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任职教育课程评价的几点思考
2017-10-25李赟杨荣芝
李赟+杨荣芝
摘 要:组织开展课程评价是促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任职教育课程建设实际,从认识课程评价的重要性,组织实施课程评价应把握的原则,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科学推进课程评价的对策性认识与思考,旨在为持续深化开展课程评价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课程评价 课程建设 评价指标
任职教育课程评价属于教学专项评价之一,主要是对课程教学条件、教员队伍、教学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自从开展教学评价以来,各任职教育院校围绕课程建设,展开了一系列评估活动,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如何科学推进课程评价,依然存在对课程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指标体系过于复杂、评价过程不够规范以及为应付总部组织的教学评价而临时突击课程评价等问题。为此,我们在学习了解院校开展课程评价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专题总结梳理任职教育院校如何科学推进课程评价,旨在提升认识水平,更新评价观念、促进课程建设,实现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目的。[1]
一、充分认识开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
任职教育院校开展课程评价,不仅对课程建设优势做出评判,更能把握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院校改革课程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这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开展课程评价是推进课程建设科学发展的基本手段。
院校课程建设是一个过程,即通过课程教学活动使课程要素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课程评价为手段,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建设是主体流程,课程评价是反馈机制,二者构成闭环系统。课程评价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课程各要素的状态给予综合评判的过程。通过课程评价激励课程建设,从而实现课程建设科学发展、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目标。[2]
第二,开展课程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课程建设、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是院校教学工作的主线。课程评价在院校教学工作中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渗透性。教学与训练的各项任务依托课程去落实。课程建设、实施與评价,需要专家论证、领导决策,科研支持、后勤保障,教员主导、学员配合,是一个全员参与、集成协同的过程。组织开展课程评价涉及课程教学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课程评价将有力带动、主体引领院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3]
第三,开展课程评价是增强办学实力的有效举措。
课程设置反映院校定位与发展方向,课程建设质量关乎人才培养质量,也直接影响院校的办学实力。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院校教学工作中具有战略影响和根本地位。通过开展课程评价,可以科学评判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实施、反映课程特色,综合集成院校办学力量,为增强办学实力创造条件。
二、课程评价的原则
所谓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院校科学推进课程评价,必须确立基本原则,以更好把握课程评价的正确方向。为此,推进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树立先进理念。随着院校教学评价工作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理念上升到主体地位。课程评价是院校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发展性评价理念开展课程评价是主要发展趋势。院校应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围绕任职教育课程建设特点,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任职岗位需要为着眼点,科学推进课程评价工作。
二是把握特点规律。一方面,课程建设是一个过程,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应把握全过程评价原则,以求真实反映课程建设水平,评价结果全面、有说服力。另一方面,课程建设具有不同的阶段,各阶段各具特点。评价时可根据课程建设周期,对课程进行阶段性评价,以不断反馈、修正课程建设过程。另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应根据具体课程特点和发展规律,实施针对性评价,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三是坚持以评促建。课程评价可以反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课程建设教学整改指明方向。课程评价可以对课程相关的人、事、物做出全面评定,从而增强教、学、管、保投身课程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评价的目的既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只有把课程评价和院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才能得到广大教员和学员的理解与支持,调动教学管理与保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体现出教学评价工作的意义。
四是注重创新发展。着眼创新发展,应是开展课程评价的重要原则。课程评价发挥其功能作用,必须注重创新发展,在评价机制、评价组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运用上强调以人为本、创新开拓,以激发教、学、管、保各方面力量参与课程评价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力促进课程建设质量向更高水平迈进。
五是强化可操作性。任职教育课程评价具有课程类别多、评价要素多、评价周期长等特点,这给评价指标设计、过程设计、形式设计带来一定难度。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只有充分考虑课程建设特点,按照课程建设规律,既客观反映课程建设需要,又科学、可行、易操作,才能使课程评价有的放矢,更具实用价值。
三、课程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院校应按照界定评价课程、规范评价要素、制定指标体系、多元实施评价的思路,扎实推进课程评价。[4]
1.界定评价课程,规范评价要素
界定评价课程。任职教育院校应以核心课程、主干课程为主进行评价。任职教育课程主要有任职基础课、任职岗位课、任职拓展课三类。任职基础课是指不同或相近的任职岗位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任职岗位课是指使学员熟练履行岗位本职所需要的业务知识、技能和能力而设置的课程。由于任职岗位差异大,所以各院校的任职岗位课也各具特色、自成体系。任职拓展课是为了学员实现岗位创新发展而设立的课程。从另一个角度,课程又分为任职教育核心课程和其他课程。核心课程指为实现教育目标,在相同培训层次或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生成起核心作用、所有学员都必须学习的重要共同课程。另外,在课程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中还涉及主干课程的概念。主干课程是指某一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起主要支撑作用的课程。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表现为核心课程适用于同一教育类型或培训层次的所有学员,而主干课程一般是对某一个学科或专业而言的。任职教育中,核心课程侧重于任职基础课,主干课程侧重于任职岗位课。主干课程一般包含核心课程,但二者都体现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修性。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务必把握这一特性,针对不同性质课程,区别评价设计,才能在课程评价工作中突出重点,把握方向。endprint
规范评价要素。课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对课程建设最终质量的考量,又体现课程建设的基本导向。评价要素必须反映课程建设的一般规律和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因此课程评价要素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员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规范。课程设计在这里是广义的概念,主要涉及课程性质定位、改革发展等内容,以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文件。课程内容是课程教学的主体,以教材作为重要载体,又以岗位急需技能、前沿动态、先进知识为重要补充。教员队伍是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条件是课程教学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保障。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体阶段,是影响课程教学的直接因素。教学效果是院校课程建设的努力方向和终极目标。
2.确立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要素反映了评价主体对课程评价的着眼点,将评价要素细化为评审点,并确立具体的评价指标,才能找到课程评价的落脚点,为课程建设提供路线图。合理确立评价指标是保证课程评价有效实施的前提。以下从评价要素分类对评价指标的设计进行阐述。
课程设计的关注点在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从课程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支撑程度、课程标准的科学性、课程改革的可行性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课程内容的关注点在要体现任职教育特色,满足任职教育需求。考虑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应用性、先进性,从课程内容组织安排、优化设计、动态更新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教员队伍关注点在队伍建设与发展上。可分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员、辅讲教员三个层面考量,使评价更具可操作性。课程负责人是课程教学领军人物,要关注教学理念、教改思路、学术造诣、任职经历、主讲任务等;主讲教员是课程教学的支柱,重点关注教学任务、方法手段、教学成果、学术研究、任代职经历等;辅讲教员是课程教学的力量储备,关注受训经历、教学活动、教学基本功等。
教学条件主要考虑教学必备的教材、教室、多媒体设施、网络信息等是否满足教学需要。任职教育对实践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验训练的场地设备、装备器材可作为特别评价点,起到督促主管部门加强教学实训硬件条件建设的导向作用。
教学实施主要考虑培养计划、课表、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实施、总结、落实的情况。关注点在严密教学组织,规范教学程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學效果要从专家评价、学员评价、教员自评几方面综合考量。对于任职教育课程其岗位针对性明显,在教学效果评价上还应突出考虑课程特色。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过程中,长期积累的效果体现。课程特色能够反映课程建设的集体智慧和历史祭奠,对于提高院校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完善评价机制,用好评价结果
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完善的评价机制可使课程评价的工作效能事半功倍。
实施阶段性评价。根据课程建设周期,对一门课程进行阶段性评价。第一年围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第三年围绕教学条件、教员队伍;第五年围绕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组织多门课程评价时,应按照课程开设时间长短有所区别。对于首开课程(开设时间一年)、已开课程(开设时间二至三年)、传统课程(开设时间三年以上)的课程评价指标设计应各有侧重。
实施单项评价。评价可结合院校每年的重点工作,组织单项评价,比如课程标准评价,课程改革评价,教材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等,以利于课程建设的重点推进和创新发展。
实施双向评价。课程评价的流程并非一定要总部评院校、院校评部系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也可以课程教学组或是教研室根据课程建设情况申请单位自评,部系审核推荐、院校评比反馈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院校在程序、资金、评价奖励等方面给予教学组或教研室最大的支持。
实施发展性评价。课程建设是一个过程积累,是一项集体项目。课程评价应始终围绕课程建设,评价结果应作为课程教学的反馈,推动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另一个层面,课程质量控制,应靠评价制度去约束。比如对优质课程,应形成初评、复评、复检等评价跟踪机制,评价结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动态竞争实现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曲炜.军队院校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 王子欣.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反思与诉求[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3] 向德全.军事教育评价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4] 潘永庆.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李赟 (1978—),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现职称:讲师,学历:硕研,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应用(或从事信息技术基础教学 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