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流动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弹性相互关系调查

2017-10-27朱嗣远林衍锦李彩枝杨帅勇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26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流动儿童生存质量

朱嗣远+林衍锦+++李彩枝+++杨帅勇

[摘要]目的 探討初中流动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2月西樵镇初一、初二307名流动儿童和187名本地儿童,采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中文版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生存质量和心理弹性的关系。结果 流动儿童的生存质量评分[(80.84±8.87)分]低于本地儿童[(83.20±7.77)分],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评分[(89.20±14.80)分]低于本地儿童[(95.03±12.24)分](P<0.05);初二年级儿童的心理弹性评分 [(91.87±14.03)分]优于初一年级[(86.65±15.12)分],就读公立学校儿童[(92.45±14.98)分]高于农民工子女学校[(86.10±13.99)分](P<0.05);流动儿童生存质量总分与心理弹性总分成显著正相关(r=0.771,P<0.01)。结论 初中流动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层面共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心理弹性特质的发展和形成,提高其生存质量。

[关键词]流动儿童;生存质量;心理弹性

[中图分类号] R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9(b)-0147-04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resilience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junior high school

ZHU Si-yuan1 LIN Yan-jin1 LI Cai-zhi2 YANG Shuai-yong1

1.Medical Examination Center,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11,China;2.Prevention and Health Section,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of Nanhai District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life and resilience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Methods A total of 307 floating children and 187 local children from grade 1 and grade 2 in Xiqiao town were selected from August 2015 to December 2016,and the children′s quality of life scale (PedsQL4.0) for Chinese version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y elasticity scale were use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Results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floating children [(80.84±8.87) score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local children [(83.20±7.77) scores],and the resilience score of floating children [(89.20±14.80) score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local children [(95.03±12.24) scores] (P<0.05).The resilience score in the children of grade 2 [(92.45±14.98) score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grade 1 [(86.65±15.12) scores],and the children of public school [(92.45±14.98) scor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chool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86.10±13.99)scores] (P<0.05).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total score of resilience in floating children (r=0.771,P<0.01).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mental health problems for floating children in junior school,which need to provid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the growth of their mental health from the social,school and family level,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formation of their resilience trait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endprint

[Key words]Floating children;Quality of life;Resilience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到城市,流动人口居家迁移现象越来越普遍,形成了城市中巨大的流动儿童群体。国家人口计生委2014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指出,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依然还在加强,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高达62.5%[1]。流动儿童在随父母迁移的过程中,由于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和不稳定,以及“外来人口”等带有歧视、排斥的标签的负性主观感受,对他们的生存质量是不利的,有很多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在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人际交际能力,自我认同感等较低,带来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5]。

“心理弹性”是以应激心理学、健康心理学为视角来看待个体面对负性事件时的应激反应。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个体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即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包含两个核心要素:①个体都会遇到压力、逆境等危险性情境;②个体都能“战胜”这些困境,没出现严重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保持积极完好的状态[6-7]。

初中儿童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其心理、生理都有很大的变化,由于心理还不够稳定,易受周围不利因素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中流动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8月~2016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法,在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范围随机选择3所中学,每所学校随机选取初一、初二年级各两个班,对年龄≤14岁的所有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此次共抽取2所公办初中学校和1所农民工子女学校,共发放调查问卷532份,回收有效问卷494份,有效率为92.86%。其中初一级246人,初二级248人;男生273人,女生221人;本地儿童187人,流动儿童307人(其中,公立学校就读150人,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157人)。

1.2 方法

采用自制基本情况调查表,应用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中文版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对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生存质量和心理弹性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

1.3 评定标准

儿童生存质量表(PedsQL4.0):包括生理、生活条件、社会生活、心理4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24分,每个维度包括6个项目,每个项目取值区间为0~4分,从来没有0分;几乎没有1分,偶爾有2分;经常有3分;一直有4分。各维度的分数为各条目分数的总和除以所含条目数,进行百分制换算后,各维度得分在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8]。

心理弹性量表:由胡月琴等[9]编制,该表包括目标专注、人际协助、家庭支持、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5个维度,由27项组成,分1~5级评分,得分越高提示心理弹性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心理弹性与生存质量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基本构成情况

流动儿童和本地儿童在性别构成(χ2=1.637)、年级构成(χ2=1.544)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认为,调查对象的构成特征总体上整体均衡可比(表1)。

2.2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生存质量的比较

除生存质量的生理功能维度外,本地儿童生存质量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外来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心理弹性的比较

本地儿童在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外来流动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不同性别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比较

男生与女生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2.5 不同年级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比较

初二年级的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优于初一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2.6 公立学校就读与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流动儿童心理弹性的比较

就读公立学校儿童的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民工子女学校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6)。

2.7流动儿童生存质量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生存质量总分及各维度与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间有均成显著正相关(P<0.01)( 表7)。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除了生理维度外,本地儿童的生存质量状况均明显优于流动儿童。由于整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体格发育方面不存在太多差别,但在情感功能和社交功能方面,由于流动儿童所处的环境不稳定性,面临入学门槛高,其父母工作性质多以体力劳动、服务工作甚至无固定工作状态为主,家庭收入偏低,其家庭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同时,流动儿童群体在与当地人群的融合度低,社会参与和认同度不高等,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给外来流动儿童的生存质量都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10-11]。

本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心理弹性的平均水平整体上较高,可以反映出初中儿童在应对不利条件时有较好的积极应对和自我调节适应能力。但从心理弹性总分和各位维度得分看,本地儿童明显优于流动儿童,分析原因,由于流动儿童所处的特殊生存环境,其所能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少于本地儿童,其所面对的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困难明显多于本地儿童,在儿童心智还处于逐渐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段,这些都将增强其被挫败感,自尊心受损,其社会适应度降低,影响其面对不利因素时的心理调节的能力,对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与大部分的调查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2-13]。endprint

初二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明显优于初一流动儿童,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其人际交往逐渐扩展,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适应的能力在提高,面对逆境时更多的采取积极的心态自我调节,这符合儿童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自然规律,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同[14-15]。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公立学校就读流动儿童心理弹性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农民工子女学校,分析原因在于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流动儿童在学校中能得到各类资源和社会支持、关注均少于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同时,农民工子女学校就读儿童的家庭一般处于更低阶层,家庭生活环境更差,社会支持度更低,人群接触机会面更少等综合因素,将明显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16-17]。

本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生存质量成显著正相关,良好的心理弹性水平能减少由于不良应激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个人具有更佳的生存质量水平;同样,良好的生存质量状况,反过来将对儿童心理弹性有正向促进因素。这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支持杨苗苗[18]提出的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心理韧性越强,心理越健康的结论。

初中阶段儿童正值青春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心理健康将关系到其今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而此阶段流动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从社会、学校、家庭的不同层面共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心理弹性特质的发展和形成,提高其生存质量,以利于其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4:71.

[2]李亚,漏蒙雅,陈琴,等.流动儿童生存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9):5027-5029.

[3]陈琴,章攀,李亚,等.流动儿童生存质量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3):505-506.

[4]李晓燕,张兴利,施建农.流动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6,14(1):114-119.

[5]杜婷.城市流动儿童成长环境适应分析——以山西省X打工子弟学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70-271.

[6]文一,刘琴,张帆,等.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评估中国儿童心理弹性现状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 29(11):826-832.

[7]王林翮,邹枫,杨世昌.心理弹性的定义、概念化和理论[J].四川精神卫生,2016,29(6):573-578.

[8]卢奕云,田琪,郝元涛,等.儿童生存质量测定量表PedsQL4.0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3):328-331.

[9]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10]杨蓓,姬成伟,赵志一,等.太原市初一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影响因素通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8-121.

[11]杨蓓,姬成伟,余红梅.初一学生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校医,2016,30(5):321-323.

[12]边红艳,史娟,韩继明.陕西流动儿童心理复原力特征[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6,14(2):59-61.

[13]周文娇,高文斌,孙昕霙,等.四川省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复原力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 43(3):386-390.

[14]苑杰,龐静娟,杨美荣,等.初中生心理韧性和应对方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6, 23(3):344-346.

[15]宋潮,麻超,张怡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校流动儿童应对倾向在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2):127-132.

[16]丁莹莹.济南市农民工子弟小学和公立小学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5,32(3):189-192.

[17]彭谢芬.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生态资产与正向发展对比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

[18]杨苗苗.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对中学生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2):1889-1892.

(收稿日期:2017-07-18 本文编辑:许俊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流动儿童生存质量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早期康复训练在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中的价值探讨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的关怀德育梦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