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存在问题及路径研究

2017-11-01边加敏蒋玲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7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保障体系高职

边加敏+蒋玲

摘要: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存在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高职院校用于国际化的经费不足三个主要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从构建国际化人才的保障体系及构建国际化人才的实施体系两个方面全面提升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并全面研究了两种体系构建的相关组成因素,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保障体系;实施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C-0052-05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职教育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生源数量与质量的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高职教育的封闭性,不能完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大型跨国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吸引力不足。要解决高职教育现存的问题,必须走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道路,建立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者[1、2]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定义,虽然在文字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内涵基本一致,即全方位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相比较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教育的国际化应该更容易实现,但当前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远低于本科院校。

一、当前高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相比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交流还仅限于开设中外合作办学的班级及派遣优秀学生赴国外进修,仅限于互派教师参与对方的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国际化极为重要的几项指标均未能实现。

(一)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且学历认可度低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参考前苏联时期,采用专才教育的模式,难以实现当今社会对于“通才教育”的要求。近些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业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设置课程,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仍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相比于此,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较为完整,如德国[3]从1997年起,德国联邦教育与科研部开始资助德国高校实施面向国际的课程,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专业资格。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书本教学方式,大多没有实现专业资格的要求,即使对于部分实现课证融通的课程,教学效果也有待提高。

国外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历的认可度较低,截止2008年,全球约30个国家承认我国学历,我国大学学历在国际上不被认可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尤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国外认可度更低,职业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距离建立广泛平等的学历学位认证体系还存在较长的距离。

(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

教师国际化视野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院校的国际化程度,历来国内外著名大学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均较高。据统计,哈佛大学拥有留学背景的教师比例高达34.9%,某些专业甚至超过了50%,其中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师均拥有留学背景[4],陈昌贵[5]2006年对我国进入世界前500名的17所研究型大学和9所准研究型大学的师资国际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型大学平均17.4%的教师有一年或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准研究型大学为5.2%。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教师的国际化水平较低,即使在国内一流大学,拥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师人数与国外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相比国内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化比例更低。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教师被送至国外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增加,但与国外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三)高职院校用于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经费不足

文献[6]对部分地方高校是否有经费投入国际化教学及国际化教学经费的来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不清楚及没有国际化经费的教师及学生经费的比例分别为31.5%、26.7%及56.7%、20.8%,而对于国际化经费的来源则有102人回答来自学校,约占总调查认识的61.8%。说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用于国际化的教育经费存在投入不足且来源单一的问题,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从南京地区几所高职院校现实的情况看,用于与人才培养国际化相关项目的经费,基本均出自学校投入,极少有政府资助、个人及企业投入的情况,即使对于学生教育的国际化也很少见到企业的投入,这表明企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热情不高。从国际化经费的使用去向来看,大多数国际化的经费用于教师出国的相关培训。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财力是基础中的基础。目前高职教育的经费普遍较少且多用于学校外延建设,而对于学校内涵建设的人才培养国际化使用经费较少,直接导致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不符合国际化发展的相关要求。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及学生的国际化理念薄弱

國际化理念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学校的相关成员是否具有国际化的理念直接决定学校的国际化程度,东北师范大学的刘晓峰[6]在其博士论文《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中对部分地方高校教师的国际化理念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从学校在定位中强调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学校的师生是否对教育国际化普遍持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学校是否制定全校范围的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及您所在的学校在招生宣传和新生录取时是否重点宣传了教育国际化项目四个方面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虽然教师及学生已经认识到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及迫切性,但学校各部门及教师对于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国际化缺少统一规划,在招生咨询及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营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在实施中缺少关键环节的具体步骤,这在全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上述调查在王文[7]及袁琳的论文中也有相关结论。

二、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发展的路径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程度总体不高,西部部分地区的高职人才培养还没有广泛开展,需借鉴分析人才培养国际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相关经验。美国[8]的高职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颁布政策法规;(2)提供资助,鼓励高等学校开展各种国际教育;(3)增设国际性教育课程;(4)加强外语和双语教学;(5)设置涉外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而欧洲大学普遍推行英语教学,鼓励师生国际流动,建立学分和学位互认等制度,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为德国[8]。endprint

我国的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方法,主要是因为:(1)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进入高职院校常被学生及家长认为是失败者,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2)伴随着近20年的高校大扩招,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教师整体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的视野不广阔;(3)企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热情度不高,学校、企业、学生及教师还未能认识到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所带来的红利,也未能享受到教育国际化的共赢效果。鉴于此,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应该按照图1的路径推进。

(一)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来说,必须有一定的后勤保障体系,后勤保障体系建立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合理健全的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减小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难度,增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效率。构建完整的国际化人才保障体系必须从思想、资金及管理等方面进行。

1.思想保障

思想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国际化教育成败,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层、教师还是学生必须树立本职岗位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学校各个部门必须协调配合,学生培养质量不是由国际教育学院或者国际交流合作处等部门单独完成,而应该是各个部门协调合作的产物。各二级学院也应该根据本学院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学院具体情况的人才培养国际化规划。对教师而言,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具有一定的国际化思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牢记这一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教育国际化方面给管理部门适当的建议,管理部门应定期召开与国际化相关的会议,听取教师在国际化方面的建议并及时修改规章制度。

2.资金保障

资金是教育国际化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不论是外籍专家的引进,还是本校教师的培养均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撑。目前,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但由于学校在其他方面建设的需要,用于国际化建设的资金极为缺乏,必须多方筹措国际化所需资金。这里的资金需求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国与来华留学、教师的出国培训与国外教师的引进。对于学生的出国培养来说,可以采用企业资助的方式,学生回国后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工作。这样既实现了学生培养的国际化,也实现了企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更解决了国际化的资金问题。而对于来华留学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申请我国的留学生奖学金解决资金问题。对于教师的出国培训,则可以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基金,而对于外籍教师的引进则可以申请国际引智经费支持。这样多渠道地筹措经费,可以有效解决国际化经费不足的问题,提高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体系

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体系均十分合理完善。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化实施体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国际化的成败,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应从课程及专业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及学习交流项目和加强学生交流等方面进行。

(1)课程及专业建设

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来说,改革当前的课程及专业十分重要。对于我国现存的专业,应调整部分不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专业,更多地开设符合国际化要求的专业。事实上,德国在教育国际化的初期也面临和我国相同的情况,但1997年德国进行了学制改革,增设了大量面向国际的课程和专业,这些课程的特点必须要具有相关的资格认证,同时要求学生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德国还设置了一些新的专业。具体见表1:

德国的课程设置也是全盤与国际接轨,为了适应修改后的课程体系,德国与欧洲各国一起将课程朝着新型课程结构调整,教师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学习能力为主,在教学活动中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项目中的不同阶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各学习项目之间为一个整体,彼此相关。除此之外,德国在课程的管理上建立了国际通用的课程管理制度,如学分互换和累计制度、学位互相承认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保障了人才培养国际化的顺利实施。

(2)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及学习交流项目的开展

国家于2010年7月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2010-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这一纲要的出台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纲要中,引入优质的教育资源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加以强调,明确提出“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资源。”随着这一标志性文件的出台,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上蓬勃开展起来。但大多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均采用3+x的形式,即在国内学习3年结束后视情况出国学习。由于学生素质的限制,大多学生在国内学习结束后常常选择留在国内,因此,这一合作办学模式实质上异化为一种形式,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近些年,部分高校与海内外的高校合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的建国科技大学开展的合作项目,即派遣部分学生赴台湾科技大学展开学习与交流活动,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相比,这些项目的开展周期较短,总体效果较好,可以作为长期合作办学的过渡模式开展实施。表2为我国各地区的中外合作项目数。

(3)加强学生交流的力度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学生交流时间较短,笔者还没有查阅到相关的统计数据,证明海外交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但从本科院校留学后回国人员发展的统计资料来看,国际化交流后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一方面,历史经验表明,高等院校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越高,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也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生源质量。从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经验来看,越是知名大学每年出国及吸引留学生的数量越多。另一方面,留学回国的人员的发展状态也明显优于一直接受国内教育的人员,据不完全统计,两院院士中约50%以上具有出国留学经历,北京大学约79%的两院院士、95%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80%的博导均是留学归国人员。清华大学的相关数据与北大基本接近,在清华大学约77%的院系及研究所领导均有出国经历,这表明国际化视野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endprint

2.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师资的国际化需要从请进来与走出去两方面入手,即采用将本校的青年教师送至海外与从海外引进师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

(1)将青年教师派往国外进修交流

学校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从资金上支持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从事相关的学习及交流活动,对于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教师,可以采用内部培训的方式进行培训,以提高英语水平。学校在派遣教师的时候,应综合考虑教师的年龄、所授课程的国际化需求,根据课程国际化的迫切程度有步骤分期分批地派遣。为拓宽教师赴国外交流的资金来源,可鼓励教师申请教育厅或国家相关部委的留学基金。在交流目的地的选择上,应结合人才培养需要选择对口院校。

(2)加大国外人才的引进力度

近些年,国内本科院校对国外人才的引进力度越来越大,大多高校均制定了海外精英的招聘计划,大量招收海外人才。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不同,本科院校的人才引进对象大多集中在人才的学术水平上,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引进的对象应集中于国外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外职业院校教师,避免饥不择食盲目引进人才现象的出现,在人才的引进上注重“精”,在人才的使用上注重“活”,在不能长期引进的情况下采用短期引进,对有些特殊高端的人才,在引进确有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特殊的方式进行“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3)校园文化的国际化

构建职业化国际人才培养第三个方面的要素是校园文化的国际化。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校报或宣传栏等加强对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宣传,可以在录取通知书中增加介绍学校国际化的相关信息,帮助新生及家长了解学校国际化的状态,构建新生国际化的初步印象。针对在校学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了解国外的教育环境及职业教育的相关信息,达到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意识。同时,培养国际化的校园文化還可以通过促进院校内部相关协会的建设得到加强,协会内部可以组织交流归国人员或者留学生,以定期开会的形式交流心得,甚至可以模拟国外职业教育的合作场景进行语言及文化方面的交流,充分发挥具有国际化视野人员的优势。

三、结论

通过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问题及国际化发展路径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一)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在课程设置、师资及经费几个主要方面还存在不足。

(二)根据对高职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提出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保障体系与构建高职人才培养的实施体系两个方面出发,稳步推进高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三)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保障体系应从思想、资金保障两个方面进行,高职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实施体系应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师资的国际化及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几个方面构建。

参考文献:

[1]孙芳仲,林若红.高职人才培养发展策略田[J].闺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陈保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对策研究[J].高等职教,2012(1).

[3]袁琳.德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李永强.罗云.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J].中国农业教育,2009(3).

[5]陈昌贵,等.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5).

[6]刘晓峰.地方高校国际化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7]王文.我国大学国际化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1.

[8]李联明.后“9.11”时代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2.

责任编辑:冯志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保障体系高职
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构建研究及实践
中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基于采购绩效的供应链采购质量控制对策
国际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