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计量分析(1992—2016)
2017-11-03叶砾
叶 砾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基础部,广东 肇庆 526020)
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计量分析(1992—2016)
叶 砾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基础部,广东 肇庆 526020)
为了了解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状况,文章以CNKI为检索工具,采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1992—2016年核心期刊发表的1204篇相关学术类文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文献数量来看,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可分为萌芽期(1992—2001年)、发展期(2002—2007年)及繁荣期(2008—2016年)三个阶段;语言类专业期刊是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主要传播载体;以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为核心的华东地区是二语习得主要研究机构的聚集地;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围绕迁移、输入与输出两个方面展开。
二语习得;计量分析;外部特征;内容特征
一、引言
在“2011首届中国二语习得研究高层论坛”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教授指出,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是国际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对阶段性特征、研究热点和分布特征的分析,来客观认识其发展状况[1]107。多年来,学界以综述与述评为主要形式,对国内乃至国际上二语习得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和分析[2-3]。然而,这些研究多为定性讨论,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领域研究的“网络”和“结构”。鉴于此,本研究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1992—2016年国内核心期刊(北大核心和CSSCI)刊载的二语习得研究文献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较为客观地展现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图景。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为文献数据来源,以1992年到2016年①为检索时限,检索方式为主题检索,即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三个字段中任意一个及以上包含“二语习得”,匹配条件为“精确”,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笔者对检索结果进行了人工核查,剔除了部分非学术类文献,最终获得有关二语习得的学术类文献1204篇。然后,从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两个维度,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计量统计分析。表1为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成说明:
表1 分析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含义外部特征内容特征时间分布载文期刊分布研究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发文量年度分布文献累积量分布发文量较大的期刊及其类型分布发文量较大的研究机构主要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词频分布考察文献增长规律,分析二语习得研究的生命周期考察载文期刊分布,了解二语习得研究成果的主要传播载体考察研究机构分布,明确二语习得主要研究机构的分布规律考察高频关键词分布,了解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热点
三、外部特征分析
(一)时间分布:发文量逐年增长
科学文献的数量变化直接反映了科学知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4]44。20世纪60年代,美国科学史学家普赖斯(Price D S)提出了科学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即以科学文献累积量为纵轴、年代为横轴时,各年代的科学文献累积量呈现为一根上扬的光滑曲线[5]290-294。他认为,“某学科发展经历的萌芽、发展、成熟及饱和过程中”[6]72,其文献累积量会呈现不同的特征:萌芽期文献累积量呈现不稳定变化,发展期文献累积量呈指数增长,成熟期文献累积量呈线性增长,饱和期文献累积量增长趋缓[5]299。依据该理论,本研究将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1992—2001年)、发展期(2002—2007年)及繁荣期(2008—2016年)。
萌芽期。在这一阶段,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文量比较少,只有26篇,占总发文量(1204篇)的2.16%,而且时断时续,1993年和1996年为0,基本无规律可循,该特征与普赖斯关于科学文献增长第一阶段的描述大致吻合。同时,该阶段的文献大多侧重于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
发展期。与萌芽期相比,发展期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文量有了显著增长,6年共发文251篇,占总发文量的20.85%,年均发文量约为42篇,基本符合普赖斯关于科学文献增长第二阶段的描述。毋庸置疑,该阶段二语习得研究受到了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内容也从简单的引介过渡到对二语习得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繁荣期。与发展期相比,繁荣期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发文量又有了大幅提升,2008—2015年发文量为862篇,占总发文量的71.59%,年均发文量约为108篇;即使是数据不完整的2016年,其发文量也达到了65篇,与第二阶段高峰期2007年的发文量(66篇)大体相当。然而,自2008年发文量突破100篇之后,增长幅度有所趋缓,某些年份甚至出现了回落,基本符合普赖斯关于科学文献增长第三阶段的描述。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已略显规模,1992—2016年发文量总体呈增长趋势。然而,由于缺乏突破性创新动因的有效驱动,2009年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似乎遇到了瓶颈,相关研究者亟须进一步拓宽视野、提升高度。
(二)载文期刊分布:语言类专业期刊是主要传播载体
统计发现,1992—2016年,刊载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文献超过10篇的期刊有《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继续教育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25种。它们共刊载了781篇论文,占总发文量的64.87%。这25种期刊中,发文最多的是《现代外语》,共计发文77篇,《外语教学》(60篇)、《外语与外语教学》(60篇)、《外语学刊》(51篇)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51篇)的发文量也较多。而《当代语言学》和《继续教育研究》的发文量(均为11篇)相对最少。从出版类别角度来看,这25种期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语言类专业期刊、教育类专业期刊和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其中,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共有5种,占期刊总数的20%,共发文89篇,占发文量的11.40%;教育类专业期刊有4种,占期刊总数的16%,共发文83篇,占发文量的10.63%;语言类专业期刊共16种,占期刊总数的64%,共发文609篇,占发文量的77.98%,优势极为明显。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成果的传播载体并不丰富,上述25种期刊事实上成为了我们了解该领域研究整体发展态势的主要渠道。同时,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也暴露出两个问题:一是总体而言,研究视角还不够丰富,语言学作为二语习得研究的“本体”固然重要,但是适当引入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有助于丰富二语习得的研究视角,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二是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很多二语习得研究者将语言类专业期刊作为其研究成果发布的首选平台,然而,作为专业类期刊,其读者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限制了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不利于跨学科合作的发生。
(三)研究机构分布:华东地区成为主要研究机构的聚集地
发文量是衡量一个研究机构在某领域研究方面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了解该研究领域资源分布的重要参数。而对二语习得主要研究机构分布的分析,不仅可以为研究者寻求合作伙伴提供线索,而且有助于国家合理配置科研资源。1992—2016年,二语习得研究发文量超过10篇的研究机构共有24个(见图1),共发文488篇,占总发文量的40.53%,因此它们可被视为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力量。其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发文量排在第一位(61篇),遥遥领先于其他研究机构,章宜华、马志刚和吴旭东等则是其二语习得研究的代表;发文量排在第二位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46篇),戴炜栋、徐海铭等则是其二语习得研究的代表;发文量排在第三位的是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45篇),其二语习得实证研究颇有特色,在频次效应、母语迁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自然地理分区角度来看,地处华东地区的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的研究机构共发文239篇,占24个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的48.98%,地处华北地区的北京的研究机构(78篇)和地处华南地区的广东的研究机构(74篇)的发文量也较多。
图1 二语习得研究机构分布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国内二语习得的研究资源分布并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和教育较发达的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研究资源,论文成果较为丰硕,而欠发达地区的研究资源比较贫瘠,论文成果也较为稀少,这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大体一致;二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二语应用能力,然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职业类院校的研究成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加强二语习得研究跨机构、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合理配置教学与科研资源应成为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四、内容特征分析
本研究以时下流行的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Ⅲ作为分析工具,重点采用内嵌于其中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基于文献内容的分析方法,其所“寻找的是当前文献所集中关注的主题,反映的是在趋势形成之后的焦点”[7]67[8]30。笔者将经过格式转换的1204篇文献的题录数据导入CiteSpaceⅢ,并进行关键词提取。参数设置的具体情况如下:时区分割(Time Slicing) 设置为1992—2016,单个时间分区的长度(Years Per Slice) 设置为1 年,关键词来源(Term Source)选择标题(Title)、摘要(Abstract)、描述项(Descriptor)和标示项(Identifier),阈值(Threshold Value)设为前 50 个高频词,关键词类型(Term Type) 选择名词短语(Noun Phrases),节点类型(Node Types) 选择关键词(Keyword)。
随后,笔者排除了关键词中诸如外语教学、原创性研究等较为宽泛的名词,选取词频超过5次的二语习得研究高频关键词制成表2:
表2 词频超过5次的二语习得研究高频关键词
关键词词频关键词词频中介语35教学模式10输入34社会文化理论9认知31动机9语言迁移30个体差异8输出29隐性知识8普遍语法24工作记忆8语料库15语言能力8实证研究15标记性7互动13错误分析7动态系统理论12母语迁移12
由表2可知,1992—2016年国内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围绕迁移、输入与输出等方面展开:
(一)迁移
迁移无疑是二语习得研究中关注度最高和研究规模最大的领域之一,Odlin在《语言迁移:语言学习的语际影响》(LanguageTransfer:Cross-linguisticInfluenceinLanguageLearning)一书中指出:“至少一个世纪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的核心问题即是语言迁移。”[9]195-2001992—2016年,国内二语习得迁移研究涉及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语言迁移、母语迁移、中介语、普遍语法、标记性等。总体而言,该类研究侧重于对二语习得过程中迁移现象的验证和解释,2005年国内研究热度升温,然而2012年以后,研究成果数量明显回落。因为迁移是一个涉及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复杂命题,所以突破国内二语习得迁移研究瓶颈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开展跨学科研究。当前,国内学者业已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熊学亮和刘东虹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式,对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进行了探讨,发现“只有当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和外语两种语言水平趋于一致时,其母语的隐喻思维才能激活,并在目的语中比较有效地表达出来”[10]100;又如许菊研究了标记性与母语迁移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标记迁移理论“在对母语作用的再认识、汉语和目的语之间差异研究以及二语教学”等方面均有启示作用[11]47;再如李佳和蔡金亭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则性多义网络为框架,研究了中国学习者对英语空间介词(above,over,under,below)的习得情况,发现“英汉语概念系统的差异导致了两类母语概念负迁移现象”[12]185。
(二)输入与输出
1992—2016年,国内二语习得输入与输出研究涉及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输入、输出、互动等。近年来,该类研究发生了些许新的变化,即从对单纯的输入或输出的研究转向对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研究,即使是对输入本身的研究,也从输入材料、输入过程的局限中跳脱出来,转向真实输入、相关输入、可理解性输入、输入的影响等更为具体且能兼顾到输出的命题之中[13-16]。如文秋芳在Krashen可理解性输入假设(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17]和Swain可理解性输出假设(Comprehensible Output Hypothesis)[18]的基础上,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Output-Driven,Input-Enabled Hypothesis)[15],并进而建构了“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16],有效地改善了外语教学的效果。同时,输入、输出中的互动设计成为了该类研究的重要分支,如杨党玲和李民权在简述了Ellis、Skehan 等人提出的输入、互动理论的基础上,对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9]。总体来看,国内二语习得输入与输出研究更注重理论分析法,此类研究较多地借用了认知学习、动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等相关学科理论,因此显示出较为明显的跨学科发展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如肖忠华和戴光荣采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hinese Learner English Corpus,CLEC),对中国英语学习者“be”被动句式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分析[20];马冬梅和尚砚结合认知分析和语料库研究方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21];盛林基于北京语言大学开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析了二语习得者语体色彩偏误的分布特点及偏误类型[22];夏立新等人利用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调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搭配行为的特点和偏误特征[23]。
五、结语
本研究从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两个维度描绘了1992—2016年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整体图景,为了解其发展现状提供了依据。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仅检索了CNKI中的核心期刊,数据来源还比较单一、覆盖范围有限;二是尽管借助CiteSpaceⅢ揭示了国内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但是并未就其形成机制展开深入探讨。这些问题还有待在今后的相关研究中加以解决和完善。
注释:
①本研究的检索时间为2016年10月,同时受知网数据库更新的时滞影响,2016年的数据并不完整,但是为了尽可能地保证研究的时效性,仍保留了该年的数据。
[1]杨连瑞,刘静,李旭奎,等.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现状与进展——首届中国二语习得研究高层论坛述要[J]. 中国外语,2012(4):107-111.
[2]戴炜栋,周大军.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J]. 外国语,2005(6):62-70.
[3]蔡金亭,朱立霞. 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观点、现状与展望[J]. 外语研究,2010(1):1-7.
[4]邱均平. 信息计量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5]庞景安. 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6]郑霄雯,李熊,赵英. 我国英语写作的研究态势分析及科研团队挖掘[J]. 外语界,2014(3):70-78.
[7]张勤,马费成.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2007(12):65-74.
[8]姜春林,张立伟,孙军卫.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国外同行评议研究进展[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12):29-36.
[9]Odlin T.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10]熊学亮,刘东虹. 英语学习中语法隐喻的迁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00-105,160.
[11]许菊. 标记性与母语迁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47-52.
[12]李佳,蔡金亭. 认知语言学角度的英语空间介词习得研究[J]. 现代外语,2008(2):185-193.
[13]李红. 可理解输出假设的认知基础[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0-12,16.
[14]周丹丹. 输入与输出的频率效应研究[J]. 现代外语,2006(2):154-163,219.
[15]文秋芳.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 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16]文秋芳. 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547-558,640.
[17]Krashen S 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18]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 Rowley:Newbury House Publishers,1985.
[19]杨党玲,李民权. 对输入理论的探讨——输入、互动与二语习得之关系[J]. 外语界,2004(1):69-73.
[20]肖忠华,戴光荣. 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英语学习者被动句式习得个案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89-200.
[21]马冬梅,尚砚. 关于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和认知分析框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5-120,128.
[22]盛林. 二语习得中词语语体色彩的偏误分析——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6-70.
[23]夏立新,夏韵,李茜.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动名搭配行为特征的研究——Ability的个案研究[J]. 外语教学,2014(1):68-72.
ABibliometricAnalysis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inChinafrom1992to2016
YELi
(TheDepartmentofBasicCourses,ZhaoqingMedicalCollege,Zhaoqing526020,China)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in China,this article studies 1204 related academic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core journals from 1992 to 2016,using scientific metrology and visual analysis with CNKI as a retrieval too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estic SLA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the beginning stage (1992—2001),the development stage (2002—2007) and the prosperity stage (2008—2016). Professional language journals are the main carrier of related research results in China. East China,with Jiangsu,Shanghai,Shandong and Zhejiang at the core,is the main gathering place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research on SLA mainly focuses on migration,input,and outpu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quantitative analysis;external features;content characteristics
H319
A
2095-2074(2017)02-0058-06
2016-11-28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青年课题(166243005)
叶砾(1983-),女,广东肇庆人,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英语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