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分析及培养路径

2017-11-01唐小俊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内涵

唐小俊

摘要:职业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职业教育领域或职业教育阶段中所对应的发展目标,其内涵包括关键的职业能力和必备的职业情操与人格品性。其总体思路首先是构建具有“顶层设计”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系统化”与“专业化”的“职业核心素养体系”;其次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专业划分,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优化与融合。

关键词:职业核心素养;内涵;培养路径;职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C-0070-04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以及工业发展正从工业3.0时代到工业4.0时代的整体升级,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而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要目标引领新的教育改革,已成为了西方各国教育改革领域中的基本共识。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教育部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下称《总体框架》)。总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领域中的重要目标和未来方向。

职业教育领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10年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而如何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构建出“职业核心素养”体系,并以此展开职业教育领域的发展与改革将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主题与课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在考察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对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点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在对现阶段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做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对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做出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一、职业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分析

要明确“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虽然“核心素养”在当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领域已经成为一个大家所熟知的概念,但“熟知”并非等于“真知”,实际上理论界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界定并未达成共识。各个组织、国家和地区都根据自己实际的需要做出了不同的界定。世界经合组织(OECD)曾将素养一词简洁地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各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其中最关键、最根本的素养就是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2006年欧盟向各成员国推荐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将核心素养定义为“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建议案主要涉及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八大核心素养体系。”[1]在美国,核心素养被理解为指向“21世纪主题”所确立的各种素养,其包括全球意识、金融、经济、商业和创业素养、健康素养、环境素养。所有这些主题,均是源于21世纪情境的跨学科主题,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个人、社会、经济、职业和全球问题。因此,“21世纪主题”不仅要求建立学科知识和真实生活情境的联系,还要建立不同学科知识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和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

我国的学者钟启泉教授认为“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与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核心素养是课程发展的DNA。[3]我国的学者张华认为,“核心素养是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是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双基”的发展与超越,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核心素养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跨领域性和复杂性特点。”[4]

而在新近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被具体解释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框架中,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从具体内容上来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从以上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与解释来看,虽然彼此的表述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究其内涵来说实际上都是指向新的时代(信息时代、新技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业4.0时代)教育及社会对人才质量与规格的新要求,强调人的创造性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的合作能力以及全球意识的培养,并指向未来社会复杂情境与不确定情境中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对核心素养的分析,职业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职业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其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这一方面本文不作展开,另文再述);二是职业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职业教育领域或职业教育阶段中所对应的发展目标,其内涵包括关键的职业能力和必备的职业情操与人格品性。以往我们谈得比较多的是关键职业能力,然而,职业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职业能力并不等于关键职业能力,因為“素养”中包含了人格品性,也就是说具有丰富“立德树人”的意蕴,从而使职业核心素养超越了关键职业能力,其内涵指向的是育人,而不仅仅是“制器”。由此,我们可以初步界定职业核心素养为:新时代(信息时代、新技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工业4.0时代)职业教育及社会对人才质量与规格提出的新要求,强调人的创造性思维、判断与决策能力的提升、社会责任感、人际关系的合作能力以及全球意识的培养,并指向未来社会复杂情境与不确定情境中运用跨学科、跨领域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调动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endprint

二、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探索

职业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思路首先是构建具有“顶层设计”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系统化”与“专业化”的“职业核心素养体系”,对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重构,并以此来推动和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引导职业教育内涵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其次转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路径上总体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养、重创新”的路径,积极尝试“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等模式。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的整体化提升,强化职业院校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三是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转变单一学科知识点或单一技能为中心的职业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专业划分,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优化与融合。构建具有适应性的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实践类”课程,积极探索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型课程。进一步增强与企业、行业的互融共通,优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展开职业教育的教学。

(一)围绕“职业核心素养”,对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重构,并以此来推动和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引导职业教育内涵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传统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虽然有多种表述方式,就总体而言,其目标还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这种目标定位对于传统的工业社会发展需要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但对于新技术时代、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来说显然又是落后于时代的。这种目标定位或许可以使中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成不了“人力资源强国”,可以满世界的发现“中国制造”却很难发现“中国创造”。

另外,传统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也往往忽视了人的发展功能,只强调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这一报告中就指出:“为了迎接下一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扩大了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意味着要充分地重视教育的作用,就是说使人们学会生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作用,不再把教育单纯看作是一种手段,是达到某些目的(技能、获得各种能力、经济目的)的必经之路。”[5]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围绕“职业核心素养”对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重构,并以此来推动和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引导职业教育内涵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生长点。

由于职业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跨专业性以及跨领域性,其指向学生对复杂情境或不熟悉情境下问题的解决,而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调动多种层面的情意、社会能力。因此,仅仅依靠某一个学科或者领域的培养目标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必须构建具有“顶层设计”意义上的职业教育领域和职业教育阶段的,符合企业与行业需要的“系统化”与“专业化”的“职业核心素养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以此来推动与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

(二)在人才培养的路径上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高素养、重创新”的路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现阶段很多职业院校的招生与培养模式实行的是“专一化”和“对口化”的模式,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开始了专业化的学习。这种模式虽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非常容易使得职业教育中的特定专业与其他的学科专业分离,使得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与提升成为一个个“孤岛”。学生只是专注于自己所学的“学科专业”,而对其他领域的“专业”一无所知,更為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严重缺乏。没有丰厚学科与知识、没有宽广的视野和方法、没有较高的人文与科技素养作为底蕴,核心素养的培养只能陷入教育上的“形式训练”。因此,在职业教育招生与培养上,积极探索尝试“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等模式,在招生上实行宽口径,在最初的培养上实行厚基础,重素养,转变单一的以“专业”为中心的模块化培养体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专业划分,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专业之间的配合,从而对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的形成“合力”,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在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领域,构建具有适应性的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的“实践类”课程,积极探索以“课题”为导向的研究型课程。进一步增强与企业、行业的互融共通,优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展开职业教育的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一方面,理论学习空洞抽象,脱离课程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准备,脱离社会、企业、行业的实际需要,并且往往落后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实践体验缺乏精心安排和有质量的指导,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沦为单一的技能训练,与理论学习脱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发展共同体”,也使得这些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能够有效构建具有适应性的跨学科、跨专业、跨行业并且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实践类”课程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外的例如德国的双元、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可以借鉴与改造。

此外,积极探索以“课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的研究型课程。实现职业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内在关联与整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反思意识,让学生在研究中进行理论探索,让学生围绕研究的课题展开专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之后积极地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职业核心素养。此外,要进一步增强与社会、行业与企业领域的合作,做到互融共通,优化整合各类教学资源,特别是现代化的网络课程与教学资源,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课堂翻转”。在此基础上围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展开职业教育的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3]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4]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5]联合固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含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陈向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内涵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木木相册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