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内创业研究:模式选择与路径设计

2017-11-04李先军

商业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小企业

李先军

内容提要:内创业对于中小企业摆脱发展困境实现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小企业基于不同的视角可选择不同的内创业模式,且内创业活动表现出与大企业相异的模式,中小企业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选择从混沌式创新、迭代式创新、微创新到反思式创新的组合;企业主作为中小企业内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因素,需要在内创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促进内创业活动的组织化,以实现基于个人特质的创新向基于组织特质的创新转变;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灵活性,其可能会对技术等外部冲击更为快速地反应,内创业有助于中小企业实现超越式发展。按照“目标(Objective)-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的基本逻辑,中小企业可以形成目标演化、行为演化和结果演化三条基本路径融合的内创业路径,驱动中小企业系统创新、行为创新和公司创业。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小企业;内创业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10-0107-09

当前的中国经济处于时代转换的重要节点,中小企业需要探寻新的转型发展模式。作为一种在现有经营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潜力的创新行动,内创业是解决中小企业当前现实问题和把握未来发展机遇的重要手段。从梳理中小企业内创业相关文献出发,本文结合中小企业现实的困境和未来发展机遇,从多维视角探索中小企业内创业的模式及路径,希望对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和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创新发展有参考价值。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内创业是创业概念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创新在公司内部的系统性和深层次发展。Pinchot(1978,1985)认为内创业是在“公司组织内部类似于自由市场的个人创业”,是背离常规和打破惯性的行为。内创业既包含企业个人的创新行为,也是一种集体和团队行为(Abraham,1997),它是寻求失落的创业精神回归的过程(德鲁克,1998)。内创业是激活现有组织(Dunlap-Hinkle等,2010)、促进组织生存的关键(Felício等,2012),它包含了企业的绝大多数战略性活动,包括创立新企业、开展新的商业活动、产品或服务创新、流程创新(苗莉,2005)、战略或组织的自我更新、承担风险、超前行动和挑战竞争对手等(Antoncic和Hisrich,2003),对于企业绩效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Martín-Rojas等,2011),是企业成长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选择。Miller(1983)从能力——行动——意愿的逻辑出发,将内创业分为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三个维度,企业的内创业是在愿意承担未来高不确定性的意愿下,以创新能力作为基础的超前行动。

从内创业的研究轨迹来看,早期认为内创业集中大企业内部(Norburn等,1986),内创业即公司创业(Miller,1983),而关于中小企业内创业的文献则湮没在浩瀚的公司创业文献之中,但内创业对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依然是不言自明的(Zahra和Pearce,1994),它是中小企业保持和获取竞争力(Schmelter等,2010)……的重要来源。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征,中小企业内创业与大企业的内创业理论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Carrier,1994)。中小企业具有组织化程度低、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抗风险能力弱、灵活性高等方面的特征,因此一般对于中小企业内创业的研究集中在对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企业主或者领导者的研究,研究其个人特征以及企业内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活动对内创业的影响。Miller(1983)认为,处于竞争性市场中小企业的公司创业主要取决于领导人的个人特质,进而以加拿大97家中小企业为实证对象,论证了领导人在灵活性、成就需要和控制倾向对于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等公司创业行为的积极影响。Carrier(1996)以魁百克50家小企业为例,通过探索性研究发现,企业主对企业成长的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对内创业者的薪酬水平和结构的认识,会对内创业产生显著的影响,企业主依然是小企业内创业的关键驱动因素或者阻碍力量。对于内创业者来说,薪酬水平和结构固然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但通过内创业满足自我成就和学习的需要,以及为未来创立新企业奠定基础是其更为关注的内容。Schmelter等(2010)以德國214家知识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跨部门数据为例,证实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诸如人员甄选、人员开发与培训、人员薪酬等对中小企业内创业的积极促进作用。内创业是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企业内创新。本文所界定的中小企业内创业,是中小企业主主导下,在对企业现有经营管理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在产品、市场、技术、要素、组织等方面创新的过程,它不包括中小企业主脱离现有企业的个人创业,而是现有业务的升级发展。

二、内创业之于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后,长期被抑制的社会需求得以释放,且在加入WTO之后国际市场被打通,开放的国际市场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容量为中国中小企业整体供给能力的快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2008年次贷危机以及2012年新一轮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内部需求增长速度放缓且表现出结构性的差异,中小企业积累的高供给水平面临需求萎缩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为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新方向,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以来,不断致力于推动各国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新一轮工业革命所引致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等技术经济范式的变化(黄群慧和贺俊,2013)为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中小企业形成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中小企业必须转变原有发展思路,从重产量转向重质量、重结构,从重规模转向重效益,从重市场转向重“内功”和重市场并重,以创新驱动推动中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内创业是促进中小企业从关注市场转向关注服务能力构建,是中小企业系统性竞争优势培育,系统性改善和提升中小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endprint

1.外部环境剧变对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内创业表现出加速演化的趋势,这既是市场环境、技术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中小企业在新背景下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新工业革命时代的超竞争态势(D′aveni,2010)加剧了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促使中小企业更高频率和更高强度的创新和内创业。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且在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不断升级,形成“超竞争”态势。中小企业不仅要与行业内、区域内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还要迎接其他行业“跨界对手”的挑战,以及互联网和全球供应链整合后全球市场中竞争对手的威胁,加之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碎片化等,迫使中小企业去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在超竞争市场环境的压力下,中小企业需要加速创新创业步伐,丰富创新创业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在全生命周期中持续创新创业。

其次,政策的变动迫使中小企业将创新创业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推出了一系列覆盖各层次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从注重规模、范围朝着效益导向和精准扶持的方向演变,创新能力更强、发展潜力更大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更多的扶持机会,政策扶持将进一步强化市场竞争的“马太效应”。这客观上要求中小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创新创业,提升自身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政策的契合度。

其三,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伴随的“新常态”背景,对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随着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和中速阶段,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外延性增长转向集约式内涵型增长,消费总体增长速度也出现明显下降,消费结构步入转折点。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高度依赖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口增速急剧下降,国内市场需求结构性失衡,定位于传统产业和传统发展模式的中小企业步入了发展困境。中小企业需要在产品、技术、要素、组织架构、市场等方面予以创新,以系统化的内创业来提升自身对新市场环境的适应,实现在新常态背景下的健康发展。

2.持续成长和转型的现实需要中小企业强化内创业。外部环境的严峻性对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迫切地要求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创业。与此同时,在持续成长过程中,中小企业自身也希望通过创新活动构筑或者提升竞争力。内创业作为一种系统化和持续性的企业创新过程,是体现中小企业主动性,实现创新创业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首先,内创业是打破中小企业传统发展观念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需求的快速释放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促进了中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加深了中小企业对市场的深刻认识,从而不断扩大生产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然而,由于庞大的市场需求,这也间接地导致中小企业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其他方面,例如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在去产能、去库存、调结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从外生投入型增长转变为内生内涵型增長。技术、创新、质量、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凸显,中小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成长的手段和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被视为国有企业的“补缺者”,其主要任务是为大企业或国有企业提供配套和服务,这在工业化时代表现得尤其显著,例如日本的序列生产制等,这主要是由于工业时代规模经济存在,使得中小企业难以直接与大型工业企业竞争。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市场需求多元化趋势不断显著,柔性化和小规模定制化生产不断普及,中小企业的灵活性优势促进其从“补缺者”到“主导者”的角色转换。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社会地位已经发生了重要改变,中小企业的独立性作用不断得以加强。

其次,企业内创业是引入新资源和进行能力构架的重要手段。传统上的中小企业是利用市场机会,以一种相对粗放的方式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中小企业在科学性、先进性等方面“先天不足”,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差、抗风险能力弱等就是这些问题的直接体现。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内部的这些问题,仅依靠外在政策的引导或者外部的推动是难以实现的,内创业作为一种系统性工程,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不利状况。(1)内创业可以重构中小企业流程。内创业首先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审视,找出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业务流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的内创业,可以将企业历史形成的非规范化流程予以整理和系统化,并根据现实的业务需要和市场环境予以调整和更新。(2)内创业会冲击中小企业现有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升中小企业的环境适应性。内创业在审视与再造企业流程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提出挑战,企业也必须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以有利于新流程的实施和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3)内创业有助于中小企业重塑企业竞争优势。内创业是对中小企业原有优劣势的重新判断和研究,是培育新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内创业的目的是对原有业务的“创造性毁灭”,是对原有组织知识的批判式继承,通过内创业,可以不断积累和沉淀知识,以系统性的知识沉淀和知识创造(Haase等,2015)来形成独特竞争优势,驱动中小企业在当前背景下快速成长。

其三,内创业是打造“小而优”和“小而强”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小企业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然选择。内创业可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提升,提升经营管理团队素质并实现组织知识的重组与创新(Zahra,1999),促进企业成长和多元化发展(Burgelman,1984)。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创业的最终目的是改变中小企业初创时期的“凌乱”状态,以内创业重构中小企业发展模式、获取新的资源能力并培育竞争优势,为中小企业进一步成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成长成为“特强精优”,实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背景下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赶超,实现自身在市场中地位的“逆转”。endprint

三、多维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内创业模式选择

基于现阶段中小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转型成长的现实需求,中小企业需要在多维视角下选择不同的内创业模式。中小企业从创立之初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内创业伴随着其成长的全过程,且主要是以创业者为主导的个人创业和公司创业,其目的是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寻找生存空间,随机的、剧烈的创新是主要形式。随着内创业的成功,中小企业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发展阶段,内创业也发生转变,从“碎片化”内创业朝着“系统化”内创业演进,进而促进中小企业“赶超”大企业。

1.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中小企业内创业演化。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小企业的内创业活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这是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和追求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业的主导者、复杂度、强度以及内容都表现出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趋势。(1)在导入期,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经营模式,创业者尚不明确企业的未来发现方向,创业者是在“混沌”的状态中摸索,通过创业在产品、市场、技术、原材料等方面寻找未来成长的机会,这一阶段是中小企业最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的阶段,是在无序的“混沌状态”中创新,但由于创新的探索和识别需要较高的成本,中小企业在这一阶段以相对较低的速度成长。(2)在创业者识别出企业成长的创业机会之后,企业即步入了快速成长阶段,这是企业创业机会实施的结果。由于较优的创业机会已经被识别出,中小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行动较上个阶段有所削弱,但由于企业业务和规模的快速增长,企业需要面对新出现的管理、技术、市场等问题。在这一阶段,创业重点转移到对原有业务模式、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等方面的系统性改善,即围绕现有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技术更新等方面以“迭代式”思维继续创新,实现企业在快速成长过程中的迭代发展,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于那些在这一阶段尚未识别出优势创业机会的中小企业,这一阶段可能是创业的终点,即创业失败。(3)随着创业行为的实施,中小企业的创业机会不断完善,并在企业步入成熟阶段之后表现出固化的倾向,创新速度和频率急剧下降,“微创新”成为这一阶段中小企业内创业的主要形式。步入成熟期之后,由于业务模式相对成熟、管理相对规范、组织面临的市场压力相对较小,企业创新的动力弱化,尤其是创业者在这一时期的创新动力急剧下降,使得整个企业步入了创新的“低谷期”。与企业主或者创业者创新动力衰减相对应的是,非企业主或者创业者的创业动力和创业行动愈来愈重要,他们成为内创业的主要承担着。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些内创业者的影响力停留在部门、产品、工艺等企业子系统,内创业以“微创新”形式表现出来。(4)由于中小企业显著的人格化特征,中小企业的“微创新”能否“蝶变”,其关键是企业主是否愿意以及能否将微创新组织化和制度化,以全面的“微创新”推动企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如果“微创新”可以系统化“蝶变”,形成对企业当前经营模式的系统化反思和“量变累积性突变”,在步入成熟期之后企业可能会步入一个新的创业阶段,即“二次创业”,若“微创新”未能系统化,则企业可能会在这一阶段步入了衰退阶段。

2.规范化视角下中小企业内创业的系统化演变。Burgelman(1991)在研究英特爾公司创业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英特尔公司的创业活动是其全体员工在各个层次上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创业活动同时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创业活动是由高级管理层确定,以适应某种战略的需要,而非正式的创业活动是由员工自发开展的。非正式创业活动往往先是由员工个体为了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或追求自身利益而自发进行的,不一定得到组织的正式支持。不过,其中一些活动最终会得到公司的正式承认,并成为正式的创业活动。中小企业的内创业,首先是基于企业主的人格特质(Miller,1983)而开展的创业活动,这一类型的创业活动是中小企业内创业的主导形式,然而,这种特质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形成企业特质,这个过程也是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小企业的内创业的系统化演化,也是个人特质向企业特质演化的过程。

(1)基于企业主个人特质的企业内创新。在企业主个人特质主导背景下,中小企业内创业主要是一种个人行为,即“个人内创业”,其首先是企业主个人的目的性创新尝试,也可能是员工的随机性创新尝试。这种随机性创新尝试对于中小企业是一把“双刃剑”,但也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核心价值源泉以及在非规范性创业框架内的自然选择。企业主会根据市场机会和自身的资源、能力等快速决策,在局部或者公司系统内创新,并不断强化创新行为的成果转化,支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此外,由于中小企业在管理方面的“非规范性”,为中小企业员工行为提供了较高程度的“自由度”,它为员工的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个人随机性的创新尝试可能成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常态。随机性的创新尝试存在较高的失败风险,若创新失败对企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企业主会从组织层面干预员工行动并可能终止其创新行为;若组织默许员工创新失败,员工会在反复尝试中不断朝着成功的方向努力。进而,若成功的创新行为得到组织的认可和支持,则个人的创新行动会转变为组织创新成果,非正式内创业转变为正式的内创业(Burgelman,1991),个人特质的内创业活动就转变为企业组织的内创业活动。为刺激员工的创新行动并降低内创业风险,企业通常会将创新结果与创新者的薪酬相结合,但个人会在声誉机制的约束下(Carrier,1996)尽可能的降低创新创业可能失败的风险。

在此过程中,个人特质,尤其是企业主的个人特质决定了中小企业创新和内创业行为的发生、持续和演变。只有在高度信任、充分放权、组织激励、风险可控、资源支持等条件下,企业主才可能推动组织成员的随机性创新,并寄希望于创新和内创业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基于企业特质的中小企业内创新。若企业主个人特质扩散发展成为企业特质,则中小企业的内创业从分散化、人格化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个人内创业(individual intraprenuer)朝着公司内创业(corporate intrapreneur)的方向发展。与基于个人特质的内创业不同,这一阶段的内创业是一种系统化的工程,公司制度化的创业活动成为一种常态。endprint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提出,是在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技术快速迭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外部压力推动中小企业不断创新,以系统化的内创业活动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突发事件是企业内创业的重要驱动因素(Zahra,1999),诸如经济环境的变化、新技术的出现、市场需求的变化、竞争对手新的行动等,但这些突发事件更多的是从企业外部环境的角度来观察的,企业主动的创业行为也是成功企业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满足现阶段更加多元化和高层次的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新常态背景下企业可持续增长也是中小企业在现阶段的必然选择,生存和发展的内动力驱动着中小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内创业实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做强”和“做大”。

在环境突变的外部压力和组织目标的内在驱动下,通过系统化的思考和设计,中小企业内创业以规范组织的系统性创业为基本逻辑。首先,企业主或者管理团队会通过外部推动,激励员工参与内创业,为“全员创新”和“全员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和内创业的“意愿”。其中,企业前期的行为示范和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其次,企业需要创新资源供给能力,为中小企业内创业过程提供充裕的资金、人才等资源支持,提升企业的内创业能力。第三,强化企业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和激发中小企业团队和个体的创业和创新行为。进而,中小企业可以在在产品、要素、技术、组织等方面创新,或者功能性创新,或者系统性创新,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发展。

3.赶超视角下中小企业内创业。受先天禀赋约束等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在起点上相较大企业较低,如果按照企业内生的增长曲线来看,中小企业会一直落后于大企业。然而,现实中的大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中小企业具有赶超大企业的能力,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小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尤其是技术冲击时快速、灵活的反应,使得中小企业具有颠覆传统产业和现有商业模式的能力,进而成长成为大企业赶超原有的大企业。应对外部冲击是中小企业内创业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外部技术冲击可能会导致一个行业的颠覆和商业模式的重塑,中小企业正是在这种混沌的技术经济环境中获取了赶超的机会,发挥出了灵活性、创新性的优势,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对大企业的赶超发展。

四、OBR视角下中小企业内创业路径设计

在要素成本攀升、环境约束强化、需求结构升级以及互联网驱动下的超竞争态势等外部压力下,中小企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与成长过程中的转型升级,需要在其成长的各个阶段开展内创业活动,并通过企业主个人以及企业组织化的创业行动,对技术冲击快速反应。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基本政策要求,中小企业可在一般意义的内创业模式基础上,遵从“目标(Objective)-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的基本逻辑,形成了不同层面共同演进的内创业路径。总体来看,中小企业内创业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目标和行为的差异,它们的互动和演化最终带来不同的结果。

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在市场中获取独特竞争优势是中小企业存续的基础,在新常态背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主首先期望能够对产品和市场进行快速调整,并通过个人行动对组织内创业产生示范效应;经营策略的调整需要管理上的变化与之相匹配,核心是对员工激励方式的调整与优化以激励员工参与企业内创业行动,这一阶段也是中小企业内部非企业主的其他员工参与内创业的开始;管理和业务上的调整有助于内创业活动的开展,但需要一致性的目标指引,这就涉及到内创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其中的要点是企业主对企业创业行动予以评估,并以内创业的行为绩效为依据构建组织内部团队,开展系统化的内创业尝试;之后,随着企业创业行动被认可,单次的创业行为需要固化为组织知识,无组织化的内创业行动需要升级为组织制度,知识和制度的发展延伸了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补充与升级;随着新的核心能力的实现,企业对于新产品、新市场创业的构想可以有效实现,并在此过程中成功地将企业主的个人创业行为转变为组织创业行为,实现中小企业创业行动的组织化。中小企业的这一内创业过程可以归结为三条基本路径,分别是目标演化路径、行为演化路径和结果演化路径,这三条基本路径通过共同演化且相互交叉支持中小企业个人内创业向公司创业的演变,支持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全生命周期内的内创业,进而为中小企业通过转型升级赶超大企业创造了可能。

1.第一阶段:企业主个人目标指引下的内创业行动示范。在去产能、去库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背景下,集中分布在竞争性行业的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考验,尤其是处于过剩产能行业的中小企业受到政策的影响更为显著。为获得生存和未来的发展,中小企业首先需要在产品或者市场方面予以调整,逐步调整走出过剩产业中高度竞争的领域,并寻找产业内的“利基市场”,通过差异化、个性化、价值性的产品供给,满足不断变化的个性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由于企业主是中小企业的产权所有者和管理控制人,这类创新和内创业活动必然由企业主发起并由其主导。企业主往往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他们对外部市场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他们会发挥自身在控制权和灵活性的优势,探索在产品或者市场方面创新并积极行动,例如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和细分市场、探索企业产品的功能性改善等等。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属性,使得在内创业的初始阶段中企业主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内创业行为主要表现为企业主的个人行为尤其是企业主个人意愿的表达。随着企业主个人内创业行动的不断深入,个人行动会对企业内部员工产生示范效应,驱动企业主特质的个人内创业朝着公司特质的公司内创业演进。

2.第二阶段:管理创新推动下的员工内创业行动。企业主的内创业意愿需要组织层面去落实和执行,企业主对员工的示范性效应需要通过管理創新和机制创新来保证,其核心是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员工参与内创业的行动。首先,企业主需要改变强有力的企业管控方式,通过放权和分权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授权过程中形成小范围的“混沌环境”或者“灰度空间”,为员工创新和创业行为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企业主需要在资源供给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为员工创新和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时间,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中和工作之余参与创新和创业活动;第三,调整组织结构,为独立创新和创业团队的孕育和成长提供组织支持,例如鼓励组建跨部门、跨职能的研发和创意团队;第四,适度调整组织激励方式,构建个人创新和创业风险的组织承担机制,降低组织成员创业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顾虑。这一阶段支持员工内创业行动的管理措施尚未系统化,其主要目的是鼓励员工参与创新创业过程而非形成有效的创新成果。endprint

3.第三阶段:战略驱动下的企业内创业行为与创业团队构建。通过对员工创新和创业行为的引导,可为组织内创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内在环境支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内创业战略制定还需要综合考量外在的环境条件。首先,去库存和去产能的背景下,处于过剩行业的中小企业可能难以得到更多的银行信贷、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但处于利基市场和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可能得到更多的相关支持。其次,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更加严格的信贷审核,中小企业开展内创业活动需要的外部资金支持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三,降成本将为中小企业节省一些费用,尤其是在政府可能推动公共研究中心等政策背景下,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和创业活动的开展。第四,补短板有利于中小企业构造竞争优势和打造“长板”,是中小企业通过创新和内创业活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总体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下,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内创业活动的开展。因此,中小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创业行动战略,指导在新常态背景下企业中长期活动开展。内创业战略的制定为中小企业内创业指明了方向,但在企业开展内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和评估上一期的内创业行动及结果,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人员调整、政策调整等方式,打造具有较高创业水平的创业团队,保证内创业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4.第四階段:对企业内创业行为的制度化并重构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内创业活动的不断重复,积淀了丰富的创业知识和组织知识,尤其是形成了“破坏性创新”和“建设性创新”均衡的内在变革力量,这些知识和能力形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和“生态优势”(廖建文和崔之瑜,2016)。中小企业需要总结创新和内创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具有普适性的制度规范,以机制和制度促动组织的系统性创新和创业行动,例如重构组织激励制度,将股权分配、收益共享等机制融合到组织制度中;加强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流与沟通,以培训、分享等方式促进组织知识的流动和碰撞,促进组织内部知识的融合以及与外部知识的交互;将个人和团队的创业经验形成企业知识,实现个人知识的组织化;构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将零碎的、分布的创新和创业知识系统化,并以制度规范、操作规程等形式体现出来;将组织化和系统化的知识通过培训、制度等形式传播与实践,以知识(Haase等,2015)指导实践,促进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知识在企业不同流程和不同活动中的运用,会激发新的竞争优势的产生,提升中小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形成新的增长源泉,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5.第五阶段:内创业行动转变为公司创业。企业主的个人创业示范、对企业员工行为的促动、组建内创业团队并促进企业创业行动的制度化,实现了个人内创业向企业内创业的转变,这一转变也为中小企业最终以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来实现内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个人创业行动转变为公司创业之后,中小企业的内创业行动将成为常态化、制度化和系统化,企业主个人特质的内创业行动转变为公司特质的内创业制度,驱动中小企业在一波又一波创业活动中不断成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小企业主在保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动机下,希望以个人行动在产品或者市场上创新来摆脱现有的发展困境,并通过管理创新驱动员工与其一道投入创业活动,将个人行动转变为集体行动和团队行为,进而实现创业行动的系统化和组织化,形成组织化和系统化的企业知识,并最终重塑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内创业朝着公司内创业的演进,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内创业是现阶段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创新和转型发展的关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对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形成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希望通过创新活动转型升级和构筑新的竞争力,内创业是中小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不同的视角,中小企业可选择不同的内创业模式,且内创业活动表现出与大企业相异的模式。中小企业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中小企业可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来驱动自身的内创业活动;企业主作为中小企业内创业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因素,需要在内创业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促进内创业活动的组织化;通过对技术等外部冲击的快速反应,内创业有助于中小企业实现超越式发展。按照“目标(Objective)-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的基本逻辑,中小企业可以形成目标演化路径、行为演化路径和结果演化路径三条基本路径融合的内创业路径。企业主的个人示范会促动员工创新行为的出现,并通过管理创新、战略创新和竞争力重构,实现企业产品和市场转型的目的,这一过程包括企业主个人创新行为示范、驱动员工创新行动、评估企业内创业行动并使之制度化和组织化,驱动中小企业从个人内创业活动向公司内创业的演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Pinchot III G, Pinchot E. Intra-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arrytown School for Entrepreneurs[J].1978.

[2] Abraham R. The relationship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to intrapreneu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J].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1997, 18(4): 179-186.

[3] Drucker P F. The discipline of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6): 149-157.endprint

[4] 苗莉. 基于企业内创业的企业持续成长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 2005(2): 68-74.

[5] Martín-Rojas R, García-Morales V J, García-Sánchez E. The influence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of technological variables[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1, 111(7): 984-1005.

[6] Miller D. 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 1983, 29(7): 770-791.

[7] Zahra S A, Pearce J A.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smaller firms: the role of environment,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J].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change, 1994, 3(1): 31-44.

[8] Schmelter R, Mauer R, Brsch C, et al. Boosting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through HRM practices: Evidence from German SM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0, 49(4): 715-741.

[9] Carrier C. Intrapreneurship in large firms and SMEs: A comparative study[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994, 12(3): 54-62.

[10]Carrier C. Intrapreneurship in small businesses: an exploratory study[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6, 21(1): 5-21.

[11]黃群慧, 贺俊.“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技术经济范式转变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3(1): 5-18.

[12]D′aveni R A. Hyper competition[M].Simon and Schuster, 2010.

[13]Haase H, Franco M, Félix M. Organisational learning and intrapreneurship: evidence of interrelated concepts[J].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 2015, 36(8): 906-926.

[14]Zahra S A, Nielsen A P, Bogner W C.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23(3): 169-189.

[15]Burgelman R A. Designs for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 established firm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4, 26(3): 154-166.

[16]Burgelman R A. Intraorganizational ecology of strategy making and organizational adaptation: Theory and field research[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2(3): 239-262.

[17]Zahra S A, Jennings D F, Kuratko D 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firm-level entrepreneurship: The state of the field[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 24(2): 45-45.

[18]廖建文,崔之瑜. 企业优势矩阵:竞争VS生态[J].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6(7).

Abstract:Intrapreneurship is a good choice for SMEs to get rid of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to realiz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different perspectives, SMEs can choose different intrapreneurship modes, which exhibited distinct patterns with large enterprises. SMEs can choose the combination of chaos innovation, iterative innovation, micro innovation, and reflective innovation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s the most active factor in the intrapreneurship process, the owner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 should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promote the organiz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to realize the change from innovation based on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o the innov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SMEs also can rapidly response to the impact of external shocks such as technology shocks, which helps SMEs to leapfrog big firms. According to “Objective - Behavior - Results” basic logic, there are three basis intrapreneurship paths for SMEs, such as target evolution path, behavior evolution path and evolution path, which can drive SMEs systems innovation, behavioral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SMEs; intrapreneurship

(责任编辑:李江)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小企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