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问题链,发展学生的数学学力

2017-10-31解玲兰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小芳启发性设置

解玲兰

摘要: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链”,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设置“核心问题”“阶梯性问题”“针对性问题”和“启发性问题”等,展现“问题链”的深度、广度、厚度与角度。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链数学学力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起搏器”。美国数学教育家哈尔莫斯指出,“理论、定理、定义、证明、概念、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一切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都起源于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知识体系等设置问题,而且设置有中心、有层次、有关联性的“问题组”“问题群”“问题链”等,对学生展开问题导学。设置问题链,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设置“核心问题”,体现“问题链”的深度

数学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性的。作为教师,我们在预设“导学案”时所设置的问题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通常在导学案上要设置“主问题”“核心问题”,其他的“子问题”都可以由主问题、核心问题派生、生长出来,都可以在教学中即时生成、随时化解。核心问题有着较大的思维空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有时,一个核心问题甚至能够牵涉一个教学板块,能够发挥“一问抵多问”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圆的认识》时,由于知识点比较繁杂,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了琐碎的问题,导致一些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对某些知识点丢三落四、顾此失彼,学生对知识点鱼龙混杂。如何运用“核心问题”将“圆的认识”相关知识点整合起来、串联起来教师必须探究“圆的认识”背后的思维诉求。教学中,笔者从长方形、正方形引入。

问题1(奠基性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问题2(核心问题):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对于学生而言,核心问题是有着思维张力的问题,是有着探究空间的问题。在“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这一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由此,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体验到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能够决定圆的大小,进而认识到这就是半径。而在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呢这些半径的长度怎样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能够基于核心问题生发出的子问题。由此,“圆的认识”中看似繁杂的知识点被核心问题有效驾驭、统整,学生也在核心问题的驱动下展开积极、深度地探索。

二、设置“阶梯性问题”,体现“问题链”的广度

数学问题本身具有层次性、阶梯性,往往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升华。“阶梯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永远处于活跃状态,永远处于问题状态。在阶梯问题中,学生不可轻慢每一个问题,不可懈怠每一个问题。阶梯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够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能展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结构。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梯形的面积》时,笔者根据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活动经验,自主设置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问题1: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时,我们运用了怎样的推导策略进行转化,分别转化成了什么图形(认知经验、思维经验、活动经验的唤醒)

问题2:你认为推导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转化转化时运用怎样的策略(类比启发)

问题3: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来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该怎样验证这种关系(比较)

问题4: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思想方法的提升)

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层层递进的:问题1是问题2的基础,是为问题2奠基;问题2是问题3的先导,是问题3的数学猜想;问题3是实践、操作、验证,是对问题1和问题2的发展;问题4是相关学习内容的总结提升。

不难发现,数学导学案中预设的问题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的,问题与问题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结。当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在问题的导引下,就能积极、自主地展开数学猜想、数学探究、数学验证。

三、设置“启发性问题”,体现“问题链”的厚度

数学教学是一门启发性的艺术。数学教学不是教师“告诉”学生,不是教师将数学知识“和盘托出”,更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包办代替”,而是要善于启发、善于追问、善于设置“启发性问题”,对学生“旁敲侧击”,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知识。要像苏格拉底运用“助产术”那样,助推学生思考、实践、反思。启发性问题体现着“问题链”的厚度,往往能够以问促思、以思引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认识分数》时,教师创设了平均分的情境。

问题1:将4个苹果、2个苹果、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苹果呢(通过启发,引出半个,教师相机教学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1份作分子)

问题2:把一个梨平均分成3份,每份应该怎样表示(进一步放大探究成果)

问题3:这里的三分之一是哪个数量的三分之一(通过启发,明晰平均分的对象)

问题4:你能完整地说出怎样得到这个三分之一的吗你能在这个梨中找出另外的两个三分之一吗(通过这样的启发性问题,直指分数的本质)

通过启发性的问题链,将教学铆于数学知识的本质处。学生围绕着数学知识点的本质展开深度思考,清晰了数学概念。通过啟发性问题,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完整的认知,而且将知识作为存储块储存于大脑,利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快捷地提取、运用。

四、设置“针对性问题”,体现问题链的“角度”

教师面对的是“现实中的儿童”,而不是“想象中的儿童”,更不是“书本中的儿童”。有效的教学设计既要着眼于教学目标,也要充分关照学生的学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精准把脉,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状态、认知风格和倾向等。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具体分析,教师可以设置“针对性问题”,瞄准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体现问题链的“角度”。“针对问题”避免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数学新知的脱节、断裂,避免了让问题成为脱离学生实际的“空空导弹”。要直面儿童的实然经验,链接应然的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针对问题,让学生跨越“现实发展区”,步入“可能发展区”。

如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相遇问题》时,学生遇到了这样一道习题:小芳家距离学校2000米,小洪家距离学校1500米。小芳家和小洪家相距多少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是这样列式的:2000+1500=3500(米)。显然,学生对小芳和小洪家的位置认识模糊、片面,针对学生的不完整思维,笔者围绕小芳和小洪家的位置设置了如下的针对性问题:

问题1:小芳和小明家在学校的同侧还是异侧(学生认识到了问题的开放性,如果在异侧就用加法,如果在同侧就用减法。)

问题2:小芳和小明家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吗(引导学生画图,认识到小芳家、小洪家与学校还可以构成三角形状,500米<小芳小洪家的距离<3500米)

问题3:小芳家和小明家什么时候两家最近,什么时候两家最远(进一步深化对三角形形状的位置认识)

三个针对性问题指明了学生对位置问题的思考方向、思考深度,化解了学生的迷思概念和相依构想。学生不仅理解了位置,而且通过不同的位置分布,确定了“最值”的思考方法。针对性问题聚焦于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学生的认知障碍处发力,有效地化解了学生的思维困惑。

“问题链”就是对问题进行研究的“框架”。科学合理的问题链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链不是教师简单地提出几个问题,学生简单地回答。问题链要求教师将知识问题化,将问题情景化。科学合理的问题链能够对知识进行融合,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整合,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力的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小芳启发性设置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好朋友
求婚
安慰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城里有个姑娘叫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