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研究

2017-11-04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培育大学生

杨 琼

(肇庆学院 团委,广东 肇庆 526061)

高校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研究

杨 琼

(肇庆学院 团委,广东 肇庆 526061)

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品质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现状、成因及培育路径等方面;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定性研究居多而定量研究偏少;对大学生创业品质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的一般性研究较多,而对于创业品质内在机制的深入、系统研究几乎没有;国内高校开展创业品质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不科学,甚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缺乏的创业品质进行培养。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以创业主体的品质培育为核心,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价值,从理念上回归育人本质,重视创业主体品质的力量;在方法上注重差异化教育,实现创业主体品质的多样性;在实践上构建活动情境体验,促进创业主体品质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创业品质;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15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做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1]。

在国家和政府极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者和研究者都在努力探索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因素,到底是创业政策、创业技能、创业环境等外在因素,还是创业者的内在因素?研究表明:作为人力资本的创业者从本质上决定着创业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创业者自身的素质特征对创业活动及其业绩产生直接影响[2]。可以说,创业既是创业者智慧的竞争,更是其创业品质的较量。正因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特征的人的教育。

为此,笔者立足国内有关大学生创业品质的文献资料,对大学生创业品质的概念与内涵、现状与成因、培育途径研究等方面做一个系统、纵向的整理与归纳,提出高校需充分发挥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理念、方法、实践上对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进行创新,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真正实现创业教育的宗旨。

一、大学生“创业品质”研究概况

(一)文献数量趋势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主题“大学生创业品质”,共检索出540篇文献。其中1996至2001年的篇数为0,2002至2016年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与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迅速发展相附应。根据2002至2016年文献数量的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第一阶段2002~2005年,文献数量在2篇和10篇之间徘徊;第二阶段2006~2012年,文献数量逐步上升,2012年达到第一个高峰值,数量高达76篇;第三阶段2013~2016年,其中2013年数量有所回落,直到2016年再创新高,数量达78篇。从图1可以看出,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近6年。

图1 文献数量总体趋势分析

图2 文献关键词分布情况分析

(二)文献关键词分布情况

根据文章题目,选取6个相关的关键词并以其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得到论文97篇并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是“创业心理品质”23篇,“创业品质”20篇,“创业素质”20篇,“创业意识”15篇,“创业精神”12篇,“心理资本”7篇,如图2(见上页)所示。

(三)文献类型情况

1、研究重心

从研究重心来看,97篇文献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8篇)、现状及成因(9篇)、培育路径(59篇)等方面。

2、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从研究手段上看,主要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这两种研究相结合共三种。其中定性研究60篇,主要以文献研究法对创业品质的内涵界定以及培育路径开展研究;定量研究13篇,主要以某一地区或某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创业品质现状及成因等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文献共有24篇。

3、研究角度

从研究角度上看,有的学者从大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研究思路出发,认为高校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品质在创业教育体系中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的学者从心理资本视角出发,认为心理资本的投入和开发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提出通过素质拓展训练、课程教学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基地实践孵化四个策略开发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成功希望、乐观品质和坚毅韧性四个内涵[3]。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探索其对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作用,认为思政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动机、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创业道德品质、健全创业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4]。有的学者则从分析具体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索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创业品质培养路径,比如陆梅芳《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创新——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5]。

二、大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创业品质的涵义及内容

1、创业品质的概念与内涵

关于创业品质,中国内地富豪榜的开创者胡润早在2003年提出了“财富品质”的概念,在他向全球发布的“2003年中国财富品质榜”分析报告中提出,作为成功的创业者,100位中国内地最大的富豪们共同具有的品质有10项,分别是诚实守信、洞察与把握机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善于学习、刻苦勤奋、管理才能、意志执着、直觉敏锐和敢于冒险[6]186。

2009年曲殿彬、许文霞研究了创业品质的内涵,她们认为创业品质即创业心理品质,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调节心理和行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其核心是人的情感和意志。创业品质主要包括:充分的自信心;极强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事业心和恒心;积极乐观的心态;创业激情;理解和宽容;冷静与理性,不盲目不冲动;斗志旺盛、精力充沛;诚实守信以及社会责任感[7]。同年,熊花、计颖提出,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心理素质,它如同创业大厦的基石,可以奠定创业基础,支撑创业人生[8]。

2011年李玮提出,创业品质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行为方式的思维、意志与情感的总称。他认为,创业品质从其内涵可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主要体现在较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对市场的大量信息能迅速捕捉、分析加工和提炼,具有超前的风险判断、开拓创新以及果断决策和有效控制情绪等能力。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创业者个人特有的需求、动机、情感、兴趣爱好、意志、气质、性格以及理想和信念等心理品质,是受其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个人特质。具体表现为诚信、自信、亲和力、恒心、爱心等。智力因素是创业行动化的前提,非智力因素是创业成功的保障。创业品质的培养,必须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统一[9]。2014年杨道建研究认为,创业品质是创业者经过内在的心理与技术元素的整合、升华的过程后所形成的一种个体定型的创业心理与技术状态。创业品质既包括心理品质,也包括技术品质,具体表现为创业意识、个性特征、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四个要素[10]。2016年陈晨、邢勤锋认为大学生创业的心理品质的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积极的创业心态、不屈不挠的创业意志、独特的创业个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1]。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创业品质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还不一致,尚未形成权威性定论,但可以发现在研究过程中概念和内涵已逐步完善丰满起来,主要突出了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个性和创业精神这四个核心要素。

3、创业核心品质

为了更加科学地把握相关研究中出现的各个品质内涵,本研究对97篇文献中出现的品质特征进行了频次统计。统计发现,这些文献共提到创业者不同的52种品质特征。通过对这些品质特征进行频次统计后,提取最为突出的10种品质特征(见下表),频数最多的是心理调适、自信果敢、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责任与担当、团队协作、乐观积极、诚实守信、创业意识、顽强拼搏。其中“心理调适”出现的频数最多,高达32次,排名第10位的“顽强拼搏”的频数达14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以上10种创业品质位居创业品质的核心。

国内研究中高频次创业品质统计表

(二)大学生创业品质现状及成因

1、大学生创业品质现状

一些学者对国内大学生创业品质现状进行了理论分析。2008年刘旭指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即自我认知不足,缺乏自我调节能力,缺乏顽强的意志,缺乏独立行动力[12]。2010年姚圣梅根据大学生创业心理现状,指出其创业品质存在三种特征:一是信念中缺乏坚定和理性认识;二是激情中缺乏耐心和顽强意志;三是创新中缺乏经验和魄力[13]。

也有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大学生创业品质现状。2007年徐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师范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剖析他们在创业自信心、坚持性、创新意识、诚信以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得出大学生主要存在创业信心不足、约束自我的能力较弱以及意志力较差的结论[14]。2015年丁花通过调查研究、个案访谈等方式调查了解已在创业或曾参与创业的大学生,归纳得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是:富有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意志;体现合作意识,但缺乏创新独立精神;充满创业激情但缺乏心理适应能力[15]。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品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具有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意志,表现为创业信念不坚定以及拼搏精神不足,承受能力弱,无法坚持到底。二是大学生虽充满创业激情但缺乏创新独立精神,表现为盲目从众。笔者认为创业品质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区分的话,则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创业品质更多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诸如心理适应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创业意志不坚等。

2、影响大学生创业品质的成因

大学生创业品质不仅受到自身意识、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和融合的结果。

内因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往往心高气傲,社会阅历浅,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较为理想化,加上自我效能感低,信心不足,抗压力差。同时对创业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客观评价自身从事创业的优势和劣势,导致在创业过程中容易盲目跟风。

外因则是我国尚未形成家庭、社会和高校多主体模式的创业氛围。一是家庭层面,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多数家长对其过分溺爱,导致大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自立自强、抗压和冒险精神等创业个性。同时,当大学生萌生创业意向时,只有很少的家长选择支持,绝大多数家长通常会苦口婆心地从风险、责任等方面劝说大学生,让其打退堂鼓,这种对创业不认可的氛围对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二是社会层面,一方面由于深受传统儒家文化“中庸之道”和“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在大众眼里,大学生读好书,有一份较稳定的工作即可,不需要冒险求创业,使得大学生在传统就业观的影响下安于现状,竞争意识差,不敢大胆实践。另一方面,政府虽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基金、办公场地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法规,但对创业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等问题并没有较好解决。因此,从整个社会看,缺乏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社会环境;三是学校层面,尽管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但主要体现在创业技能方面的传授以及在创业政策方面的宣传,未能从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业价值等方面激发大学生内在创业成就动机,使得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创业品质。

(三)创业品质培育途径的研究

高校德育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创业品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创业品质是大学生由潜在的创业者顺利转化为现实创业者的主观前提,也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16]。对于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途径上,很多学者和专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有:王志峰认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大课程。要重视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大学创业心理品质培育的全程化;创设创业平台,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加强创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挫折教育,提升社会适应能力[17]。程启平等认为高校应该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和理念,积极采用体验教育理念,为构建大学生创业品质培养体系开辟新的途径,如建立创业体验教育基地,扩大体验式创业教育的点和面;成立体验教育科研机构,为体验创业教育的创新提供推动力;构建体验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元素充分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体验的机会[18]。黄勇明提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可通过“三段式”培育模式进行培育,第一阶段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第二阶段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第三阶段是培养大学生较强的心理调试能力[19]。周丽认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从“道”、“术”、“用”三模块结合进行创新,“道”即创业规律,指的是课程体系和组织形式;“术”即创业技术,指的是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创业技术;“用”即实操应用,指的是推动大学生投身创业实践。通过“道”、“术”、“用”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协调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20]。

总的来说,创业品质的培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德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业品质是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核心,是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创业品质的培育离不开课程教育和实践活动这两种途径,创业教育课程培育创业品质,创业实践活动锤炼创业品质。二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三、总结与思考

(一)我国创业品质相关研究的不足

国内对于创业品质研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从总体来看,存在一些局限与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献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定性研究居多而定量研究偏少,尤其是运用数理模型和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实证研究更是鲜少有见,导致研究缺乏说服力;从文献来源分布上,“大学生创业品质”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的发表上,硕士、博士论文以及重要会议的文章较为少见,说明大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的研究空间巨大。

第二,文献对大学生创业品质的现状及其培育途径的一般性研究较多,而对于创业品质内在机制的深入、系统研究几乎没有。

第三,从当下的教学实践来看,国内高校开展创业品质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不科学,比较重视大学生创业知识的讲解,团队合作力的培育,没有对创业学生的创业品质进行评估,甚少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缺乏的创业品质进行培养,缺乏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从而全面培育其创业核心品质的学科体系。

(二)对我国高校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研究的反思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主业,创业品质培育必将成为国内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重大理论性与实践性课题。近10年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实践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来看,高校大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的内在教育机制还亟待深入研究。由于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方法上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惯性影响,学生的教育主体位置难以确立,以“灌输式”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创业竞赛”形式的模拟实践为主,创业品质培育方法较为单一。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高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创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理念、方法、实践上对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培育进行创新。

首先,从理念上回归育人本质,重视创业主体品质的力量。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该以创业主体的品质培育为核心,打破“外铄”的思维定势与困境,回归育人本质,让创业者实现“内生”。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创业品质培育必须打破创业主体的局限性,实现“平民化”,这也是教育部在创业教育上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要求。因此,高校应该把创业品质培育分阶段贯穿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以及心理辅导等课程,并且让学生在创业实践等各类实战活动中不断得到心理体验,进而有效培养大学生创业品质,回归育人本质。

其次,在方法上注重差异化教育,实现创业主体品质的多样性。由于每个创业者都有其独特的人格特质,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就不能遵循单一的标准化教育模式,需要因材施教,既要区分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差异化的创业品质培养。一方面,注重创业个体的人格特点,为大学生评估创业品质,开设创业品质培育选修课堂。例如为创业大学生建立个体档案,通过活动体验开展职业能力和创业品质测评,用一系列评估机制对其创业实践进行效果评估,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再通过开设创业意识训练、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等突出情感调控、意志培养以及个性塑造等教学目的的选修课程,对大学生缺乏的创业品质进行针对性培育,进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使其形成积极的创业心理资本,克服在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品质。二是注重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需关注男/女学生、理工科/文科类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具体特点,比较他们凸显的创业品质,总结其差异性,进而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学生的身心特征开展适合的创业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

再次,在实践上构建活动情境体验,促进创业主体品质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大学生长才干、受教育的有效平台。高校要丰富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内容和载体。首先,依托大学生创业社团,打造创业品质培育平台。通过开展社团文化活动以及各类创业竞赛等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大学生创业品质。其次,要把社会实践和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协作能力、心理调试力、受挫能力等创业品质。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高校要鼓励大学生以主体角色积极体验,将活动中产生的思想、情感等纳入自身的品质体系中,进而得到发展和完善,真正促使创业品质内化于学生的三观之中。

[1] 李克强.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EB/OL].(2015-10-20)[2017-02-10].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20/7579904.shtml.

[2] 白凯,李建玲.国外关于创业者素质特征研究现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12(4):80-83.

[3] 程海云,励骅.普通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资本开发的意义与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1-112.

[4] 任静.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人格培养中的作用[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4(1):258-260.

[5] 陆梅芳.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路径创新——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8-109,115.

[6] 胡润,吕辛.财富品质[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7] 曲殿彬,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3-49.

[8] 熊花,计颖.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养机制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68-71.

[9] 李玮.创业品质: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突破口[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4):158-161.

[10] 杨道建,等.大学生创业培养环境、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129-136.

[11] 陈晨,邢勤锋.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模型构建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1):124-128.

[12] 刘旭.论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4):163-163.

[13] 姚圣梅.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分析及培养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健康,2010(22):83-84.

[14] 徐捷.师范生自主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7(7):109-112.

[15] 丁花.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培育现状分析及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2015(6下):30-31.

[16] 易灿.大学生创业品质培育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95-100.

[17] 王志峰.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45-47.

[18] 程启平,等.体验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品质的意义[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3): 64-67.

[19] 黄勇明.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三段式”培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6):50-52.

[20] 周丽.“道”“术”“用”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1):14-17.

TheResearchontheQualityofUniversityStudents’InnovativeUndertaking

YANG Qiong

(Youth League,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 526061, China )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of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focuses mainly on its concepts, current status, factors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approaches. The views of the research are rich but the means of the research are monotonous.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es are common and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are rare. Most of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about the status of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and the general study of training approaches. The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researches on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undertaking are hardly seen. The educative syste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on this issue is not very scientific. The students are lack of effective training on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enterprises. Therefor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ir enterprises should be the core of innovative undertaking training. We should develop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concentrate our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their own power. Different students should be trained in different ways so that their enterprises will have a great variety of qualities. We should also provide experimental practice for students so that the quality of their enterprises will hav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iversity students; quality of enterprises ;training of building up one’s enterprise

2017-07-07

肇庆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课题(201517)。

杨琼,女,肇庆学院团委办公室助理研究员。

G641

A

1006-4702(2017)05-0072-08

(责任编辑张建蓉)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培育大学生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