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2010—2016)

2017-11-03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意向性心智外语

夏 秸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国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2010—2016)

夏 秸

(江苏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主要探讨语言表达和心智活动的关系。2010年以来国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成果表明,现有研究在内容上主要涵盖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心智哲学视角下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修辞研究、语体研究、语用研究及翻译研究等。现有研究虽然从心智哲学视角分析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并尝试借助心智哲学的理论资源建立语言学分析框架,但存在理论深度不够、研究范围不够广泛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今后研究将逐步形成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理论体系;加大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揭示语言生成及理解的本质;融合科学实验研究,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

心智哲学;语言研究;认知科学

一、引言

心智哲学是21世纪的第一哲学[1]。心智哲学是分析哲学在当代的深入和拓展。广义地说,它研究人的心智、意识等及其同身体尤其是大脑的关系[2]。Searle基于语言,将哲学问题与认知科学相结合,其1983年的论著《意向性:心智哲学论文集》(Intentionality:AnEssayinthePhilosophyofMind)是其从语言哲学转向心智哲学研究的标志。其2004年的另一部专著《心智:简介》(Mind:ABriefIntroduction)将神经科学引入意向性研究,形成“心智—语言—世界”的世界观和语言观。意向性理论为其心智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认知科学、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心智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心智哲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深化对语言生成过程的认识。意向性解释下的“符号表征三元观”被用于语言表达式的表征过程[4]。国外认知科学研究大都以心智哲学为立足点,将语言作为心智研究的工具,探索心智的奥秘;而较少立足于语言本体,将心智哲学作为研究视角来研究语言表达和使用,揭示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列为8个基础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建立了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值得关注的是,2010年以来,河南大学“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团队开展了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①。短短6年间,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论文广泛见于语言研究学术期刊,对语言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如《当代外语研究》在2013年第6期特辟“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专栏,刊载了6篇研究论文。本文将梳理6年来外语类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发表的心智哲学视角下语言研究的相关论文,对主要研究内容和现状进行分类评述,对今后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二、研究内容概述

笔者以“心智哲学”和 “语言”两个词为检索项,以“全文”为检索条件,检索中国知网上全文中同时包含这两个关键词的论文,论文来源是2010年至2016年知网来源数据库中的13种外国语类核心期刊②,去除其中与选题关系不大的论文。同时,以“心智哲学”为关键词,检索了全部期刊的相关论文,补充了一些与选题密切相关但发表于其他期刊③上的论文。笔者共收集与本研究选题密切相关的论文81篇。梳理出发表相关论文篇数前十名的期刊,统计结果见表1。随后,从研究内容上对所检索到的全部论文进行分类统计,统计结果见表2。

表1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论文数量前十名期刊及论文篇数

期刊名外语教学当代外语研究外国语文现代外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国外语言学篇数11996554222

表2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研究内容及论文数量

研究内容理论及方法论句法-语义接口修辞语体语用翻译总计篇数30171595581

如表1所示,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散见于外语类核心期刊及其他期刊,其中发表相关文章较多的是《外语教学》《当代外语研究》和《外国语文》。由表2可见,在研究内容方面,以理论及方法论、句法-语义接口以及修辞研究为主,语体、语用及翻译研究相对较少。以下主要从内容上对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梳理,简要评析其研究现状。

(一)理论研究

徐盛桓[2]对用心智哲学的观点研究语言作出恰当定位,并初步说明心智哲学可以运用于语言研究的几个方面。孙晓霞、成晓光[5]探讨了心智哲学的演化及语言研究取向之间的互动关系。周统权、徐晶晶[6]指出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的联结更加紧密。

在理论探讨方面,目前的研究已提出基于心智哲学的语言研究三大假设,挖掘了心智哲学中可应用于语言研究的理论资源,如意向性、意识、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涌现等[7],其中以意向性应用于语言的研究为主,主要包括意向性与语言表征的感知基础[8],意向性与语言的表达与理解[9],意向性解释框架的构建[10],意向性的缘起、概念、意涵及功能[11],意向性在语言习得和理解中的作用[12-13]等。

还有一些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领域的理论比较研究,如探讨塞尔和乔姆斯基在语言和心智研究上的不同观点[14]。此外,还有多视角的理论交叉研究,如运用认知心理学中的“感知符号系统”理论阐释语言表征的感知基础和心智概念符号的表征过程[8]、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和心智哲学的互补性研究[15]。

总体而言,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是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互补研究,包括借用心智哲学的理论概念和思想来研究语言问题,提出心智哲学视角下语言研究的三大假设,同时还有综合相邻学科如认知心理学对语言表征进行阐释,以及语用学与心智哲学的互补研究等,体现了多学科互补融合的趋势。

(二)方法论研究

虚拟存在指的是在心智活动中以象征、意象为主要形式体现出来的“存在”,关注虚拟存在是心智哲学视角下进行语言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有助于语言研究向纵深发展[16]。化心智哲学的理论为语言研究的方法是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方法论的实质,在心智活动中考察语言,研究语言的客观现实存在和主观虚拟存在之间的依存和转化关系[17]。在实际分析中,综合采用归纳、演绎和溯因推理的研究方法[18]。

由现有方法论研究可见,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主要采用内省法。然而,根据后现代哲学的观点,语言最重要的性质是基于心智的,语言的认知是从心智的认知中导出的,而对心智的研究离不开对脑的研究[19]。认知神经语言学则主要通过实验观察-检测法探索语言产生和使用的大脑神经机制,这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进路。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应从认知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中汲取营养,在研究虚拟存在的同时借用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相关假设。以语言为中心的脑科学研究将为心智哲学提供更多有效的证据,但这还有待于科技进步[6]。

(三)心智哲学视角下的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句法-语义的界面研究主要探讨动词语义和句法之间的关系。生成语言学通过运算推导来说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20];认知语言学通过分析人的心智的概念化过程来研究句法[21-22]。意向性是人的心智能力的重要特征,但句法研究的意向性维度却较少进入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视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解释框架可以全面描述英语进行体结构的生成过程,探讨其语言表征机制,为句法-语义接口研究提供新视角。

这方面包括一些理论研究,研究心智如何通过意识、心物随附性和涌现形成句子表达式,认为句子表达式是感知主体将对事件的感知涌现为对用例事件的感受,并将感受用语言符号固化下来形成的[23-25]。

在英语语料方面,包括从心智角度出发对名-动转类思维机制进行研究[26]、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及功能[27]、中动句的形成过程[28]、as... as表达式的形成机制[29]、“NP(身体部位)+疼”句式的生成过程和特点[30]、英语现在进行体的语义三域的演进关系及进行体的语言表征[31]等。

在汉语语料方面,研究内容包括指类句的生成模式[32]、把字句的意向性[33]、新被字句的逻辑关系[34]、“有一种X叫Y”句式的意识涌现生成机制[35]、“十动然拒”所涉及的心智现象[36]等。

综上,尽管研究对象各异,但学者大都是在意向性解释框架下来解释句子表达式的生成,分析意向性在语言表达式生成中的作用,研究从事件到用例事件的心智过程。从研究对象上看,包括心智哲学视角下的句法-语义接口理论研究、针对句法类型和语法结构的研究,以及生活中常见的语言现象和新兴语言现象生成机制的研究。从语料上看,既有对英语的研究,也有对汉语的研究,但就现有研究文献看,汉语语料研究偏多。

(四)心智哲学视角下的修辞研究

对于辞格系统,研究者从诸多视角做了大量研究,如修辞学、逻辑学和认知语言学等,但大多聚焦于某一修辞格,对辞格系统的本质和共性研究不足,对具体修辞格的产生过程研究不够深入。何爱晶[37]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出发对修辞格的本质属性进行探索,认为修辞格是物理事件经由原初意识和扩展意识后涌现为一个用例事件的结果。从形式和意义两大方面对英语辞格系统进行重新分类,在构建意向性解释框架的基础上,以相邻/相似为依据对英语意义类修辞格的生成机制进行阐释。从涉及的修辞类型来看,主要研究涵盖隐喻[38-41]、转喻[40,42-43]、夸张[44-45]、委婉语[18,46]、矛盾修饰[47]、通感[48]、移就[49]、拈连[50]等辞格的生成过程,其中研究较多的是隐喻和转喻。

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是运用心智哲学的理论解释英汉常见修辞格的生成过程。意向性在修辞的生成中起着统摄作用,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和涌现可以解释辞格的生成过程。这也为修辞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现有研究对隐喻和转喻研究较多,且仅限于理论假设,尚需结合实验观察进一步论证。此外,由于各类修辞格本身的复杂性,不同修辞格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结合传统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对修辞的研究成果进行多视角研究,对某一种修辞学的探讨需要不断深化。

(五)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用研究

这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心智哲学与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的交叉互补研究[15],还有学者运用心智哲学理论对具体语用现象进行研究。运用心智哲学的成果研究会话含义的成因,结果发现会话含义的认知基础是感受质,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缘于心身的随附性[51]。会话含义的形成是一个意识涌现的过程,它可以清楚地阐释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52]。常规关系理论对于一般会话含义解释存在不足,一般会话含义在构式义与词汇义的压制中产生,它以词汇物性结构为前提[53]。有学者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对一般会话含义表达式的形成过程中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进行研究,认为意向性是会话含义表达式生成的开始,一般会话含义表达式生成的基础是感受质[54]。也有学者运用意识的属性对含义进行重新解读,认为含义是语言使用主体运用含义思维得到的一种语言表达的常态[55]。

可见,在语用学研究方面,主要是运用心智哲学的概念如意向性、感受质和心物随附性等对会话含义的本质、认知基础和产生过程进行阐释,这拓展了语用学的研究空间。

(六)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体研究

在语体研究方面,何爱晶[56]运用意向性理论对淘宝体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心智分析。牟之渝[57]运用感受质、意向性、意识涌现等心智哲学有关理论来分析网络语言的表达过程及理解。雷卿、田会玲[58]以外交语言为语料,探讨在心智作用下怎样实现集体意向性的语言转述。刘倩[59]在心智哲学视角下对食品类俗语进行研究,认为俗语表达过程涉及感觉和感受、最初意识和反思意识、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三对概念,涌现也是粤俗语产生和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何爱晶[60]以恩施方言为例,尝试用心智哲学的相关理论对方言歇后语形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意向性、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及涌现等心智因素进行说明。李淑静[61]以莫言获诺贝尔奖的新闻标题为例,从意向性角度对新闻标题的语言表征过程进行解释。

黄缅[62]认为成语隐含意义的产生是以构成成语的核心词的感受质结构为理据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意向性的统制下进行的。何爱晶[63]运用心智哲学的意向性、心理属性和心物随附性分析歇后语的的形成过程和产生动因。雷卿、吴巧玲[64]运用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和心物随附性等概念探讨汉语“四句式谜语”的生成和理解过程。

综上,针对某一语体的研究包括网络语言、外交语言、俗语等,还有针对特殊语言现象如成语、歇后语和谜语等的研究,学者们对不同语体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加以探究,但是对每类语体的研究从数量上看并不多,有的只是初步尝试,缺乏对某一语体全面深入的研究。

(七)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屠国元、李文竞[65]认为翻译的发生过程以意识为基础,具有意向性,伴随着意向性的涌现,这一过程是译者意向性在其背景下外探内摄的过程。赵祥云[66]运用心智哲学中的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来研究典籍翻译的理解和表达过程,并以《红楼梦》两英译本为例说明心智哲学意向性和心身随附性对典籍翻译研究的意义。李文竞[67]运用心智哲学理论解释了文学翻译的运作机理,采用溯因推理的方法证实了翻译传承关系模式是支撑翻译运作机理的基础。屠国元、李文竞[68]认为翻译是一种心智活动,并通过论证认为在心智哲学视角下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具有传承的特点:原文和译文关系的结成是通过意向性来实现的;原文和译文关系结成的结果是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感受意。徐盛桓[69]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描写了汉语古诗词英译过程中意识必定会经历的两个结构。

可见,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主要从意识、意向性和心物随附性角度探讨翻译的本质和运作机理,或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对某一语体的翻译实践进行分析,这拓展了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视野。

综上所述,国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学者对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讨,同时在心智哲学视角下进行句法-语义界面研究、修辞研究、语体研究、语用研究及翻译研究等,涉及语言研究的诸多重要方面。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成果是学者们尝试运用心智哲学的理论资源构建语言研究的分析模型。如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的三大假设[7]、语言表征的感知基础[8]、意向性解释框架[9]、句子表达式的生成过程模型[23]、语言运用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13]等。尽管相关假设和分析模型不够系统和深入,但这些都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性成果,体现了当今语言研究的多学科互补与融合趋势。整体而言,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更关注人在语言表征中的重要作用,描述了从感知到语言表达的心智过程,这些研究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三、存在问题及展望

(一)存在问题

目前,国内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意向性、属性二元论、心物随附性和涌现等心智哲学的概念界定较笼统,对于句法共性的解释力不足。Bara[70]认为意向性有两层含义:即指向性和刻意性。他讨论了指向性、刻意性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并区分了几种意向性和意识的关系,而国内现有研究对意向性的定义缺乏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尽管国内学者提出了心智哲学视角下语言研究的分析模型,如意向性解释框架、意识双重结构理论模型、句子表达式的生成过程模型等,但形成的分析框架和模型还比较粗糙,大多源于内省和假设。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辞格系统研究也仅限于理论探索,在解释力上还需丰富的语料进一步论证。

其二,语言研究对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于逐步加大。在广度上,现有研究尚未涵盖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如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音学、语篇分析尚未有研究出现。在句法研究上大多聚焦于某一语法或句法表达式,缺乏全面的系统性的研究。现有研究汉语语料偏多,英语语料偏少。在深度上,根据语言分析的不同层次和对象,融入了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认知心理学、语用学和认知语义学等,但对于语言分析的深度有待加强。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还有大量的课题有待挖掘。

其三,研究方法上总体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仅限于理论演绎,以内省为主,缺乏语料库分析、认知心理学及神经语言学等学科的心理实验和脑科学的科技手段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后现代哲学认为语言研究需要认知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支撑,20世纪70年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将语言学同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融合起来。Bara[70]从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入探讨人类交际的心智过程,综合运用逻辑学的形式化方法及人类学、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实验方法论证理论假设,体现了当今语言学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二)未来展望

1.形成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交叉学科理论体系

半个多世纪以来,语言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语言中的作用,越来越关注心智与语言关系的解说,以说明意义是如何构建于更具生物学意义的心脑关系之上的[7]。心智哲学中的主要概念如意向性、意识、涌现等概念的界定需要更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今后的研究可以结合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交际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来探讨心智哲学中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建立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交叉学科理论体系,更好地为语言研究服务。

2.拓展语言研究对象的范围

认知语用学主要研究交际中人们的心智状态,今后研究应该将语言研究的各个分支纳入心智哲学的视野,研究语言表达中人们的心智状态,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个案的表达过程,为理论研究提供佐证,构建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理论体系。研究对象不能限于英语和汉语,而应拓展到其他语种,对语言现象开展类型学的共性及差异研究。

3.探索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心智状态和心理加工都是在大脑中实现,它们并不是某种虚拟机器的抽象过程。随着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认知神经心理学把研究心智功能的神经关联当成了自己的第一要务。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要参照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所进行的心脑关系的全方位研究,运用必要的思辨、脑神经科学和意识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总结对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心智计算和表征能力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大脑工作机制,研究大脑如何将感觉和概念转化为语言符号[16]。今后研究应将理论演绎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结合语料库分析、认知心理学实验、脑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方法等进行心智哲学视角下的语言研究。

四、结语

21世纪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生物科学和脑科学的时代,认知研究已成为当前世界大国国家科技战略特别关注的领域之一。对心智的科学认识将对人类社会的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当今语言研究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在语言中的作用,心智哲学可以全面分析语言的表征过程,从现实、认知和语言三个维度为语言表达和理解提供阐释。从心智哲学的视角来研究语言,挖掘认知主体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是语言研究的必然趋势。今后应深入探索心智哲学及语言学的理论资源,建立研究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理论体系;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揭示语言生成及理解的本质;融合科学实验研究,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将语言认知研究同大脑、意识整合起来,探索语言运用的奥秘。

注释:

①从文献上看,2010年以前有一些探讨语言哲学的文章,但由于本文重在考察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这一新的研究路径的系列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主要关注2010年以后的相关文章。今后的研究将力图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心智哲学和语言研究。

②这13种期刊是中国知网“来源期刊”检索项中列出的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包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研究》《外语界》《中国外语》《外国语文》《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

③为了不遗漏具有研究价值的重要文章,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概貌,这里的其他期刊主要包括其他语言学类重要期刊如《当代语言学》《当代外语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等,以及部分发表过相关且具有影响力论文的社科综合类学报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1]Searle J R. The future of philosophy[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Biological Science,1999,354:2069-2080.

[2]徐盛桓. 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30-35.

[3]赵应吉. 塞尔心智哲学的认知发展历程述评[J]. 外国语文,2014(3):80-84.

[4]Enrici I,Adenzato M,Cappa S,et al. Intention processing in communication:A common brain network for language and gestures[J].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11,23(9):2415-2431.

[5]孙晓霞,成晓光. 心智哲学的演化和语言研究的取向[J]. 外语教学,2012(1):19-22.

[6]周统权,徐晶晶. 心智哲学的神经、心理学基础:以心智理论研究为例[J]. 外语教学,2012(1):8-15.

[7]徐盛桓. 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12.

[8]雷卿. 语言表征的感知基础——心智哲学视角[J]. 现代外语,2012(4):346-352.

[9]雷卿. 意向性与语言的表达及理解[J]. 中国外语,2013(5):28-34.

[10]徐盛桓. 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174-184.

[11]薛旭辉. 意向性的缘起、概念、意涵及语言表征特点: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视角[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4):54-59.

[12]Tomasello M. Constructing a Language:A Usage-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

[13]徐盛桓. 语言运用与意识双重结构[J]. 外国语文研究,2015(1):3-11.

[14]谢国平,王和玉. 语言与心智——塞尔与乔姆斯基的语言思想辨析[J]. 外国语文,2014(4):58-61.

[15]范振强. 关联理论视域下隐喻的感受意——兼论心智哲学与关联理论的互补性[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5):8-13.

[16]徐盛桓. 关注虚拟存在——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一条方法论原则[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9-134.

[17]徐盛桓. 从心智到语言——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 当代外语研究,2012(4):6-10.

[18]刘倩. 委婉语研究新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9]王寅.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体验人本观与认知语言学[J]. 外国语,2012(6):17-26.

[20]Chomsky N.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 Cambridge:The MIT Press,1965.

[21]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2]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2[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3]徐盛桓. 心智如何形成句子表达式[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2):1-8.

[24]徐盛桓.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7-144.

[25]徐盛桓,李恬,华鸿燕. 意象建构与句法发生——语法语义接口研究的用例事件模式[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25-131.

[26]何爱晶. 心智哲学观照下的名-动转类思维机制研究[J]. 外国语文,2010(5):36-41.

[27]刘倩. 自由间接引语的意向性解释——以《金色笔记》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2012(8):26-31.

[28]何爱晶. 句法研究的意向性解释[J]. 中国外语,2013(5):35-41.

[29]李淑静.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as... as表达式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2013(6):9-16.

[30]李恬. 心物随附性和意识的涌现:以句式“NP(身体部位)+疼”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2013(6):26-28.

[31]夏秸.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英语现在进行体的语义网络[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52-58.

[32]李恬. 指类句生成的心智哲学视角[J]. 外语研究,2013(4):5-9.

[33]刘倩. “把”字句的涌现研究——心智哲学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2013(6):21-25.

[34]刘倩. “新被字句”的心智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2014(1):22-27.

[35]雷卿,王婧. 从“事件”到“用例事件”:论“有一种X叫Y”句式的意识涌现问题[J]. 外国语,2014(2):52-60.

[36]何爱晶. “十动然拒”为什么可能?——动态语义学视角下的心智解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14(1):16-21.

[37]何爱晶. 英语修辞格系统新探[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4):30-37.

[38]廖巧云,徐盛桓. 心智怎样计算隐喻[J]. 外国语,2012(2):46-52.

[39]徐盛桓. 隐喻的起因、发生和建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364-374.

[40]徐盛桓,何爱晶. 转喻隐喻机理新论——心智哲学视域下修辞研究之一[J]. 外语教学,2014(1):1-5.

[41]徐盛桓. 隐喻研究的心物随附性维度[J]. 外国语,2015(4):2-11.

[42]何爱晶. 转喻的意向性解释——心智哲学视域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35-140.

[43]徐盛桓. 镜像神经元与身体-情感转喻解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1):3-16.

[44]刘倩. 夸张为什么可能——夸张的意向性解释[J]. 中国外语,2013(2):55-60.

[45]邱晋,廖巧云.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夸张修辞研究[J]. 当代修辞学,2014(4):74-80.

[46]刘倩. 委婉语表达新论[D]. 开封:河南大学,2013.

[47]李淑静. 矛盾修辞的心智哲学视角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4):38-44.

[48]李淑静. 通感的心智通道[J]. 当代外语研究,2012(8):17-20.

[49]徐盛桓. 移就为什么可能[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323-334.

[50]刘倩. 拈连为什么可能[J]. 外语教学,2012(1):23-26.

[51]黄缅. 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心智哲学新解[J]. 外国语文,2011(2):56-60.

[52]华鸿燕. 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意识的涌现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2013(6):29-31.

[53]黄缅. 感受质与一般会话含义[J]. 外语研究,2013(4):1-4.

[54]腾超,黄缅. 心智如何生成一般会话含义表达式[J]. 外语教学,2014(3):40-43.

[55]徐盛桓. 心智哲学视域下含义思维研究[J]. 外语研究,2016(1):11-18.

[56]何爱晶. 意向性视域下的“淘宝体”[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45-151.

[57]牟之渝.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新探[J]. 外国语文,2012(2):71-74.

[58]雷卿,田会玲. 外交语言的集体意向性语言转述[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98-103.

[59]刘倩. 粤俗语的心智研究——以食品类俗语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41-145.

[60]何爱晶. 恩施方言歇后语研究——心智哲学视域下[J]. 外国语文,2012(1):64-68.

[61]李淑静. 意向态度与新闻标题的建构——以莫言获奖的新闻为例[J]. 中国外语,2013(2):50-55.

[62]黄缅. 心智哲学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研究[J]. 外国语文,2013(2):84-87.

[63]何爱晶. 歇后语研究新论——心智哲学的观点[J]. 现代外语,2011(4):356-363.

[64]雷卿,吴巧玲. 四句式谜语生成及理解的意向性解释[J]. 现代外语,2016(2):198-206.

[65]屠国元,李文竞. 翻译发生的意向性解释[J]. 外语教学,2012(1):97-100.

[66]赵祥云. 心智哲学与典籍翻译研究——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6):54-59.

[67]李文竞. 文学翻译机理研究——心智哲学视角[D]. 长沙:中南大学,2013.

[68]屠国元,李文竞. 翻译传承关系的心智识解[J]. 外语教学,2013(2):110-113.

[69]徐盛桓. 汉语古体诗词英译的意识双重结构[J]. 外国语文,2015(3):108-114.

[70]Bara B G. Cognitive Pragmatics:The Mental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M]. London/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10.

ALanguageStudyfromthePerspectiveofPhilosophyofMindinChina:2010—2016

XIAJie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s,Jiangs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Zhenjiang212003,China)

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mi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 utterance and ment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issues tha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mind since 2010 in China,includ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the study of syntax-semantics interface,rhetoric,language use in different genres,pragmatics,and translation. Current research has covered the major fiel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mind and attempts to construct some frameworks for linguistic analysis. However,there exist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limited research subjects,as well as lack of empirical research. It is hoped that future research could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anguag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mind,wide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subjects,and adopt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philosophy of mind;language study;cognitive science

H0-05

A

2095-2074(2017)02-0050-08

2016-12-0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5SJB845);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72921509);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改革项目(201512)

夏秸(1984-),女,江苏睢宁人,江苏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意向性心智外语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现象意向性超越了自然化意向性吗?
大山教你学外语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大山教你学外语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