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影响

2017-11-01姚强

保健文汇 2017年3期
关键词:收缩压血压高血压

●姚强

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影响

●姚强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影响。方法:将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在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实验组——再联合实施心理干预。对比2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幅度及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降压幅度较大,满意度97.56%较高(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心理干预,可以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应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积极推广使用。

心理干预;高血压;依从性

高血压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多发,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1]。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病率不断增加,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的高血压发病率已高达15%,且呈年轻化趋势[2]。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导致高血压的直接诱因,而且严重影响着降压效果。为了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情绪,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本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排除精神障碍、听力障碍和沟通障碍患者。

通过简单随机法分组,对照组患者41例,男性高血压患者:女性患者=30:11;年龄57~86岁,平均(68.45±3.57)岁;收缩压(169.39±11.47)mmHg,舒张压(98.76±6.63)mmHg。

实验组患者41例,男性高血压患者:女性患者=32:9;年龄59~83岁,平均(69.13±3.36)岁;收缩压(170.94±10.28)mmHg,舒张压(97.98±6.31)mmHg。

通过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收缩压和舒张压等项目,可知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同时进行高血压疾病的健康教育。

实验组患者在口服降压药物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包括:支持性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及行为干预、出院指导。

1.3 效果评价

1.3.1 降压效果

显效: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大于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小于10mmHg但达到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10~19mmHg。无效:舒张压和收缩压变化未达标准。

1.3.2 满意度

采用科室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量表进行调查,共4项标准: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为100.00%与不满意概率的差值。

1.4 研究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SPSS20.0进行科学的处理与分析,其中血压下降数据是计量资料,用平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满意度均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卡方检验。如果p值小于0.05则具有可比性。

2 研究结果

2.1 降压效果

经统计可知,在患者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的降压效果较对照组理想(p<0.05),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1 对比2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mmHg]

2.2 满意度

根据患者填写的满意度调查量表可知,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较高,详情见下表2。

表2 对比2组患者的满意度

3 讨论

高血压的病因多样,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相关。据相大量研究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当今高血压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3],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压控制不理想,其主要是心理因素所致[4]。本次研究通过心理干预使高血压患者在治疗期间取得理想效果。

支持性心理干预需要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主动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心情疏导,告诉患者对待高血压的正确态度,可以通过听音乐等方式保持愉悦的心情[5]。通过这些与患者之间建立信任感,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可以更好的达到治疗效果。

生活方式及行为干预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高血压的相关知识讲解,使患者了解该病的病因、诱因、预防等,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协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清淡饮食、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有效控制体重,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鼓励患者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能有效平缓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出院指导主要是针对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方面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家属尽量为患者营造轻松、温馨的生活氛围,有利于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时复诊,以检测血压的稳定情况。

本次研究通过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使该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下降明显,可保持在正常范围,收缩压(125.23±3.39)mmHg、舒张压(80.01±5.54)mmHg,均较对照组理想(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达97.56%也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8.05%(p<0.05)。由此可见,针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有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情绪,使患者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朱银亭.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及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11):57-59.

[2]韩淑珍.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12):28-29.

[3]郑波.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8):119-120.

[4]刘俊利,常文爱,段慧莹.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4):138-139.

[5]姜洪萍,黄丽娜,潘英文.心理干预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治疗的影响[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3):68-70.

猜你喜欢

收缩压血压高血压
清醒时不同时间血压水平预测夜间高血压的价值
全国高血压日
稳住血压过好冬
老年人群收缩压与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的关系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如何把高血压“吃”回去?
高血压,并非一降了之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改良的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评分与老年人短时收缩压变异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