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饮食治疗方案干预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2017-11-06李竺黄笑芝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医

李竺+黄笑芝

摘要:目的 总结省名中医黄笑芝主任导师治疗消渴病经验,探讨配以中医饮食治疗方案,治疗气陰两虚型消渴病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予以常规治疗+中医饮食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GHbAIC)水平及生存质量评分变化,从而加以总结和经验归纳。结果 治疗后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所有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对生理功能影响、对心理/精神影响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对社会关系影响、对患者影响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中医饮食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效果确切。

关键词:中医;饮食治疗;气阴两虚型;消渴病

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10-0026-04

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1],是指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而导致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消渴病与西医学糖尿病病症基本一致,是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黄笑芝主任从医40余年,擅长“消渴病”治疗,认为消渴病主要为阴虚、燥热继而造成阳气损伤,甚至出现肾阳衰微危症,气阴两虚为其常见类型,严重威胁对人类身体健康[2],主要诱因是热量摄入和膳食不合理,导师结合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除了内服中药,推荐患者以饮食疗法为基本治疗方法,在症状改善、防止并发症防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效果良好[3],笔者对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气阴两虚型消渴病采用中医饮食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研究并行医案归纳,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48例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4]且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2)均符合气阴两虚标准者;(3)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诊断为1型糖尿病患者;(3)非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4)患者血糖虽高于正常但观察期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等方式治疗血糖下降至诊断标准者;(5)伴发其他严重原发疾病者;(6)患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7)无法配合饮食控制者、无法按照规定用药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全、中途退出本次研究对研究结果评定产生影响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4例,观察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43~75岁,平均(4836±354)岁,病程在1~8 a,平均(354±211)a,对照组男11例,女13例,年龄43~75岁,平均(4852±350)岁,病程在1~8 a,平均(348±213)a,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别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健康教育宣传册,根据患者体质量、体型、年龄、血糖、血脂、血压及劳动强度等具体情况计算每例患者每日所需热量,并合理制定及分配3餐饮食的热量,制定合理的运动量,对患者运动和生活习惯进行健康指导,要求每例患者均可合理对饮食、运动、用药进行安排,同时要求每例患者均能自行测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中医饮食治疗,同时为患者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并针对消渴病(气阴两虚证)进行处理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且需患者出院前均可正确的掌握方案并持续坚持食用3个月。中医饮食治疗食材:主食可任意选择玉米、薏苡仁、荞麦、糯米,蔬菜有苦瓜、菠菜、番茄、银耳、韭菜、蘑菇等,水果有苹果、鸭梨、番石榴、猕猴桃等,鱼、肉、禽、蛋类有鲤鱼、甲鱼、兔肉、牛肉、羊肉、猪肉、肌肉等,油脂类建议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中药药材有麦冬、熟地黄、太子参、生地黄、莲子、百合等,患者每日对方案中的食材进行合理运用和搭配应根据每例患者的个人习惯和经济实力决定,食谱的制定由患者或患者家属、主管医生共同完成。医师须对每份食物换算法、热量计算法、食谱样表、六大营养素交换份查询表等知识熟练的掌握并制定成具体饮食处方后发给患者及患者家属,并教会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各种食物每餐用量和3餐的分配方法的掌握,每周再共同制定1次食谱,同时要求每例患者均可对自己饮食原则和方案进行掌握,出院后进行电话跟踪或家庭随访,及时对其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连续食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GHbAIC)水平及生存质量评分变化。

14 疗效评定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的变化而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

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定均采用中山医科大学方积乾教授主持研制且在临床使用的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DSQL)特异性量表进行评定,主要对糖尿病对生理功能影响、糖尿病对心理和精神影响、糖尿病对社会关系影响、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影响的4个方面进行评定,每方面分数0~5分并对其总分进行统计,分数越低表示生存质量影响越小,反之则分数越高表示生存质量影响越大。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实验数据经整理后均输入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行成组t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则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均采用百分比或构成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变化 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基本相近,经组间t检验P>005;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降低,经组内t检验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组间t检验P<005,详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2组患者在治疗前对生理功能影响、对心理/精神影响、对社会关系影响、对患者影响评分基本相近,经组间t检验P>005;治疗后观察组所有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经组内t检验P<005;治疗后对照组对生理功能影响、对心理/精神影响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对社会关系影响、对患者影响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经组内t检验P均<005。详见表2。

3 讨论

消渴病是具有遗传性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终身疾病[5],气阴两虚最为常见,约占其80%,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防治知识及病情监测是主要治疗消渴病的措施,而饮食治疗是治疗该疾病的基础,一直是内分泌医师和营养学家高度关注的热点[6],合理饮食可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和控制血糖水平而适当恢复胰岛功能,是治疗消渴病最根本治疗方法,中医食疗在我国历史悠久,临床证实该治疗可提高其饮食治疗的效果,中医治疗的核心是对疾病进行辨证施食,根据患者寒热虚实的不同体质选用其相应食物调理和治疗已达到补偏救弊的效果。

黄笑芝主任选取气阴两虚性消渴病患者,利用自身体质再结合患者每日所需热量,予以菠菜、山药、苦瓜、鲤鱼、兔肉、等清热生津和益气养阴功能食物,慎食姜、韭、酒、椒等辛、辣助热食物,提倡患者食用清淡饮食和避免过食肥甘厚味等个性化饮食治疗[7],将中医基础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全面的对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饮食需要进行考虑,满足患者每日所需热量和营养控制的同时还要对患者个体差异及生活习惯考虑,中医饮食可符合我国患者对饮食要求和生活习惯[8],可满足不同患者要求易于消渴病患者接受。

黄笑芝主任认为,阴阳相生,要阴阳调和才能健康,“阳化气,阴成形”,所以这里的气指的就是阳气;又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补充阳气,滋养阴气达到阴阳平和的状态才能收益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中医饮食可有效改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观察组所有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对生理功能影响、对心理/精神影响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对社会关系影响、对患者影响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证实中医饮食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饮食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气阴两虚型消渴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效果确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因本次研究样本量小,需大量样本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唐铁梅气阴两虚型消渴病中医饮食治疗方案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206-207

[2]文颖娟孙思邈治疗消渴病证探析[J].陕西中医,2017,38(1):97-98,126

[3]从飞历代消渴病的食治方[J].中华医史杂志,2014,44(6):379-382

[4]周羽,祝萃初诊消渴病临床特点研究[J].光明中医,2016,31(16):2312-2314

[5]姜振全,岳仁宋,鲁金,等岳仁宋教授中医治疗新诊断超高血糖病人经验举隅[J].黑龙江中医药,2015,44(3):44-45

[6]方勇蕊老年消渴病的中医护理[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8):147

[7]郑南,高丽娟,唐仁康,等古代医籍对消渴病的认识[J].吉林中医药,2015,35(5):530-533

[8]方勇蕊老年消渴病的中医护理[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8):147

猜你喜欢

中医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