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及利用研究

2017-11-04孙雪

魅力中国 2017年41期
关键词:实际校本课程生物教学

孙雪

摘要:校本课程是专门为突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发行为的一种活动或者说是一种策略。它不是某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而是一种课程理念。校本课程是动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改进。我国正全面进行课程改革,校本课程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结合中小学校本课程的现状,根据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校本课程与学生有机的结合,争取实现课程作用的最大化。

关键词:校本课程;生物教学;实际

问题研究的主要奠基者M.Fullan在1977年曾指出,“课程实施是指任何课程革新的实际使用状态,或者说是革新在实际运作中所包括的一切。”[1]具体来说,联系生物教学实际,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确定校本课程的设计。“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而新的课程计划通常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就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或者说,是将变革引入实践。”校本课程实施的主旨就是要将这种理想变成现实,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经验的历程,成为学生理解世界的有机组成。(艾伦·C.奥恩斯灿,弗朗西斯·P.汉金斯,2002)在本轮课程改革中,我们要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革,同时推进素质教育。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实施。所以要充分考量,确保课程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校本课程实施的现实

实际上,传统的讲解教育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了,几乎是很难改变的事情。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都在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通过了不断的尝试和实践,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不错的教育模式,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阳光教育。阳光教育所倡导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不再仅仅以书本上的知识来评判他们的成绩,让他们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而是真正的让学生们走出自己的风格,让学生们留心的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让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能够让他们更加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这样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教师要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识,并且还要及时的更新学习,紧跟着知识的变化,能够及时的解答学生的问题,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让学生发展,还要做到紧跟学生的脚步,在学生身边进行解答他们会发现的问题。

二、结合学科特点,建设好校本课程

生物教育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门学科,它不单单是学生书本上所呈现的重要理论,很多的也是源于学生身边的一些生物,包括了肉眼可见的植物、动物以及极易忽略的微生物。以前教师的教学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的成绩,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法,一味的追求高分。认为高分就是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现在社会,不再是需要死读书、读死书的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专业型人才,在自己的领域上能够发现出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而校本课程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生物教育更是如此,培养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可能就是一片落叶,这一片和另外一种树的叶子在生物学的角度上说也是不同的,因为内部的含有的元素还有各种生理活动都是不同的。因为打开学生的思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民办及公立的区分,都是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特点,努力的实现校本课程在本校的推广。

三、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原因不单单是一种,最主要的是学校内部的因素,而校内因素又包括了校长、教师和学生三方面。

1、 校长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因素。校长是一所学校的核心,是激发教师群体力量的关键,他们的一些理念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例如我校校长一直秉持着: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在极大程度上鼓舞着教师奋勇向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是主导课程开发的前沿阵地,而校长是教师群体参与课程开发的领导力量,同时也是激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

2、 校本课程计划对于教师。目前,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编制更多的是由少数人进行涉及的材料较少,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造成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对校本课程计划理解不够透彻,从而使校本课程实施出现落差。所有的课程一定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基准,结合实际教育教学情况,不闭门造车,贴近学生实际,争做优秀校本。

3、 学生是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体现者和保障因素。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求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教师,和教师在学习中一起创造新知识。同时,学生作为课程实施的积极反应者,能够很好的体现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积极地配合教师解决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所以在整个的教育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各方面的都要积极的配合起来,实现目标,实现校本课程,能够让学生们不再以学习为一件苦差事,快乐学习,提高学习成绩,最终通过自己和教师之间的配合,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 [美]艾伦·C.奥恩斯灿,弗朗西斯·P.汉金斯著.柯森主译.课程:基础、原理和問题(第三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337

[2]靳玉乐.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0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4]熊梅,马玉宾.校本课程整合与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成[J].教育研究,2005

[5]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校长的职责与素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2

[6]崔允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孔凡哲.中小学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陈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88

[10]于海波.科学课程发展的文化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11]吴支奎.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文化重建[J].江苏教育研究:理论版,2008(5):20-23

[12]孟祥林.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及我国的策略选择[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92-97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际校本课程生物教学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浅谈数学作业的合理设计
试论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