门的监督指导下采取有力的改进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要强化对自我评价反馈工作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评价过程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对在评价反馈工作中以任何形式来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人员严惩不贷,严肃追究评价反馈工作信息不真实的单位和人员的责任。要把握好内部控制专项评价反馈工作的重点,对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评价反馈,合理设计,合理评估,根据实际的运作情况来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推进重点领域自我评价反馈。要让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减少各个部门工作人员对评价反馈信息的干预,控制职能人员之间要做到工作业务分离,对重点业务工作的、职权较为集中的人员要采取措施引导他们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反馈,对工作、权力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实施积极发表意见、提出问题,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因人员职权集中、相互串通、权力濫用等而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由人建立的,离不开工作人员的行使,要通过内部控制职能人员的自我评价反馈信息,来发现他们心理上、思想上和技能上的问题,要严格按照内部控制实施的要求严肃内部控制的程序。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时,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在减少成本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控制效果,设置相应的控制环节和措施,对内部控制体系全面进行评价。要在常规业务设置的基础上,增强内部控制体系对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工作领域的关注,以相对稳定性为导向通过监督检查发现不足和缺陷,集思广益从工作人员的评价信息反馈中有针对性地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3.创新自我评价反馈方式。要有安全、稳健、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支撑,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相关管理规定,引导人员进行规范的自我评价反馈,就必须创新自我评价反馈方式,采用日常评价反馈和专项评价反馈方式提高评价反馈信息的有效性。一方面,要通过日常评价反馈实现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性监督、检查和改进。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实施的整体情况进行常规性的自我评价反馈,确保评价反馈的连续性、全面性和动态性。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缺陷进行评价反馈,结合具体的工作体验进行科学的认定和报告。要对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监督的组织结构进行评价反馈,对单位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管理控制职能、评价职能、服务职能进行全面性评价。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进行评价反馈,实现自我评价内容、方法以及最终的结果的规范运作。要建立自我评价信息反馈委员会,根据法律法规要求采取适当的自我评价程序和方法,通过监督检查形成自我评价的结论,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及相关组织结构、工作活动、业务流程、关键岗位等进行全面性的评价。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自我评价反馈,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整个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价,要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进行全面性评价反馈。要坚持客观性原则、风险导向原则、问题导向原则、独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等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标准;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对与内部控制体系相关的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管理、财务报告、资产安全等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魏广庆.刍议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5(17)
[2] 田发,杜思鹏.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构建[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5)
[3] 马燕.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探讨[J].北方经贸,2015(06)
[4] 郝一桧,樊燕萍.基于运行过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模型构建[J].财会通讯,2015(22)
[5] 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01)
[6] 朱兆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然选择——加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J].现代商业,2010(30)
[7] 夏宁.基于超循环理论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4(08)
(作者单位:关淑华,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吴哈丽,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第一作者简介:关淑华(1973—),女,满族,本科学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计划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责编:若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