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就要选入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
2017-11-01吴钩
吴钩
今年9月回校读书的中小学生,会发现他们拿到手里的语文课本出现了一个大变化,那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度增加了。
据介绍,小学6个年级12册语文课本,共收入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约有20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选篇有124篇,约占课文总数51.7%;而且,选篇的古诗文题材比较丰富,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古风、民歌到律诗、绝句、词曲,从诸子散文、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有人这么形容:这是现代白话文兴起后,中国语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换血”。
在语文教材改革的消息传出之后,舆论界曾有一番争议:到底要不要在语文课堂上讲授更多的文言文与古诗词?我先亮出我的一贯观点:本次语文教材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力度还不够。我的意思是,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文言文应该占三分之一,古诗词应该占三分之一,白话文应该占三分之一。现在课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比重还显得低了一些。
为什么说中小学生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多学习古诗文?这得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功能说起。以我的理解,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几个基础能力:
第一,掌握基本的汉语知识,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理解中文作品。而中国最优秀的汉语作品,文言文与诗歌占了绝对的大头。一个缺乏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中小学生(以及成年人),他必定会跟无数最优良的汉语作品失之交臂,先人留下来的那么多文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思想、道理,都无法理解、体会,正如一个吃不了辣的吃货,必定会错过无数美味。
第二,掌握基本的汉语写作能力,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作书面表达,亦即俗称的“写作文”。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有两个毛病非常明显,一是形式僵化,连抒情都有套路;二是语言粗鄙、粗俗。造成后者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未能掌握汉语写作的精髓。这一精髓就蕴藏在古诗文之中,我们如果去阅读优秀的古文,便会发现汉语可以表达得非常典雅。
有网友质问我:作文教学又不是要培养文学家,中小学生能够熟练进行应用文写作就行了。我跟他说:如果你熟读文言文,会让你的应用文写作锦上添花,比如古人写的书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会使用不同的敬称,文质彬彬,看着非常舒服。再举个例子,你长大之后给喜欢的女孩子写情书,如果信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用几句古诗,也更有机会打动她的心啊。
第三,养成基本的文学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能够感受一篇文学作品的美。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古诗词就是这方面最好的教材。在全部中文作品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无疑是古典诗词,从先秦的《诗经》到汉赋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无数千古名篇隐藏其中,我相信一个孩子读多了,心灵会得到美的熏陶,气质会变得不一样,古人尚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日的语文教育固然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但让孩子从小多接触优美的古诗词,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质。
第四,养成对传统文化的同情理解。“五四”之后,中国人所接受的国文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反思传统乃至反传统为基调,导致学生不但对本国文化缺乏了解,而且几乎出于本能地反感传统文化。最近这些年,这一不正常的教育思路终于扭转过来,本轮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正是拨乱反正的体现。而传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便是古诗文,不掌握熟练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如何了解传统文化?不了解,又谈何“同情理解”?
基于上面四点考虑,我支持现阶段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选入更多一些的文言文与古诗词。
专业看法
陈季冰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就我的观点而言,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非常简单,它应该有两项:第一,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语言交流能力,也就是基本的读写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假如同意上述这两条,那么中学语文教材入选文章的标准就有了一个大致方向:它们必须是公认的经得起考验的优秀作品。
在中华民族自有文字以来的3000多年历史中,与文言文的漫长统治相比,白话文占主导地位的时间短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谓“公认的优秀作品”,是必须经历过相当长时间——比方说50年以上——的大浪淘沙。
因此,汉语中真正的优秀作品绝大多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而其中诗歌又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中国曾经是一个诗的国度。
这就是我提出上述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选择原则的依据。
我当然不会主张我们应该回到以文言文为正式书面语言的时代,我自己的这篇文章也是用白话文写的。但说句老实话,我绝不相信一个文言文和古典诗歌基本功非常扎实的现代中国人,会看不懂或写不好白话文。
白话文是我们每天都在讀、写、说的工具,况且,我也没有主张过将白话文赶出语文教材。我只是认为,文言文中的不朽经典比白话文中多得实在太多了。
我深信不疑的一点是:如果一个人的文言文功底很扎实,一定会对他熟练、甚至创造性地使用书面白话文有莫大的帮助。从语言的文学功能方面来说,文言文能够给予现代白话文的滋养远没有枯竭。就算是再狂妄的“进步主义者”恐怕也不得不承认,即便有了莫言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相比民国早期的一大批优秀白话文作品,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难道不正是当代中国作家缺乏巴金、曹禺那代人的扎实的文言文基本训练吗?
在任何时代,文学发展的最重要养料无非两个,一是古代经典;二是民间口头文学。当代中国人如果不具备基础的文言知识,那么当代中国文学就失去了一条腿,变成了无源之水。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古文的名篇佳作,可以提高一代学子提高表达情思的语言能力。学生们在上学初期记诵下来的东西,如同每天的饮食,会变成营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长大以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能自然地运用出来。
背诵古诗文不仅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对民族情感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诗经》、《论语》等名篇中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品格,容易促使学生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
中小学教师们要改善教学方法。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应该重视熟读吟诵,古诗的韵律感其实跟歌曲相似,老师们可以以音律启蒙,教孩子们发声。在小学的高级阶段包括初中,应该重点讲解文言文字词用法,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含义,同时不能忽略吟诵,要将学生朗读、老师范读和名家朗诵结合起来,将朗读贯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