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发事件”——点燃教育机智火花的因素

2017-10-30李加林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偶发事件学困生教学效果

李加林

有人把教师比作导演,一节课就是一出戏。而课堂难免会冲出“剧本”,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情节,这些意外的情节(即“偶发事件”)可以考验一个教师的教学技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偶发事件”就是点燃教师教育机智火花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处理这些偶发事件时,往往会出现智慧的火花,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能够加快教师成长的步伐,所以,这些“偶发事件”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下面我就谈一谈笔者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反思。

案例一:该节课教学的是八年级“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第一课时。这一课涉及了很多有关家务劳动的动词短语,比如:扫地、涮碗、倒垃圾等。笔者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觉得这是一个渗透德育的好时机。于是课前我便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德育素材,力求将这节课上成功。课上,我在教学了这些动词短语之后,便因势利导,说道:“I think we should often help our parents do some chores at home.Do you think so?”当我说完这句话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Yes, I think so.”学生在课上表现出的种种反应,都是我备课时所“预设情境”的再现,一切都是按照我的思路进行的。可是,同样的一句话在另一个班级讲述时,一名学生随口问出:“Why?”当时我因这突如其来的一问愣住了,因为这是我在备课时所没有预设到的情景。当时,学生听了也都笑了,我抬眼扫视了一下学生,发现有好些目光正向“我”这个焦点投来,他们在等待着看老师如何解决这一突发事件。片刻后,我抑制住了“翻滚”的思绪,反复思揣着:这不正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深入教育的时机吗?于是我面向全体同学说:“Oh, Feng doesnt know why. Do you know why? Please write it in your exercise books.”这样一来,我又增加了一个“临时任务”,学生按照要求认真地在本上书写着,一分钟后,我说:“Who can tell her?”学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答案也都很新颖。有的同学说:“Because you are a member of your family.”有的同学说:“Doing chor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有的同学说:“Because you are your parents chiw.”还有很多学生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把它作为了当天的第一个英语作业,让学生将其写到英语日记本上,明天交给“发此问”的同学。然后我笑着对她说:“Do you understand now?”她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反思:试想,面对课堂中出现的这意外一问,倘若教师把这一行为视为恶作剧,并生气地对她训斥一番,这样一来不但会损伤这名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会影响老师和学生上课的情绪,进而使得这一节课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为了达成预设目标,不影响正常教学的进度,对学生的这一个“Why”不予理睬,则德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该节课中,我不得不说这一“偶发事件”的出现恰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锻炼英语综合能力的机会,对这一“偶发事件”的正确处理则成为了该节课德育教育的一个亮点。相比较而言,在第一个教学班,学生虽然都异口同声地说“Yes, I think so.”但是我感觉在第二个教学班,由于这学生的“帮助”,意外地实现了理想的德育目标,而这种德育则更具实效性。

案例二:在教学七年级的一篇课文时,学生正谈论着书中的一幅插图,于是我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How many balls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话音刚落,就连英语成绩极其一般的学生都纷纷把手举得很高,我扫视了一下,发现一个基础特别不好而平时又很少发言的英语学困生竟出乎我的意料,也把手举了起来。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给他展示自己的机会,便毫不犹豫地叫他起来回答。但令我想不到的是,他可能是由于紧张,或者是把英语单词记混的缘故,竟然把“three”说成了“six”。这一错误引来了一部分学生的笑声和略带嘲笑的目光,该生的脸立刻通红。我心想:虽然他没有很好地展示自己,但也绝不能因为这一次小失误,挫伤了他今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直接让他坐下,再叫别的学生来回答,显然不是很好的做法。于是我笑着对学生说:“I know he is just having a joke with us.”接着我又微笑着对这名同学说:“Please tell us the right answer, OK?”与此同时我又把汉语意思对他讲了一遍,他低着头站立在那儿思考了片刻,然后信心十足地抬头答道:“Three.”他的话音刚落,我便示意学生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

反思:英语学习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入门者学得津津有味儿,不入门者听得昏昏欲睡。偶发事件发生在英语学科佼佼者的身上,也许会促进学科的教学,达到意外的教育教学效果。倘若那些英语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弄出个什么小差错,只要教师处理得当,说不定也会有“奇迹”发生呢!自那堂课以后,那名英语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明显增强,记忆单词的准确率达60%以上。这对英语尖子生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英语学困生来说,就是一个“奇迹”!

案例三:为了适应现代化课堂教学,让多媒体走进课堂,更好地体现多媒体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我设计了一些英语课件以及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互动的环节。一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开阔一下学生的视野,最主要的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而富有实效性。这一节课教学的是如何描述人的长相,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搜集整理了很多学生喜欢的名人照片,以备在课堂上“Guess:Who is this? ”这一环节使用。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学生兴致盎然地猜出了第一个名人时,突然停电了,多媒体无法正常使用。这可怎么办?我看了看学生那意犹未尽的失望表情,头脑飞速运转,不断构想着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该怎么进行。心想:在座的学生不都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名人吗。于是,我说道:“In our class, there are lots of famous people. Lets guess who is this. OK?”

同学们听了立刻心领神会。

“This is a famous singer, shes thin and tall, she has long straight hair, she has small but beautiful eyes. Who is this?” ……

于是,课堂再一次掀起了高潮。接着,我又顺水推舟,让学生写与说。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着。

反思: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往往更能检验教师的应变能力。幸好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适合学生活动,我临时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还通过互动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及理解能力,因此才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倘若其他类型的课,在运用多媒体或其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出现意外时,是否也能够引出教师的突发奇想呢?而成功的概率又会是多少呢?课后,我经常反思这个问题。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自此,我在运用课件上课时,总是设计出另一套教学方案,以备万一。

感悟: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所以它是动态的、可变的,因此也常常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景,即“偶发事件”。而这些新信息、新情景往往就是学生们的一些奇思妙想,其中也蕴含著一定的教育价值以及可以深入挖掘的课程资源。由此可见,教师能够正确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是多么重要,倘若教师能够引导和利用课堂上所发生的“偶发事件”,使它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小部分(非预设因素),为课堂教学服务,那么我想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但能否做到这一点,则完全取决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门教育教学艺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偶发事件学困生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如何巧妙化解美术教学中的偶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