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优化江苏现代服务业结构
2017-10-31余泳泽
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业结构优化是前提和基础。目前,江蘇服务业存在着高端服务业比重过低、有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缺乏、省内服务业区域间发展差异过大、地区城市间服务业建设同质化严重等突出问题。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均衡发展,成为江苏现代服务业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江苏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服务业比重虽然较高,但高端服务业占比仍然较低。2015年,江苏省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达到48.61%,领先于全国近三分之二的省份,但代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对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效果明显的业态相对滞后。数据显示,2015年江苏省金融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高,占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37.11%和28.14%。商务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比重则较低,分别为15.10%、14.36%和5.30%。其中,直接影响现代经济创新能力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明显缓慢,相应服务供给明显不足。
服务业企业数量较多,但竞争力和影响力偏弱。统计数据显示,全省现代服务业经营活动主体超过10万家,但多为中小企业,大型企业数量偏少。普查数据显示,全省现代服务业企业中,从业人数规模为100人以下的占97%,共吸纳62%的从业人员,而从业人数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企业仅占0.2%,共吸纳不到20%的从业人员。类似苏宁、焦点科技等在各自领域排名靠前的科技服务企业相对缺乏,类似浙江阿里巴巴、广东腾讯等品牌效应明显的服务企业更为稀缺。2016年,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涉足服务业的企业不到10家。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江苏仅占28家,这与江苏服务业增加值超过全国十分之一的地位明显不符。整体上看,江苏省仍缺少引领新业态、新技术的创新类服务品牌企业,凸显出现代服务业品牌优势不突出、核心竞争力欠缺等问题。
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区域差距较大。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间,江苏省服务业增速连续三年超过9.3%,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但在这一发展速度下,省内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从业态分布看,现有中高端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难以适应省内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苏南地区服务业占比51.18%,而苏北地区仅为43.76%。即使是苏北地区服务业占比最高的徐州市(46.2%),也落后于苏南地区服务业占比最低的镇江市(46.9%)。从行业构成看,苏南地区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占15.96%、7.42%、3.63%和5.82%,均高于苏北地区的9.65%、5.21%、1.53%和3.63%。从重点企业分布看,入选2016年全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28家江苏企业中,有27家位于苏南,仅1家位于苏中,苏北地区则无1家入选。
地方同质化建设严重,服务业分工格局尚未形成。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市层级等直接相关,不同产业基础和能级的城市,应布局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但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十三个地市重点发展服务业排在前五位的均为商贸服务、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电子商务与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选择上行业结构相同,层次雷同。其中,各地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软件信息服务基地、研发创新平台等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区域间缺乏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城市能级等层面选择行业,区域分工尚未形成,资源利用有效性难以实现。
二、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实施质量提升战略,扩大高品质服务供给。一是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和结构优化,将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金融商务、创意设计等中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并加以定向支持。二是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制定发布一批由服务业主导的行业标准,以标准构建江苏服务业竞争优势,以标准倒逼高品质服务产品供给。三是参照省内既有制造业品牌培育工程,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与再造工程,形成企业、行业、区域相融合的三级品牌体系,塑造推出一批知名服务企业品牌、多个特色行业品牌以及若干高端服务业集聚品牌。
推动区域间合理分工,打造有序发展格局。规模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结构优化更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省不同区域应根据服务业不同发展规模和水平,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南京、苏州、无锡等服务业规模较大、比重较高、知识技术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将发展新兴行业、提升服务业发展层级作为重点。在这些城市重点加强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融资租赁、第三方物流、信息咨询、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新兴产业的建设,在满足当地产业需求的同时,服务周边区域。对于连云港、盐城等苏北地区,则建议继续以发展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行业为重点,并依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培育物联网服务、融资租赁、第三方物流、信息咨询、节能环保、检验检测等新兴产业,积极接受苏南及其他先进地区对中高端服务业的辐射与带动。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建立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重大项目投资的协调机制,完善重大利益分享机制,做好推动区域分工发展的制度安排。
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重复建设。一是鼓励与区域禀赋相契合、与制造业基础相融合、对区域经济支撑引领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领域优先发展,抑制服务业产业园等空间载体建设的盲目推进,杜绝将创意产业园建成餐饮一条街之类的现象再度发生。二是建立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重大项目投资的协调机制,完善重大利益分享机制,增强省内地区与城市间合作成果的可预期性,提升各方的合作积极性。三是在考核上弱化各地仅针对服务业比重和规模的考核,将服务业考察的重心由数量规模转向质量效益,尽可能减少行政力量追求GDP总量的冲动对行业重复建设的推波助澜作用。
〔本文系南京财经大学余泳泽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路径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文 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