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强发展动能促进农民增收
2017-10-31张兆江
张兆江
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做出“两聚一高”的战略部署,要求聚焦富民主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南通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富民的重点难点,研究出台了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行动方案,全力打好富民增收攻坚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2016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41元,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农民收入结构趋于稳定,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基本稳定在58.5:22:2.5:17;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前不久,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对富民工作做出专题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富民的主攻方向和关键举措。全省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分析研究了农民增收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南通将认真贯彻落实,注重精准发力,着力在增加“四项收入”发展动能上下功夫,让农民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实惠。
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南通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近六成,稳住工资性收入就是稳住了农民增收的“大头”。一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促增收。创业的活力越强,工资性收入的蛋糕就越大。全面落实鼓励农民创业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创业,建设一批具有南通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积极引导农民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和新的消费需求,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产业、传统手工、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领域走上创业致富路。二是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促增收。进一步简化审批认证环节,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更多的农民工实现中高端就业。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依托新经济、新业态、新就业,创造更多农民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大在基层特别是在镇、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适当降低岗位要求,吸纳更多农民转移就业。三是提升农民职业技能促增收。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向农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免费技能培训。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打响“南通工匠”品牌。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岗等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依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普及“互联网+”等方面的创业培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对涉农专业大中专学生,免费开展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现阶段大多数农民增收致富还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大农业”。目前,经营性收入是南通农民收入中的突出短板,需要在土地和“大农业”上做好富民增收大文章。一是向科学种养要效益。注重科技与农业对接,加强与国际、国内更高层次农业院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促进“智”、“资”结合,“智”、“资”结果,提高南通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常态化举办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活动,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广运用,推出一批“通”字头农业自主创新科技成果,扩大优质产能,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向规模经营要效益。重点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土地规模经营。抓好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龙头工程,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通过“高标准农田+”的思路,发展“大农业”,带动农民大增收。充分发挥镇村党组织的作用,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依法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改革,引导金融机构健全农村机构网点,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农业农村贷款抵押物范围,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小微金融,推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开展,提高农村金融普惠程度。创新农业保险服务,加快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险种,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权益。三是向结构调整要效益。按照“主导产业提质、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的思路,加快形成具有南通特色的高效农业结构。重点扶持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业、现代渔业、规模畜禽、休闲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立足资源禀赋,加快打造一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特色小镇。积极推广农牧结合、综合种养、林下经济等高效复合经营模式。四是向品牌打造要效益。大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品牌化发展意识,在文化内涵、内在品质、精细包装等层面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快农产品对接服务上海进程,以打造上海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为目标,高频度地在上海举办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南通长寿之都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确保在沪年销售总额超过150亿元。五是向绿色发展要效益。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南通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六是向产业融合要效益。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农产品有形市场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努力实现农副产品效益最大化。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多元增收功能,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深化农村领域改革,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南通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最低,增加财产性收入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一是赋予农民更加稳固的财产权。尽快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夯实基础。目前,南通市确权工作已完成九成以上,年底前发证到户。进一步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工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等权利。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村到户,让农民获得更多的财产权。二是促进农民财产权向实际收入转化。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现金财产。积极开展以土地经营权、水域滩涂经营权等入股农业龙头企业试点,让农民以经营权换取更多股权收益。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集体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按期分红,让农民获得稳定的股权收益。鼓励农民利用自有房屋等资源资产,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获得收入。积极鼓励农民通过宅基地有偿退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途径,增加财产性收入。三是发挥市场在实现农民财产权价值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完善镇、村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村产权市场交易范围,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农民财产权进场交易,努力实现所有农村资源资产都进场交易。加强市场监管,不断健全交易规则和交易程序,让农民财产权在市场上实现价值最大化。
加强财政政策引导,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南通市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基础较好,需要在继续巩固的同时,持续拓展增收空间。一是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落实好农村養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政策,健全农村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含金量。二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抓好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脱贫。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培训等精准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建立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再拉一条保障线。加强市级经济薄弱村扶持项目建设,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健全社会力量扶贫机制,实现基层红十字会、慈善会组织镇(街道)级全覆盖。三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落实和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政策,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探索财政补贴农业政策,拓宽财政支农惠农的渠道。深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激励,鼓励各地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基础上,探索更优的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四是推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推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间合理布局、均等配置,为农民提供家门口的公共服务项目,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隐性财富”。
农民富裕是“三农”发展最过硬的成果和最直接的体现。南通将始终突出富民导向,创新思路,真抓实干,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过硬成果,为推动“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南通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中共南通市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高 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