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特莱生态伦理观的提出及其内涵

2017-10-30林红梅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

摘 要:对于大自然投注热切的关注,并积极探究人类对它所负有的责任,是哲学领域近几个世纪以来出现的让人意外的观点转变之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的人权和自由浪潮。它一方面将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原了人类本来的尊严和价值。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特别是几次科学技术的浪潮,把文艺复兴运动在特定条件下放大了的人类欲望给扭曲了,这导致了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宇宙中心论”繁衍出的“人类中心主义”主流思潮的出现,并占据了人类近三百年的历史。正如尼采所言,“拜人的宗教”诞生了。通过对康德、达尔文理论观点的分析,印证着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中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准确概括,敬畏万物的思想在这种伦理学中已经荡然无存。在这种背景下,1973年,澳大利亚哲学家鲁特莱在第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是否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伦理,或一种生态伦理?》,提出应当建立一种新的伦理学,以突破传统伦理学将伦理思考限制在人类范围的局限,正式提出建构一种超越人类沙文主义的伦理,这堪称西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第一篇哲学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平等,以及“人——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伦理关系扩大到自然,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这就必然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不再以人为唯一尺度,不再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建立扫清了主要的理论障碍。

关键词:鲁特莱;生态伦理;人类中心主义;大地伦理

对于大自然投注热切的关注,并积极探究人类对它所负有的责任,是哲学领域近几个世纪以来出现的让人意外的观点转变之一。其中尤其令我们注意到的是,在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20世纪,在拥有更多关于自然循环过程的知识并且更懂得如何加以控制的时候,人类却渐行渐远,似乎和大自然越来越有距离。2面对生态环境问题,人们最初认为这是“自然现象”,或者认为是“上天的惩罚”,于是就祈求上苍,或者索性逃避、躲藏。后来人们认识到那是自然运动规律和人类行为联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发现“祈求上苍”不见成效,逃也无处可逃,躲也无处可躲——人总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于是就按照业已证明为正确的思维习惯把希望寄托在治理技术的发明和推行上。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定了无数个强制执行的法律规章,可是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未得到根本的遏制,更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人类似乎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1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一、鲁特莱生态伦理观点提出的理论视域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的人权和自由浪潮。它一方面将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还原了人类本来的尊严和价值。大写的“人”不再是神和上帝的附属,而是万物之灵长,有爱,有恨,有情,有欲,有独立和尊严,自由、解放、权利,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思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以表现人的裸体为美的独特审美视角,并长盛不衰。它通过表现人体的美,来肯定人类的价值、力量、尊严和美好;另一方面又隐含着放大了的“人类”不受约束的禀性,扩张了人类超越自然、支配自然、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真理往前再迈出一小步就是谬误。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特别是几次科学技术的浪潮,把文艺复兴运动在特定条件下放大了的人类欲望给扭曲了,这导致了古罗马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宇宙中心论”繁衍出的“人类中心主义”主流思潮的出现,并占据了人类近三百年的历史。从歌颂人、追求人类应有的权利到把人类摆在万物之上,最终走到了将人类从自然中分离、对立开来,不能不说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悲哀。2

自此时起,人取代了上帝,成为敬畏的对象。一种如尼采所言的“拜人的宗教”诞生了。人在被当作最高级位的存在意味着人被当作世界的中心,被当作万事万物存在的目的。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3其本质可以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太戈拉和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两句话来概括:

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4;

二是“人是目的”。

这两句话都产生在尼采宣告上帝之死之前,这说明敬畏人类的伦理学在先前的文化中就已经潜藏着。需要说明的是,康德的“人是目的”这个绝对命令说的是:“在目的国度中,人就是目的本身,那就是说,没有人(甚至于神)可以把他单单用作手段,他自己总永远是一个目的。”5显然,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的独特性,其言外之意乃是:人之外的事物可以单单作为手段而存在。虽然康德等人并没有明确说出这一点,但是因“上帝之死”而诞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则是建立在这种目的(人)——手段(物)的二分法的基础上的。就它代替了原有的目的(上帝)——手段(人)二分法而言,它的确意味着伦理学的巨大进步。然而根本性的危险也在其中潜伏着。在具体论述这种危险之前,这里所要强调的是从敬畏神灵到敬畏人类乃是伦理学的第一次根本转折,而伦理学在此之前的具体进展(敬畏神灵→敬畏诸神→敬畏上帝)则是这个转折的根本前提。1

英国大学者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理论体系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物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准则。这并非文明的尺度,但却揭示了生物圈的生存法则。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大群落,自他从树上爬下来的那一天起,就具有了双重身份:一是他始终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二是他因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从而在提高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同时,也开始走向了大自然的对立面,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剥离出来,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于是自然科学家发出了气吞河山的呐喊: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撬起。当人类沉醉在大科学家发现的杠杆理论的智慧佛光时,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开始发生了扭曲,人类开始变得狂妄自大,开始以大自然的主宰者身份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开始形成一种思维定势。2

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中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概括:“人道主义伦理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人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说人的价值判断,就像人的其他所有判断,甚至知觉一样,植根于人之存在的独特性,而且它只有同人的存在相關才有意义。人就是‘万物的尺度。人道主义的立场是,没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没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严。”3这种伦理学的确是以人为绝对中心的:“简言之,对人道主义伦理学来说,善就是肯定人的生命,展现人的力量;美德就是人对自身的存在负责任。恶就是削弱人的力量;罪恶就是人对自己不负责任。”4以人为最高目的和绝对中心的伦理学使人从敬畏上帝的伦理学中解放出来,进入空前自由的境域。似乎没有什么再限制人类的行为,人类是自己的立法者。由于人是最高级位的存在,所以人为自己立法就是为世界立法。 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代替了上帝原来占有的位置,成为生机勃勃的创世者。创世的热情推动着人类。5endprint

在敬畏人类的时代里,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着,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呈现出近乎无限的可能性。但是,在这个宏伟的世界图景中蕴藏着危险,因为人类中心主义将人之外的事物当作纯粹的手段,并把整个世界当作待享的资源仓库,这意味着人在成为自主的创世者的同时也就成为世界的破坏者。6目的(人)——手段(物)的二分法完全忽略了物的自立性。物的意义被等同于它对于人类的有用性。既然如此,人类似乎就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任意地改造物。敬畏万物的思想在这种伦理学中已经荡然无存。海德格尔曾以科学为例论述了“物的毁灭”:“科学认识在它自身的领域(对象的领域)是强制性的。早在原子弹爆炸之前,它已消灭了物作为物。原子弹的爆炸,只是长久以来物的消灭的全部粗暴的证实中最粗暴的。对于这一证实物,作为物是微不足道的。物的物性依然是遮蔽的,遗忘的。物的本性没有达到光照,即它从来没有获得倾听。这正是我们谈论的物的消灭的意义。”1物的消灭不是抽象的,落实到具体处,便是包括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臭氧层消失、温室效应 、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实在的和潜在的灾难。2

面对生存危机,人类开始觉醒,对人类自己曾经引之为自豪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行批判,开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确定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位置。在这场思考与争论中,一个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中心论的问题。尽管在这个问题上有种种各不相同、乃至相互对立的看法,但是有一种看法却是人所公认的共识,即那种从基督教中继承而来的人类中心论观念对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其实西方近代哲学对环境(生态)伦理意识的积极影响首先就表现在它们对人类中心论的冲击上。3近代西方哲学既是无视环境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最高峰,同时又是人类进行自我批判、摆脱那种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开始。在这种背景下,1973年,澳大利亚哲学家鲁特莱在第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是否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伦理,或一种生态伦理?》

二、鲁特莱的生态伦理观点

在20世纪70年代,哲学界总体上一时还难以确定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应如何开展。这一时期,哲学理论研究较少,但也有些成果。1971年,乔治亚大学教授布莱克斯通组织了一次关于环境的哲学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并于会后将会议论文结集为《哲学与环境危机》出版。1972年还出版了科布的《是否已为时太晚?生态神学》。此书虽主要是从神学角度写成,但却是由一位哲学家在此领域写成的第一部专著。1973年,澳大利亚哲学家鲁特莱在第十五届世界哲学大会上发表论文《是否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伦理,或一种生态伦理?》,提出应当建立一种新的伦理学,以突破传统伦理学将伦理思考限制在人类范围的局限,正式提出建构一种超越人类沙文主义的伦理,这堪称西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第一篇哲学论文。4

理查德·鲁特莱觉得,过去和普遍的道德伦理的确可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这种观点的唯一道德义务只涉及对其他人的影响,道德考虑的领域没有扩展到非人类的自然。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利奥波德认为传统道德的延伸是必需的。

大地伦理学(Land Ethic)的宗旨是要“扩展道德共同体的界线,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由它们组成的整体:大地”,并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普通公民。这意味着,人不仅要尊重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这是由于人不仅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也生活在大地共同体中;而人只要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他就有义务尊重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和共同体本身。这种义务的基础就是:共同体成员之间因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情感和休戚与共的“命运意识”。1

因此,道德情感是大地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利奥波德明确指出,我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大地的热爱、尊重和敬佩,以及高度评价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够有一种对大地的伦理关系。当然,大地伦理学又不仅仅是一个情感问题。“大地伦理的进化不仅是一个感情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精神发展过程。……当伦理的边界从个人推广到共同体时,它的精神内容也增加了。”大地伦理学的这个新的精神内容就是:“一件事情,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因此,大地伦理学把生物共同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视为最高的善,把共同体本身的价值视为确定其构成部分的相对价值的标准,视为裁定各个部分的相互冲突的要求的尺度。2

鲁特莱主张对道德进行更激进的改变。这种伦理不是简单地把某些重要的环保概念(如资源保护、污染、增长、环境保护)引入伦理学中来,而是要在元伦理学的层面重新审视价值、权利等概念的意蕴,重新认识权利的基础、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为规范的原则。3

如果一个人拥有财产, 只要不影响他人,他就有权拥有任何一块想要的土地吗?

利奥波德认为,农民对待土地的方式受到道德谴责,是一种新的伦理要求或传统伦理观点发展,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吗?他认为,伦理是在生存竞争中对行动自由的自我限制, 而这一限制又产生于对“个体是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一员”的认识, 所以, 要扩大伦理关怀的对象, 必须首先扩大“共同体”概念的外延。“共同体”才是伦理关系存在的基本单位。一切伦理问题都是发生在共同体内部的问题, 一个事物逃逸了共同體, 则它也就不会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了。由于人类和动植物、土壤、水等同属于一个“生命共同体” , 并共同维护着这一生命共同体的平衡和发展, 所以, 人类应当把伦理共同体的范围扩大到土壤、水、动物和植物, 即大地之上, 使“道德共同体”和“生命共同体”在外延上等同起来。1

什么将被视为一个新的伦理?

延伸普遍道德只有两种可能性:

1.普遍道德伦理蕴含着普遍伦理的延伸或修改以及道德准则的发展;

2.普遍伦理的框架很开放……没有一个单一的整体结构的道德。2endprint

鲁特莱认为,西方伦理观点中有三个重要的传统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1.占主导地位的专制传统,人作为专制君主(统治传统);

2.管理的位置,人作为自然的托管人(托管传统);

3.人与自然更好的合作地位,人作为完善者(合作传统)。

人作为专制君主明显与生态伦理相冲突,因为根据这一传统,自然是人的统治对象,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自然,只要这种行为不对他人构成伤害;而根据生态伦理,人不能完全自由地对待自然。鲁特莱补充说,原始主义、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与环境伦理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也是不一致的。鲁特莱认为,管理和合作的传统也不足,因为“他们意味着完整的政策干预,而生态伦理的关于地球环境的一些有价值的部分,比如大量人类干预应该保存下去”3。但是根据生态伦理,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应不受人的干预,不管这种干预是否是为了使自然更“完美”。4 因此,鲁特莱(Routley)呼吁一种新的环境伦理,不是原始的、神秘的或浪漫的。

这个伦理制度是一套结构化的原则,它包括:

一套价值观。

一套综合评价判断体系。

人权的概念。

如果这个环境伦理在一些核心原则上不同,那它将是一个新的理念。

西方的伦理制度的核心原则是近来形成的黄金法则:

西方世界的自由哲学认为人应该能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果(1)他不伤害他人,(2)他不可能对自己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鲁特莱把这称之为人类沙文主义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下,人类至上,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人类中心论的观点是:①人是唯一的目的,因而人类是世界的主人;②自然是非目的性的,因而环境之于人类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论的。由此形成其问题焦点:环境质量构成人类生存幸福的基本条件,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自己的利益。1

还有个问题,即定义究竟什么才算是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

假设道德原则是普遍存在的,任何原则应明确:

在某种理想的情况下,什么是允许的?

在所有理想的情况下,什么是强制的?

在所有理想的情况下,什么应该被排除?

假定最后一个人的思维实验:

如果只剩下了一个人,他对自然有义务或他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再假定最后一个民族的例子:

如果只有最后一个民族(辐射杀死了其他民族,也阻止了任何进一步繁殖),因此他们就没有与之相关的民族或后代了。

这里鲁特莱声称一个生态伦理并不一定认为像树木等自然物体享有权利,考虑最大幸福原则的结果是行为功利主义或规则功利主义。问题是,它只考虑人类的最大幸福,因此,人类所知道的或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以人类利益为基础决定环境满意,而不是蓝鲸是否可以生存。所有这些考量都是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的。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为什么不可以视为一个新的伦理?看来鲁特莱对一个环境伦理的唯一要求就是它应该扩大道德考虑的范围,即包括非人类的自然,土地伦理可以做到吗?

我们知道,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把包括山川、岩石、土地等无机界在内的整个自然界都纳入了道德共同体的范围。在这里, 人类不再是大地的支配者, 而只是大地这一生命共同体中普通的、平等的一员, 因而, 人类应当承担起对土壤、水、动植物以及生命共同体的责任和义务。在个体与生命共同体的关系上, 利奥波德认为, 整体的价值高于个体的价值, 也就是说, 生命共同体成员(包括人)的价值要服从生命共同体本身的价值, 即个体的价值是相对的, 只有生态系和物种这类集合体才具有最高的价值。2

看来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还没有达到鲁特莱对一个环境伦理扩大道德考虑的范围的要求,他所说的非人类的自然不仅仅是大地、生态系或物种。

人与自然的平等,以及“人——自然”共同体的协同进化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伦理关系扩大到自然,赋予自然应有的道德地位。这就必然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沙文主义”,不再以人为唯一尺度,不再以人的利益為出发点和归宿。人是有目的、有理想的存在物,人对自身利益的关心所产生的“人类中心”意识,是对人类价值的信仰和对人的伟大创造力的理解,但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利益看成是唯一的、绝对的,把自然看成人类获取自身利益的工具,可以任意使用,由此而导致“人类沙文主义”,导致对自然肆无忌惮地索取和掠夺,导致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1

1979年,鲁特莱与其夫人普鲁姆德共同撰写了《驳人类沙文主义》一文,文章提醒我们,在文明时代,虽然大多数沙文主义都被那些自认为进步的人士摧毁(至少在理论上),但西方的伦理学在其骨子里仍保留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沙文主义,即人类沙文主义。这种沙文主义的特征,就是以有差别、歧视和蔑视的态度对待人类这一物种之外的成员,而这种做法的合理性并未得到证明。人类沙文主义有较强和较弱两种形式。弱式人类沙文主义认为,人类基于其种族的缘故就天经地义地具有较大的价值或享有优先权,尽管它没有把非人类存在物完全排除在道德关怀与道德权益的范围之外。强式人类沙文主义认为,价值和道德最终只与人有关,非人类存在物只有在能为人类的利益或目的服务时才拥有价值或成为限制人的行为的因素。

人类沙文主义的实质是利己主义的伦理思维。鲁特莱和普鲁姆德从定义证明法、属性列举法、元伦理方法、逻辑证明法、契约论方法等几个方面详细驳斥了人类沙文主义的基本观点,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建立扫清了主要的理论障碍。2

[作者简介:林红梅,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朱 凯)

The theoryof ecological ethics view sight put forward by Routleyendprint

LIN Hongmei

Abstract:For nature bet eager atten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human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it, is the field of philosophy appeared in the past few centuries one of the surprising point of view change.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is the first time in human history of the great wave of human rights and freedom of ideological liberation. It will be on the one hand people liberated from the shackles of theology, restore the original human dignity and value. With the outbreak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specially a few times the wav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naissance movement in certain conditions give big human desire to distorted, this led to the ancient Roman "cosmic state-centric approach proposed by astronomer Ptolemy breed of the emergence of" anthropocentrism "mainstream thoughts, and occupies nearly three hundred years of human history. As Nietzsche puts it "worship of religious" was bor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Kant, Darwin theory viewpoint, verifying the frome in "for their own people" accurate summary of the anthropocentrism, fear of the thoughts in this kind of ethics of all things has gone. In this context, in 1973, Australian philosopher root lai in a paper just published in the 15th world conference on philosophy " Is There a Need for a New, Environmental Ethic?" Should establish a new ethics, to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ethics limit ethical thinking in the range of human limitations, formally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kind of beyond human chauvinism of ethics, this is the first paper philosophy of western contemporary ecological ethics. Equalit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the "people, natural" synergy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end-result of the community,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and expand to nature, give natural moral status. It is necessary to go beyond "anthropocentrism" and "man chauvinism", no longer only measure is with the person, no longer in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resul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on-human centralism environmental ethics cleared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obstacles.

Key words:Routley ecological ethic anthropocentrism land ethic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西方环境伦理思想综述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谁会是下一个被灭绝者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