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嵌入传统美德教育,打造班级管理新样态

2017-11-03杜红梅陈玉英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行为准则传统美德德育

杜红梅 陈玉英

将德育精华,嵌入班级管理,并与孩子一起认真践行。这是我对德育教育的实验、总结、反思。

一、把传统美德嵌入班级管理之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一股脑的教给学生。所以,我结合学生现状,经过慎重思考,选择了“孝于亲”、“诚于人”和“敬于学”三者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美德,作为教育切入点,将之嵌入班级日常管理和考核之中。

“孝于亲”是针对学生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对父母长辈,要做到事亲——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谨记色难——对父母态度要恭敬、不可乱发脾气;学会泣规——委婉地规劝父母之过。

“诚于人”是针对学生与他人尤其是同学朋友交往的行为准则。对朋友同学,要用诚心去相处,用诚实去取信于人,用然诺去践行责任。

“敬于学”是针对学生对待学业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对待自己的学业,要有一种恭敬、敬畏和勤谨的态度和做法,方能不负父母师长之托、不负自己之志。只有敬于学,才能勤于学,打好知识技能的根基;只有敬于学日后方能敬于业;只有勤于学日后方能勤于事、成就一番事业。

此三者,形成了一个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甚至衍生的社会责任的一个“小”的但又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我进行班级管理、教育引导学生的重要抓手。德育内容不再假大空,而是言之有物、摸得着看得见。

二、创新德育方式,将体验进行到底

德育工作,正面的灌输和思想引导必不可少,但是单纯地空谈,必将会失之于远实就虚,往往把学生培养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进而培养了孩子虚伪的性格。所以就德育方式而言,必须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知情意行缺一不可。在“知”的教育上我们做的很多,但是最终却不能成“行”,我认为其关键之处在于少了“情”和“意”的过程,造成了“知”与“行”的脱节。

所以,我在开展上述传统美德教育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传统道德之美。道德教育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而有了实实在在的平台,有效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生动地体验,在体验中生情,在体验中内化,在体验中成意,最终变成自觉行为。

三、完善德育评价,发挥总结反思的教育功能

做事需善始善终,教育也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前面我们做了许多必要的工作,但是,如果没有了最后的德育评价,评价结果不能善以利用,就会导致功亏一篑。因此,我非常注重对平时的德育行为进行评价,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制定評价方案和评价细则,每日反馈、每周汇总、每月总结。把评价结果与评优树先挂钩——作为评选“最美学生”、“最受欢迎的人”、“孝亲标兵”和“敬学标兵”等荣誉的依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评选中体验到成就感,久而久之,成为自然。

同时,开展“吾日三省吾身”养成日记撰写活动,引导学生每天针对“事亲孝否?于人诚否?于学敬否?”进行认真的反思。要求不空谈,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触和情感。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笔写作能力,更发挥了总结反思的自我教育功能,对于学生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份需要“静”和“慢”的工作。我们只有俯下身子,用与孩子相同的视野去看待人、事和物,我们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符合科学规律的,才是有成效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为准则传统美德德育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做人美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为何不吃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从合作原则看英语对话中的性别差异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