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组织网络的心理距离、共享心智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
——基于价值共创的调节作用
2017-11-06王丽平
王丽平,张 晗
(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跨组织网络的心理距离、共享心智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
——基于价值共创的调节作用
王丽平1,张 晗2
(天津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以跨组织网络形式获取外部组织的资源已引起各界关注,而心理距离是疏远成员间关系、阻碍协作互动的关键因素,研究其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社会嵌入性、资源依赖和开放式创新理论为基础,将共享心智模式和价值共创融入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模型中,使用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分析法对384份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共享心智模式在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价值共创对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该作用机制为提升跨组织网络的合作创新绩效提供了新的路径,对企业与外部组织开展合作创新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心理距离;共享心智模式;合作创新绩效;价值共创
一、引 言
网络资源观认为,企业通过结网活动能够获取分散在全球的关键研发和市场资源[1]。在动态竞争日益凸显并演变为愈加失衡的“超竞争”状态下,企业为了获取关键资源,以网络搜寻的方式寻找潜在合作伙伴,实现外部优势资源的整合,这种跨区域、跨背景的开放式的跨组织网络合作已成为“互联网+”经济趋势下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创新形式。随着跨组织的深入合作,网络成员间的资源转移和共享加深,合作惯例与合作能力随之形成,合作创新效应更会逐步显现[2]。目前对合作创新绩效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从企业资源观视角的资源依赖关系、知识学派的知识共享惯例和企业治理学派的关系专用性投资等角度进行[3],虽然也有学者从信任、承诺、领导风格等角度进行了探讨[4],但没有进一步剖析影响成员之间关系活动的心理作用机制。因此,本文将从跨组织网络成员间的心理因素着手,研究作用于合作创新绩效的心理机制。
社会嵌入性理论指出,个体的行为会受到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心理距离的强烈影响,同样,跨组织网络关系的形成和衍生也必将受到成员间心理距离的影响,随着企业与外部跨界活动的日益频繁,心理距离的解释性价值更加增强[5]。喻登科等人认为社会心理通过影响资源共享与知识创新作用于网络的结构与行为,进而影响网络的合作创新绩效[6]。在企业迫切寻求开放式创新的形势下,心理距离会影响其在跨组织网络的嵌入性[7],也影响网络成员共同创造价值的行为决策。因此,从心理距离视角研究如何突破“合作藩篱”提升跨组织网络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合作创新理论指出,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互补效用是合作发展的基石,需要不断提升成员在共享资源方面的关系协调能力。共享心智模式是一种根据目标需要及时调整进程的共同理解方式,能够减少成员之间的沟通障碍和思想屏障,增强成员在跨组织网络的嵌入性[8];也能够规避风险与疏导压力,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有利于发挥网络资源的合作效能。因此,探讨共享心智模式在心理距离与合作创新绩效关系中的影响作用尤为必要。
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与外部组织进行资源互换以获得生存和发展,其互动程度会显著影响跨组织网络的价值共创水平。价值共创是跨组织网络为了聚集企业与外部组织的优势资源,实施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分配方案[9]。开放式创新理论指出,吸纳潜在的创新主体以优化网络关系结构,能大幅提升创新能力与活力,实现技术更新、产品创新与服务升级。价值共创调动创新主体凝聚为利益共同体,促进彼此形成共享心智以实现高效沟通、资源分享,进而提高跨组织网络合作的创新绩效。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究不同价值共创水平下心理距离、共享心智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综上,本文将从跨组织网络的心理距离入手,整合网络资源观、社会嵌入性理论、合作创新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共享心智模式为中介变量、价值共创为调节变量的合作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力争推进跨组织网络合作创新绩效的实现机制,为企业开放式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实践支持。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心理距离与合作创新绩效
心理距离首次由Beckerman在研究阻碍国际贸易的文化差异中提出,是企业跨国合作时面临的重要情境要素,干扰企业对市场资讯的重视程度[10]。随后众多学者对此内涵进行修正,Vahlne和Wieder⁃sheim-Paul认为心理距离是影响公司了解外部环境的干扰因素[11]。目前学者主要从信息流动、主观感知和缘分三个视角研究心理距离。从信息流动视角,Brewer认为心理距离是阻碍企业与合作组织间信息流动的外部因素,包括语言、文化、商务惯例等,心理距离客观存在并增加跨组织网络获取信息的成本[12];从主观感知视角,Evans等人将心理距离认定为“心理”上的距离[13],汪旭晖认为心理距离是个体主观判断感知的距离[14];从缘分的视角,易江玲和陈传明认为缘分是影响信息流动和主观感知的重要因素,当跨组织网络成员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化或地理区位,成员间更具备配合缘分[15]。在跨组织网络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心理距离来源于成员间的文化背景、商业优势及情绪表现等差异,这些差异使彼此产生信息理解偏差与不确定性感知的心理表征,从而引起成员产生亲密或疏离的主观感受。
Häkanson和Ambos认为,不同的文化传承会带来相异的行为态度和规范,这使得成员间的沟通变得困难,成员对心理距离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市场决策从而决定投资成败[16]。邓丽芳认为,当团队成员心理相容性较低时,引起的负性情感会阻碍成员发挥创造力,使团队滋生冲突矛盾,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17]。也就是说,当企业进入与自身心理相容性大、心理距离较低的跨组织网络合作时,合作创新绩效往往更好;反之,对合作创新绩效的阻碍就会明显,其原因在于:一是当合作程度加深时,过大的心理距离会导致企业更强的不确定性感知,并为保护自身资源干预合作项目执行,造成合作成员的决策权冲突[18];二是当合作成员过度整合时,企业将被迫接受与自身行为方式差异更大的异样文化与商业规范,过大的心理距离会导致更多兼容性问题,企业将难以发挥自身经验及能力。由此可知,跨组织网络成员的心理距离越大,阻碍信息流动的因素越多,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互利互惠关系,成员的创新能力和成员间的合作创新绩效都会受到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1。
H1:心理距离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
共享心智模式最早由Cannon和Salas提出,是指成员共同拥有的知识结构或知识库,促使成员对任务有准确的解释,协调行为以适应目标和其他成员的需要[19]。李柏洲认为共享心智模式是共享网络要素中的关键知识,能引导成员在所需情境中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拓宽成员的知识面并完善知识结构[20]。Mathieu等人将共享心智模式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和作业相关的团队任务模式,二是和活动相关的团队互动模式[21]。王黎萤和陈劲将研发团队中的共享心智模式分为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式和协作式共享心智模式,前者体现目标共享、统一规范、领导信任,后者体现过程协同、角色分布、成员信任[22]。陈艳艳和王萌将共享心智模式划分为任务型心智模式和协作型心智模式,前者解释成员对任务规范、研发步骤、运作流程等的共识;后者注重成员对待人际往来和互动方面的立场和信念[23]。
跨组织网络成员能否克服心理距离建立紧凑的信息资源分布结构,与共享心智模式有很大关系。王丽平认为,心理距离使成员间的不确定感增强,使成员间难以形成信任与承诺感,从而负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7]。喻登科等人认为网络节点的社会心理分布状态会显著影响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行为,节点社会心理异质性较大的知识网络要比异质性较小的知识网络更不利于知识共享关系的建立[6]。而Rentsch等人研究发现,当团队成员的同质性水平越高,越容易建立共享心智模式[24]。为此,跨组织网络心理距离的大小决定了成员间合作关系是否稳定,也决定了成员间能否建立共享心智模式的隐性协调机制。心理距离越小,成员间的内隐沟通越容易、交互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成员对任务形成共同的解释和预期,协调彼此行为以减少事故和过程损耗;反之,则不利于将异质性知识转化为价值创造的资源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三)共享心智模式与合作创新绩效
众多学者研究证明共享心智模式能促使团队绩效提升。李柏洲认为共享心智模式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通过组织学习空间的中介作用得以发挥的,共享心智模式越成熟,组织创新绩效越高[20]。曹振杰和盖玉妍认为和谐心智模式在处理个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具备智慧性和稳定性,在组织公平的调节作用下,员工和谐心智模式正向影响创新绩效[25]。Gurtner等人认为在团队协作过程中,团队交互共享心智模型和任务共享心智模型的建立都能改善绩效[26]。一方面,跨组织网络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式程度高,表明成员对任务目标和网络运作具有共同认知,促进团队成员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从而提升合作创新绩效;另一方面,跨组织网络协作式共享心智模式程度高,表明成员对知识结构的认知程度高,有利于对知识整合形成共同预期,加快网络成员交流信息的效率,从而提升合作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共享心智模式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四)共享心智模式的中介作用
跨组织网络成员之间形成共享心智模式是合作创新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共享心智模式有利于跨组织网络成员熟悉彼此的个性和风格,使成员在共享中实现团队角色和专长互补;有利于跨组织网络达成任务目标共识,在共享中实现方法和信息互补;有利于跨组织网络达成资源和支持获取共识,在共享中实现资源的有益扩充。此外,成员达成合作必须克服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借助共享心智模式的作用,发挥跨组织网络成员创造力的协作效应,凝聚整体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合作创新绩效[27]。通过共享心智模式提升默契程度,形成共享态度、主张以及信念,有利于降低心理距离造成的信息传递成本和风险,维系网络成员的长期合作关系,进而提升创新能力及合作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4。
H4:共享心智模式在心理距离与合作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五)价值共创的调节作用
云经济时代下,价值生态系统是价值创造活动催生的新型产业组织,没有明确的企业边界,外部组织可以直接参与或主导价值创造流程[28]。Prahalad和Ramaswamy在2004年首次提出“价值共创”的概念,认为价值必须是企业与消费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创造[29]。简兆权等人以“价值星座”为视角研究网络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发现企业与外部组织通过网络定位与相互联系实现价值共创[30]。武文珍和陈启杰认为价值共创将主体的创造价值方式和主体间的关系同时体现在组织、流程设计的管理过程中[31]。Gouillart从社团、平台、交流、体验和经济价值五方面提出价值共创的五个要素,认为企业需要在产品或服务的创造过程中适当纳入外部组织建议[32]。总之,研究学者普遍肯定:企业要在未来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吸引利益相关者加入价值共同创造网络。
价值共创促进企业与外部组织在共同制定计划、共同实施计划和共同分配利益的过程中降低心理距离,为建立共享心智模式提供情景条件[9]。价值共创可以调节心理距离对共享心智模式的负向影响,一是高水平的价值共创意味着彼此具备为共同利益目标而协调行动的凝聚力,共同创造价值的目标能减少不确定性感知带来的疏远感觉,进而降低成员间的心理距离;二是高水平的价值共创意味着彼此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共同行动,有利于网络成员明确自身任务,及时纳入利益相关者提出的意见,在互动中降低心理距离引起的信息理解偏差。由此,价值共创能削弱成员之间的信息理解偏差和不确定性感知,使企业与外部组织借助优势资源实现价值创造的目的,从解释目标和协调行为等方面达成合作默契,促进成员间建立共享心智模式。价值共创增加了网络成员对价值创造、利益共享的期待与向往,若缺少价值共创这项调节因素,就相当于隔绝外部声音、抵制外部组织参与以利益为目标的互动过程,即便成员间的心理距离较小,也难以形成对任务一致性理解、对协作默契性配合的共享心智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5。
H5:价值共创负向调节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之间的关系。即跨组织网络的价值共创水平越高,心理距离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影响越弱。
本文基于以上假设,构建了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调节中介模型,探索共享心智模式的中介作用以及价值共创的调节作用,见图1所示。
图1 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调节中介模型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在选取调查对象时,首先进行了地区和行业的选择。从信息共享发达和合作创新发展较好的天津、上海等地的跨组织网络成员入手,主要涉及电子商务、金融行业。从2016年7月至10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问卷发放及回收,以电子邮件、纸质问卷和问卷网站的形式共发放500份调研问卷,回收问卷398份,回收率为79.6%,剔除缺失回答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384份,有效率为76.8%。在进行回归分析前对问卷进行控制变量分析,从性别来看,男性占53.1%,女性占46.9%;从学历来看,大专及以下占16.7%,本科占68.1%,硕士及以上占25.3%;从人数规模来看,7人以下占10.7%,8~15人占19.5%,16~23人占29.2%,24~31人占28.6%,32人以上占12%;从成立时间来看,6个月以下占15.9%,6~12个月占34.9%,1~2年占31%,2年以上占18.2%;从发展阶段来看,组建磨合期占14.3%,规范期占35.9%,成熟期占42.7%,衰退期占7%。
(二)变量测量
为确保效度及信度,本文量表均采用国内外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并根据研究目的适当调整,并采用Likert5点量表(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进行测度。
心理距离采Salzmann和Grasha的研究量表进行测度。为避免语言差异引起的理解分歧,通过与专家、跨组织网络成员的访谈交流将原有22个测量项目的心理距离量表精简为8个测量项目,包括“和他人互动的时候,我处于语言反驳的攻击状态等”[33]。共享心智模式采用陈艳艳的研究量表进行测度,包括“我与成员彼此了解对方的个性与行事风格”等7个测量项目[23]。价值共创采用张秀桦、卢龙泉的研究量表进行测度,包括“在产品(和服务)创造过程中,会释放出正确资讯让合作伙伴了解”等9个测量项目。合作创新绩效采用李玲的研究量表进行测度,包括“通过合作,我们的核心技能有了显著提高”等9个测量项目[34]。
由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难免会受到其他“潜变量”影响,为控制这些影响,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将性别、学历、网络人数规模、成立时间和发展阶段设定为控制变量,并保持其恒定不变进而考察解释变量之间真正的“因果”关系,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本文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验问卷的信效度水平。其中,心理距离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736,共享心智模式为0.744,价值共创为0.747,合作创新绩效为0.761,本文的测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三)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有效检验本文中“心理距离”、“共享心智模式”、“价值共创”与“合作创新绩效”等变量间的区分效度以及各个量表的相应测量参数,本文采用AMOS17.0对上述变量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比较变量所构成的四因子模型、三因子模型、双因子模型以及单因子模型之间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四因子模型整体拟合效果比较好,并且四因子模型明显优于其他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具体见表1所列。这表明,本文的测量问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四、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对研究变量进行实证检验之前,首先对收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具体见表2所列。由表2可见,各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初步表明模型及假设具备合理性,可以进一步检验各变量间的内在机理。
表2 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信度及相关系数
(二)假设检验
主效应检验。为检验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根据线性回归分析步骤,首先将控制变量引入到回归方程,其次将自变量心理距离引入回归方程。从表3中的模型4可以看出,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53,p<0.01),即假设H1成立。
中介效应检验。为检验共享心智模式在心理距离与合作创新绩效间的中介作用,首先将控制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其次将中介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最后将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同时引入回归方程。从表3中的模型2可以看出,心理距离对共享心智模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192,p<0.01),假设H2成立。从表3中的模型5可以看出,共享心智模式对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24,p<0.01),假设H3成立。从模型6可以看出,在同时引入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后,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显著降低,其影响系数由-0.153(p<0.01)增加至-0.133(p<0.01),说明共享心智模式在心理距离与合作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4成立。
表3 共享心智模式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表
调节效应检验。为检验价值共创在心理距离对共享心智模式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首先将共享心智模式设为因变量;然后依次将中心化后的自变量、调节变量及二者乘积项引入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见表4所列。从表4中的模型4可以看出,心理距离和价值共创的乘积项对共享心智模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78,p<0.01)。这表明,价值共创在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之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价值共创程度越高,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之间的负向关系越弱,假设H5成立。
为更直观地反映价值共创的调节效应,本文以Co⁃hen等所采用的方法,分别以高于均值一个标准差和低于均值一个标准差为基准绘制了不同价值共创水平下心理距离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影响差异,如图2所示。
表4 价值共创的调节作用回归表
图2 不同价值共创水平下心理距离对共享心智模式的影响差异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跨组织网络为对象,构建了关系模型研究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回归分析论证了心理距离、共享心智模式、价值共创和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一是心理距离负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这与Häkanson[16]、邓丽芳[17]、王良[18]的观点相同。成员间的合作创新往往发生在跨组织网络的合作边界上,实现合作创新的先决条件就是打破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的知识壁垒,实现知识获取和转移。跨组织网络的心理距离越大,成员越难以获得充足的信任感、知识分享意愿、和合作创新意愿,整体的合作创新能力将随之降低,导致合作创新绩效下降。
二是心理距离负向影响共享心智模式。心理距离破坏了跨组织网络对任务目标的一致性理解,并且降低了成员在协作过程中产生共享行为的默契程度。为此,心理距离越大,成员之间的关系越疏远,越不愿与其他成员建立共享的知识结构、态度和信念,也就无法感受对合作目标的认知感和使命感。
三是共享心智模式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这与李柏洲[20]、Gurtner[26]的观点相同。共享心智模式以惯例形式维护跨组织网络的信息分享系统,通过约定俗成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知识转化及转移过程,使成员在动态、模糊情境中形成合作默契。因此,共享心智模式水平越高,成员行为及策略越趋向一致性,从而提高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有效性,跨组织网络的合作创新绩效会随之提升。
四是共享心智模式在心理距离负向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共享心智模式是降低跨组织网络心理距离、促使成员共享信念主张进而展开合作创新的重要媒介,它不仅降低心理距离造成的不确定感知和信息理解偏差,而且能提升成员间的默契程度,有利于网络成员形成协调有序、优势互补的共享氛围及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共享心智模式这种隐性的协调机制,也不排除职责规定等显性机制对网络成员的心理表现加以约束,以强制性策略降低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所以共享心智模式只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五是价值共创负向调节心理距离与共享心智模式之间的关系。跨组织网络的价值共创促使成员凝聚为利益共同体,跨越心理距离建立起共享心智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关系形成信息共享的合作模式。价值共创水平越高,网络成员就越愿意投入丰富的技术和资源,越能克服心理距离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使跨组织网络的互惠互利性不断提升,合作关系网络愈加扩大;而价值共创水平越低,网络成员之间就越少进行资源交换和信息互动,建立共同合作模式的可能性越低。
(二)管理启示
本文从契约治理、认知分享和利益驱动三个方面建立心理机制,以降低心理距离对合作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为跨组织网络的管理实践带来启示。
(1)建立契约治理机制,促进成员间形成心理相容氛围。由于信息理解偏差、不确定感知等因素的存在,容易导致成员之间心理相容性降低而滋生心理距离。为此需要建立契约治理机制,从法律视角以条约形式确定合作成员各项事宜。一是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网络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对各方的投资资源以及合作产生的无形资产估价做出明确规定,并对可能出现的资源获取纠纷制定详细的可变动条款,保证各方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二是阐明合作产生利益的分配情况,既包括经济收益,还包括商业知名度提升、产品研发速度加快等无形收益,以遏制投机主义行为;三是对违约行为制定惩罚规则,以有效减少蓄意造成的信息隐藏行为,降低信息隐藏行为的概率,使隐性知识在企业与外部组织间顺畅流动。
(2)建立认知分享机制,促进成员间培养持续互动关系。在跨组织网络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培养成员对任务目标、操作流程和规范等基础性知识的共同认知,并注重成员对信息资源的协作互补。一是拓宽了企业与外部组织的沟通渠道,创设面向需求的网络互动论坛以实现沟通便捷性,促使成员在经验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加强认知与理解能力,以提升协作效率;二是利用“互联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将信息收集、存储、传输、应用等环节转化为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并按功能嵌入到互动过程中,保障企业与外部组织资源分享的顺畅性;三是营造友好的共享氛围,定期进行业务研讨与分享,疏导成员间的沟通障碍与潜在矛盾,加强跨组织网络的嵌合程度以促进成员间有效的互动分享与交流合作。
(3)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促进成员间提升合作运行动力。跨组织网络的合作动力源于对利益价值的向往,企业与外部组织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用优势互补共同创造经济价值与体验价值。一是找到合作共赢的利益结合点,挖掘对各方有利的合作机会,避免出现“冷热不均”现象,保证各方获得与总体收益相称的价值分享;二是建立绩效考评体系,从合作基础、合作内容、合作成效等方面拟定指标,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使成员自觉维护网络的合作运行;三是明确企业与外部组织从事合作项目的数量、范围及风险,使合作成员了解风险和利益分享的划分比例,保证合作的公平性。
(三)研究不足
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对成员感知心理距离的动态变化的讨论不足,未来可针对心理距离的动态变化、影响心理距离的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展开;二是研究了各主要变量之间的静态关系,而跨组织网络的合作创新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为此,未来还需探究跨组织网络合作关系的动态演化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三是研究仅强调了跨组织网络中价值共创的调节作用,其他变量如交互能力等也会对成员间形成共享心智模式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可延伸其他角度进行深入探索。此外,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存在被试者的主观判断影响,测量结果难免有偏差,今后会考虑扩大调查者数量和行业范围,以便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1]寿柯炎,魏江.网络资源观:组织间关系网络研究的新视角[J].情报杂志,2015(9):163-169.
[2]马艳艳,刘凤朝,姜滨滨,等.企业跨组织研发合作广度和深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J].科研管理,2014,35(6):33-40.
[3]沙振权,周飞.企业网络能力对集群间企业合作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3,25(6):95-103.
[4]林筠,薛岩,高海玲,等.企业——供应商关系与合作绩效路径模型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21(4):37-45.
[5]易江玲,陈传明.信息、感知和缘分视角下的心理距离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37(5):85-96.
[6]喻登科,周荣,涂国平.嵌入社会心理的知识网络结构、行为与绩效关系仿真[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1):132-141.
[7]王丽平,于志川,王淑华.心理距离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9):37-45.
[8]孙彤彤,夏维力,魏星集.共享心智模式、过程敏捷性与团队绩效关系研究——以软件开发团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4):16-23.
[9]康遥,陈菊红,同世隆,等.服务化战略与服务绩效——价值共创调节效应[J].软科学,2016,30(3):103-107.
[10]Beckerman W.Distance and the pattern of Intra-European trade[J].Review of Economics&Statistics,1956,38(1):31-40.
[11]Vahlne J,WiedersheimPaul F.Economic distance:Mode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xport and foreign estab⁃lishment,1973,17(11):81-159.
[12]Brewer P A.Operationalizing psychic distance:A revised approach[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13,15(1):44-66.
[13]Evans J,Treadgold A,Mavondo F.Explaining export devel⁃opment through psychic distance[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00,17(2):164-169.
[14]汪旭晖.国际零售商海外市场选择机理——基于市场邻近模型与心理距离视角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7):119-126.
[15]易江玲,陈传明.心理距离测量和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基于缘分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4(7):123-132.
[16]Häkanson L,Ambos B.The antecedents of psychic dista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10,16(3):195-210.
[17]邓丽芳,傅星雅.创业团队心理相容性对绩效的影响机制[J].管理学报,2016,13(1):85-92.
[18]王良,刘益,刘海潮.离岸研发外包中流程整合与项目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心理距离和团队差异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4):49-60.
[19]Cannon-Bowers J A,Salas E,Converse S.Reflections on share cognition[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1,22(2):195-202.
[20]李柏洲,徐广玉.共享心智模式、组织学习空间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0):171-180.
[21]Mathieu J E,Heffner T S,Goodwin G F,et al.The influ⁃ence of shared mental models on team process and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85(2):273-83.
[22]王黎萤,陈劲.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团队共享心智模型为中介[J].科学学研究,2010,28(3):420-428.
[23]陈艳艳,王萌.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研发团队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4(1):133-137.
[24]Rentsch J R,Klimoski R J.Why do great minds think alike?:antecedents of team member schema agreemen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1,22(2):107-120.
[25]曹振杰,盖玉妍.员工和谐心智模式、创新绩效与组织公平——基于浙江服务业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2):19-25.
[26]Gurtner A,Tschan F,Semmer N K,et al.Getting groups to develop good strategies:Effects of reflexivity interventions on team process,team performance,and shared mental model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7,102(2):127-142.
[27]黄同飞,彭灿.非正式网络对研发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以共享心智模型为中介变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7):57-69.
[28]金帆.价值生态系统:云经济时代的价值创造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4(4):97-109.
[29]Prahalad C K,Ramaswamy V.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4,30(4):379-389.
[30]简兆权,陈键宏,杨金花.研发服务价值共创研究——基于价值网络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1-5.
[31]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6):66-73.
[32]Gouillart F J.The race to implement co-creation of value with stakeholders:five approaches to competitive advantage[J].Strategy&Leadership,2014,42(1):21-29.
[33]Salzmann J,Grasha A F.Psychological size and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manager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1,131(5):629-646.
[34]李玲.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间依赖、企业开放度对合作绩效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11,14(4):16-24.
Psychic Distance,Shared Mental Model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ross-organizational Network—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the Value Co-creation
WANG Li-ping1,ZHANG Han2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384,China)
It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various circles to obtain the resources of external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cross-organizational network.Psychic distance is a key factor in alie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mbers and hindering cooperative interaction,and the re⁃search of its influential mechanism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ocial embed⁃ding,resource dependence and open innovation,an empirical model involving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psychic distance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built through shared mental model and value co-creation,and 384 valid samples are analyzed by structural equ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Psychic distanc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Shared mental model plays a partial mediating role in the impact of psychic distance on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Value co-creation has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ic distance and shared mental model.This mecha⁃nism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improving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ross-organizational network,which h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ctivitie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external organizations.
psychic distance;shared mental model;cooper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value co-creation
F272.3
A
1007-5097(2017)11-0143-08
10.3969/j.issn.1007-5097.2017.11.019
2017-04-24
天津社会科学基金项目(TJYY16-020)
王丽平(1966-),女,山东武城人,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张 晗(1993-),女,吉林通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行为,组织创新。
[责任编辑:程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