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7-10-30王旭辉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读文纪伯伦散文诗

王旭辉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3.学习散文诗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形象。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经历和黎巴嫩的社会现实,深刻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诗歌中受到爱与美的熏陶,并仿写美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设 计

一、导入新课

师:诗歌是文学世界的瑰宝,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那是来自诗人灵魂深处的吟唱,涵养着每个民族的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感受他心灵深处的博爱与美好。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的中坚和代表。美与爱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出生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少年时因贫穷举家迁往美国求生,他立志报效祖国,却被统治阶级所不容,被驱逐出国后,最终客死他乡。尽管经历了这样的坎坷,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赤诚一直是诗人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浪之歌》即是如此。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情感。

诗人的祖国处于地中海东端,在他的诗作中“海”总是这样的亲切,令人神往, 请学生听老师读文,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感受浪的形象。

3.自由读文。

听读《浪之歌》之后,秉持“三分诗,七分读”的学习原则, 请学生配乐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浪。

4.学生个别读文。

请个别学生再次为大家朗读。

三、合作探究

1.分析意象

(1)在这首散文诗中,“浪”都向谁唱出了怎样的歌?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你能否给他们加一个恰切的修饰语?

(2)请学生自由朗读“浪之歌”,从文中找到支持观点的诗句,并把它读出来。

(3)点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4)总结“浪”的形象。

2.感悟主旨

(1)关于浪所代表的形象。文末作者说:“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现在,请你联系作者客居他乡却心系祖国的经历,说一说作者要借“浪”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情感?(明确:爱国之情。)

(2)纪伯伦英年早逝(48岁去世),但生命的长度并不影响生命的宽度,虽然他至死都没有回到自己的祖国,但那颗热爱祖国的心依然炽热。

(3)再读《浪之歌》,品味诗中的情感意蕴。读诗是一种调动多种情体验感的活动,当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并能够恰当地运用朗读技巧体悟诗中美好的情感时,他们心灵深处便会激起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4)总结写法。在纪伯伦笔下,浪是诗人的化身,浸染着他的气息,这正是作者写作的高妙之处,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明确:借物抒怀。)

四、写作训练

作者热情地赞美了“浪”。我们身边是否存在着和“浪”一样有着博爱、奉献精神的人、事、物?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發我们的想象。结合《浪之歌》,选择一种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其情感。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_____之歌”为题,写一首短小的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五、作业

1.将课堂上的仿写内容整理在练习本上。

2.品读《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诗中的佳句。

●反 思

读懂诗,也就读懂了生活

30岁以前,我只喜欢看小说,诗歌对于我来说只是一种被自动忽略的文学样式。即使看到《红楼梦》里大家起诗社、笑谈品诗,一时风光无限,也只是空艳羡而无法窥其门径。直到自己年岁渐长,才突然发现诗歌竟然如此美好,读诗是如此享受!

读懂诗,是从读懂诗的意象开始的。

所以在设计《浪之歌》一课时,我也是引导学生从理解意象入手。“诗根情”,作者写诗的目的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所以我设计了:①“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你能否给他们加一个恰切的修饰语?②请你联系作者客居他乡却心系祖国的经历,说一说作者要借“浪”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情感呢?③海浪与作者是什么关系?她是怎样的形象?这样三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如剥笋般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品读作者要传递的情感。

朱光潜曾说:“中国诗人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西方诗人在自然中往往能见出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 纪伯伦在《浪之歌》里,与其他诗人的哲理诗不同,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通过“海浪”这个博爱者的形象来传递感情,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经历和黎巴嫩的社会现实,围绕对“海浪”这一意象的逐层深入理解,进而理解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在诗歌中受到爱与美的熏陶。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文纪伯伦散文诗
[黎巴嫩]纪伯伦《纪伯伦散文诗全集》
纪伯伦买驴
散文诗八骏
在黎巴嫩感受纪伯伦
前“练”后“写” 读“文”写“作”
在“读”文过程中实现体悟式阅读教学
弄清段落关系 按图索骥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