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经典润泽小学语文课堂
2017-11-04任建国
任建国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渗透,对于提高学生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经典渗透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渗透
“国学”是指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高学生素养具有明显作用。而将国学经典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合理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经典的感染和熏陶,还有助于学生个人素养的全面提升。那么,如何让国学经典润泽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呢?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入手: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方块字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领略汉字之美,是国学经典传承的基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义务、有责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汉字,走进我国经典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汉字之美,经典传承之可贵,更产生将之不断发扬光大的情感。
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循。为了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汉字演变之源远流长,在识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汉字演变的规律——从最早的甲骨文到象形文字,到小篆,到隶书,再到现在的宋体。比如,在学习“门”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边播放“门”字的演变过程,边用语言进行讲解描述,这样教学,将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转化到理性思维,不仅关注了汉字形体的变化,对文字的意义也有了具体、生动、形象的认识,做到了寓教于乐,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漢字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汉字演变的规律中,在书法的艺术美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从而更加热爱我国经典传统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前提,因此,打好识字、写字基础也是打好学习国学经典的基础。在小学生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挖掘汉字中的经典因素,或是讲解汉字的由来,或是让学生在阅读国学典籍作品中识字,从而让我国的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二、在经典诵读中熏陶
在北师大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古诗词诵读和名言警句,这些作品之中蕴含着众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既有描写优美风景的,又有歌颂品格情操的。这些古诗词用词讲究,押韵有序,读起来琅琅上口,可以使读者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受美好。例如,在北师大积累应用中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身怕不动,脑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熟能生巧,业精于勤”等内容。学习、感悟这些经典语句,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古诗词也是一种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传承教育的有效媒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这些国学经典内容,教师要提倡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珍贵,明白做人的道理。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古诗词或者经典语句,都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吟诵,读出真感觉,读出真滋味,进而提升学生个人素养。
三、在历史故事中感染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挖掘文本教材中跟国学经典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渗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使国学经典真正得到发扬光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例如,在《母亲的恩情》一课中,主要描写了诗人在临行前母亲为其细细缝补衣物的情景,充分体现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母爱关怀与母子之间流淌的浓浓亲情。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凭借,向学生延伸《三字经》里的相关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为人们所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的经典名句,它讲述的是我国历史上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的故事。同样是母亲,同样有一颗慈母之心,孟郊的“报得三春晖”和《三字经》中的这一名句在千百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是有着特别的道理和缘由的。在《三字经》里,还有许多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和做人道理的名言警句,也可以适时引导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阅读。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历史名人故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凭借这些故事,结合国学经典向学生传递做人的道理。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国学经典诵读为抓手,为培养出知书达理的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追求的“上品”中国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