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螺旋”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改革实践与探索

2017-11-02贾民平胡学青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机械类体验式螺旋

何 康,贾民平,邓 晓,胡学青

(1.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基于“三螺旋”的机械专业创新创业改革实践与探索

何 康1,2,贾民平2,邓 晓1,胡学青1

(1.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东南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针对本科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三螺旋”理论和体验式教学有效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育培养模式.论述了“三螺旋”模式和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并指出了体验式教学融入“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了本科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螺旋”创新模式下的体验式教学在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中的应用思路,打破本科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单一、局限的固化模式,力求形成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理论教育为主导的以体验式教学贯穿其中的一体化的综合培养体系.

“三螺旋”理论;体验式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机械专业

“三螺旋”是指“大学—企业—政府”三方能够既保持各自的独立特性又能发挥出各自优势,并在各种项目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的一种创新模式,它是当代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改革方向.如果能够通过“大学—企业—政府”的“三螺旋”结构充分调动教学资源,将有助于我国的创新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在这“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人才成为了稀缺的资源.而仅仅由高校来承担人才培养,则所产生的人才量及其对社会的有用度是有限的,必须有政府的调控和支持,还有企业的参与,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通过“三螺旋”创新模式,政府可以将“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作为企业的一个社会责任,同时也要对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或帮扶.在这样的基础上,高校可以不局限于校园而将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校外、企业及实际生产中进行体验式教育培养,将理论及时运用到实践,既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在现实生产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专研、用理论知识和经验去解决现实问题.大学之大,不在于校园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多、见识之广、全面而综合的锻炼机会之多.

1 “三螺旋”创新模式、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1.1 “三螺旋”创新模式简介

“大学一企业一政府”的“三螺旋”理论奠基人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三螺旋”是一种创新模式,是指“大学一企业一政府”三方在创新过程密切合作、相互作用.这三个机构每一方通过此“三螺旋”创新模式将另外两方所欠缺和所需的能力发挥出来,并仍保持自己一方的独立身份[1].这种创新模式目的就是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优势、力量和职能,为大学生充分发挥内在的创新潜质提供良好的孕育土壤和有力保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质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目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改革的导向.

1.2 体验式教学简介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组织行为学大卫·库伯(Davi kolb)教授提出了“体验式”教学理论.这种“体验式”教学理论,是指教师带动和引导学生从体验开始,进而要求学生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进行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进而更进一步地巩固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2].此种教学方法通过实践体验,要求学生主动进行实践体验并反思,领悟现实生产中隐含的知识与方法,达到理论的深化,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体验式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体验与反思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3 体验式教学融入“三螺旋”创新模式的意义

为践行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本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涉及“三螺旋”创新模式与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融合.在创新创业实践培养过程中“三螺旋”创新模式离不开体验式教学的参与,“三螺旋”创新模式和体验式教学相辅相成.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在机械类专业中消除理论学习的枯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力,“三螺旋”创新模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的外在环境和机会.机械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需要经过多样化的学习过程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日后专业技能才能达到企业所认可的工程标准.这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教学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对本专业的敏感性以及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如今“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浪潮下,必须要构建大学、企业及政府三方的功能体协同创新耦合关系[3].如果大学、企业、政府三者能够打通彼此之间的壁垒,就可实现“三螺旋”模式的协同创新效应.在这个基础上,注重并运用体验式教学将更能使当前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方法焕然一新,也将更有利于本科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成熟,有助于学生培养敏锐的感受力、想象力、独特的创造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2 目前本科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中亟待解决的的问题分析

2.1 对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理念认识缺位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价值还没有被很好的认同和体现.对于机械类这种操作实践性和理论综合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很多情况下高校仅仅把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实际教学中专业理论教育并没有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社会财富的层面教育.另一方面,从当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来看,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执行力不够的现实状况.许多大学生对一些政府支持创业的政策不明了,有时政府良好的政策到了大学生层面实施有难度.繁琐的公司注册程序,不利的行政法规条款以及稀少的风险投资资金,许多大学生对这些问题认识不足,导致影响了其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性.政府与高校对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必须要有所提高,才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2 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目前传统“3+1”教学模式难以突破的现状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这项工程对大学生的自身知识储备有着层次结构多样化的需求,故也就给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虽然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尚未形成一套主流的、较为有效的教育体系,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领域还只是处在慢慢融于现有的教学观念过程中.近几年,国家愈来愈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许多高校也在逐步改变原来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通识课中.由于没有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支撑[5],课程体系多寡的设置完全依赖于高校的重视程度和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综合能力,而课时的安排又受到其它专业课程的挤压.

2.3 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培养的创新主体过于单一,导致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孤岛现象的产生

必须认识到,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除涉及到教师与学生,还有高校、企业与政府之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耦合关系.只注重教师与学生这种单一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主体是很难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流通的封闭性很容易造成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孤岛现象的产生.只有打造融合高校、实验室、网络、企业工程实践和当地政府为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教学环境,才能有效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无缝融合[4].对于机械类专业,如果无法让学生亲自参与相应的创业平台建设,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通晓、运用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科学合理地评估自己的创业风险,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型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所以企业、政府就跟高校一样也成了当今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可缺失的新主体、新参与者.高校-企业-政府是不同创新主体,是新型的深层次的协同创新关系,对于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3 “三螺旋”创新模式下的体验式教学法在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的应用

“三螺旋”的创新教育模式能综合知识(高校)、市场(企业)和政策(政府)等多方因素,形成一种集成化的创新场域,发挥来自大学、企业和政府各方的资源优势,在非线性互动中不断提高创新绩效[6].在机械类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过程中,运用“三螺旋”的创新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体验的实践机会.若没有体验式教学方法渗入,“三螺旋”创新模式可能无法展开,难以产生现实的果效,因为“三螺旋”创新模式是需要“大学—企业—政府”三方共同紧密协作的模式,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纸面意义上.体验式教学法是打破“大学—企业—政府”三方间壁垒的最实用的方法,也是检验“三螺旋”创新模式果效的最好方法.大学的体验式教学不能仅限于大学校园里,也不能仅限于即将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体验式教学应该要贯穿于大学的整个人才培养期间,更需要在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应用,让大学生能够尽早拥有进入社会的实战经验和岗位经验,从而达到培养有理论、有专研性、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政府在这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为这种教学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和扶持软环境,以便让越来越多的相关机械类专业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以及其他自主创业者自愿自发地为培养新一代人才提供实战机会,从而达到一种合作共赢的姿态.这种实战机会可以是生产车间的流水线,让高校学生亲身体验一款成品的形成过程,也可以是提供助理工程师这样的职位等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3.1 认知体验——认识岗位

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可通过开展“企业工厂参观”、“学长导航”、“员工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能够与公司企业员工和有工作经验的学长,甚至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技术人员(如刀具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7].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本专业的方向和感受该专业的岗位内容及岗位职责,以让大学生在初入校门对自己选报的专业能有一个感官的认知和初步的岗位体验.

3.2 模拟体验——课堂学习

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情境模拟等手段呈现实际的工作过程所遇到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实践理论、设计、加工等情境中,使学生在各种“工作情境”中领悟和掌握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以模具加工过程为例,其具体的课堂体验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课堂体验教学步骤

3.3 岗位体验——教学实践

机械类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机械类专业理论知识是基础,实验课程是关键.在通过前面的课堂体验教学之后,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机械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第一步.在进行理论课堂后就要有教学实践即实验课程,通过亲自体验、反复实验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这种实验课程可称为岗位体验,许多高校都有为大学生提供课堂教学后巩固理论知识和体验的实验室.实验课程不能流于形式,否则跟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效果会更差,还需要大学生自己用心体验和探索,才能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3.4 综合体验——岗位实操

岗位实操不是让大学生进入一个实验室进行操练,而是在“大学—企业—政府”的“三螺旋”模式下为大学生搭建参与综合体验的真正岗位实习平台.具体的操作,首先,需要企业和高校共同设计一套在校大学生“进企实习”培养方案.当然这种“进企实习”培养方案也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在体验中根据大学生体验情况调整教学方案,以期形成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从而能呈现最佳的体验式教学效果.其次,政府要鼓励企业接纳在校大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实习,以保证“进企实习”培养方案的有效实行.此种综合体验能有助于大学生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在大学、企业和政府共同提供的真实岗位环境下去应对、解决各种现实生产中遇到的不同问题,比如刀具如何改进、工件如何磨削,设备如何维修等.

4 结语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战略背景以及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和“互联网+”的相关技术革命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8].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办学方向,而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成为评判高校就业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准.这就对本科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机械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吸纳大学—企业—政府的“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精髓,并在本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中注重与体验式教学的有效融合,在体验式教学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理念,摸索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一改过去单一的创新主体(学生+教师)的做法,要求政府、企业和高校一起参与进来,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创意的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共同联合培养对社会有用的、有专业技能和专研能力的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

〔1〕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何静.“团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5(6):157-158.

〔3〕汪秀婷,程斌武.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耦合机理[J].科研管理,2014,35(4):44-50.

〔4〕丁晓红,李郝林,钱炜.基于成果导向的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19-144.

〔5〕田汉族,袁东,韩洪文.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67-72.

〔6〕姚纬明,孙祥冬.双三螺旋模型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2(12):124-130.

〔7〕许中明,罗勇武.以能力为本位构建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群教学体系[J].职教论坛,2010,(3):53-56.

〔8〕蔡跃洲.“互联网+”行动的创新创业机遇与挑战——技术革命及技术-经济范式视角的分析[J].求是,2016,43(3):43-52.

G642.0

A

1673-260X(2017)10-0195-03

2017-07-17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6jyxm1031);宿州学院省级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5zjjh035)

猜你喜欢

机械类体验式螺旋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基于OBE理念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旋风“螺旋丸”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机械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定量分析计算若干问题探讨
机械类“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研究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