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的研究

2017-10-25蒋晓蕾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就业心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蒋晓蕾

摘 要:在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处于探索时期。各方面的硬件设施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在实践展开中仍旧需要不断的创新。基于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不足,导致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等各方面均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由此引发学生各类心理问题。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的研究,有效引导学生就业,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心理

引言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高校每年招生数量持续增多,由此引发严峻的大学生就业现状。面对就业难与就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情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择业与就业的时候承受着较重的心理负荷,表现出焦虑、自卑、攀比、恐惧与精神崩溃等严重心理问题。为更好的引导高校大学生就业,高校借助市场变化,根据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展开创新创业就业指导,予以有效的心理疏导,促使高校大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的面对就业,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现状

研究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影响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具体来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这么几方面。

1.缺乏自信心与自控能力

要想创业成功,就必须具备战胜一切的自信心与相应的自控能力。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育中,并未对其创新创业的自信心予以正确的引导[1]。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习惯了安逸的校园生活,对于创新创业期间可能面临的困难与艰辛难以想象。不少高校大学生由于尚未经历创业,就认为自己不适合创业,甚至都没有产生过创业的想法,因而也就没有创新创业的自信。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创业期间缺少应有的自控能力。创业途中会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由于没有响应的经验,难以抵抗诱惑,容易误入歧途,由此造成难以承担的后果。

2.不具与人合作意识

合作并不意味着依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要求创业者应当具备合作意识,但不应产生依赖心理。而实际上,高校大学生创业中,有合作意识的,却过于依赖,缺少必要的独立性。现如今的高校大学生普遍为家中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因此,不少创新创业的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合作就是要依附于他人,将自己的性格泯灭掉,自己的个性不能有效的张扬。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习惯与他人竞争,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长期缺乏与人合作行为。正是多方面的共同因素,导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时候缺少与人合作意识。而创新创业的教育指导对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也非常欠缺。在創新创业心理教育中,教师并未根据现实情况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盲目讲究创新创业的内容与产生的效益,而缺少了高校大学生所应当具备的合作意识教育。

3.不能风险评估与承担风险

俗话说,创业难,创业难,守业亦难。做任何事情均有一定的困难,也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尽如人意。高校大学生刚离开金字塔的校园生活,创新创业途中面临的困难难以估计。而高效大学生在面临打击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风险。这些风险均会浇灭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导致其深陷创业失败中难以自拔。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尚不成熟,心性尚未定型。如创新创业失败,将很难重整旗鼓。有不少高校大学生创业失败后造成一种病态心理。而这些其实均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均需展开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的重要内容。

4.毅力与恒心不够

创业者必须具备顽强的创业意志。这一点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应贯穿其中。在教育指导中,教师应告知高校大学生,要想创业,必须具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将创业进行到底[2]。但是纵观现实中的创新创业大学生,在遇到一点困难的时候就会放弃,不能接受创业中面对的一点点挫折。面对残酷竞争的时候,不能坚持到底,经受不住打击。为避免出现这种现状,教育者应当告知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需一直坚持,不可自由散漫,没有恒心。让高校大学生了解到,创新创业者必须具备应有的毅力与恒心。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因素

高校展开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但是详细分析,可发现其中存在较多的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

首先,自身因素。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普遍认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是理想的发展方向。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加,事业单位、公务员、考研以及出国是大部分高校大学生毕业时的首要选择。唯有经历了这些选择后,高校大学生才会选择创新创业。经过之前的失败,市场环境的变化,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的自信心越来越缺乏。同时高校大学生学历较高,自身优越感较强,不习惯与他人合作。自觉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低人一等,继而表现出独行的性格。正是基于此,导致高校大学生失去创新创业的机会。

其次,高校因素。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仍旧沿袭的是传统应试教育,课程建设重视专业知识灌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的心理教育非常少。系统性的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应付考试,而非如何进行自我发展创业。高校教育系统培养的是考场状元,而非市场的开拓者[3]。同时,高校教育中,对心理教育存在着普遍的不足。他们认为创新创业与心理健康教育并无直接性的关系。创新创业有的学校尚未开设创新创业心理教育课程。老师也没有展开相应的心理知识讲解,理论教育脱离实践。学生学习到的心理知识内容局限于教材中,因而也就不知如何应用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康。

再次,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模式不同,学生的人格特点就会存在差异。如,凡事都满足学生的家庭,就会培养出专横跋扈的性格。这种性格特点,在创新创业中就会显露出来。此类学生不愿与他人合作,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不能承受创业中的一点风险与压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反,凡事依赖父母的学生,做什么都没有主见,习惯依赖他人,缺乏自强自立的性格。这种性格也不符合创新创业的要求。同时也有部分家庭思想较为传统,家长不愿孩子在外拼搏,害怕孩子在外遭受打击,或遇到坏人。他们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种教育方式就会打击到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欲望与自信。当然,除去这几部分的因素,社会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大原因。社会竞争压力逐步增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加。这也将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endprint

最后,社会因素。现代化社会,人们的主要目光集中在成功者身上,对于失败者并未给予充足的重视。如创业失败,就意味着将被社会淘汰。面对这种社会环境,大学生创业的时候就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许多的压力,促使他们坚信,唯有成功才能够立足。但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实际中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小失败。经过失败的创业者,要想重新开始非常的困难。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在扩大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种有利于不利的文化开始涌入。大学生刚刚走出象牙塔,辨别是非的能力的并不充足,非常容易上当受骗,或者是受到诱惑的时候自控能力不足,受到打击后创业者都会如惊弓之鸟畏手畏脚,不敢再次尝试创业,甚至很难再次相信他人,与人交往中不在信任,不愿与他人合作。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教育途径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后期创业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社会,培养高校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显得非常重要。在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有一定了解后,就需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途径。

1.加强创新创业心理知识的教育

各高校在完成基础教育教学的时候,应重视创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将高校大学生关心的创新创业问题作为基础点,开发符合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切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4]。建立一种切实可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心理教育机制,并采取积极的教育对策,帮助高校大学生化解创新创业的困惑,改进认知模式,培养创业自信人格,为创新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普遍认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需具备创业意识、创业成就动机、创业自我效能与创造力、创业意志。在创新创业心理健康教育中,这些将成为创新创业心理教育的切入点。因此,各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培育课程,重视知识积累,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高校大学生在创业中遇到困境的时候,可向教师与同学寻求解决的方法。如学生们经常遇到问题是缺乏自信。因此,經常鼓励自己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说自己试最棒的。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别人就不会相信你。再如,针对缺乏恒心的同学,可为自己设立简单容易达到的目标,坚持下去。成功不分大小,能够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对高校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非常重要。而校园文化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高校就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粒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利用学科之间的差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此来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心理问题。一般情况下,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教师需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予以耐心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如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教师就应不断给于鼓励,分配与之能力相匹配的任务,让他们完成,并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以此便可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通过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继而更好的进行创新创业。就创业实习,辅导教师应利用各种激励的方法。

3.增加社会性因素

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社会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这一点,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就应重视社会价值导向[5]。如,可对诚信经营的企业予以奖励,不诚信经营的企业给予惩罚,这样才会促使诚信经营的企业长期稳定的生存。利用这种社会价值导向,高校大学生就会了解并认识到,在创新创业中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学习和合作,预防进入到诱惑的陷阱。同时还能够让高校大学生指导自己的创业方向。高校对大学生予以必要的指导,就能够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结语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成功创业的保证,同时也是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要素。因此,高校在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就需要了解当前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继而采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完善高校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艾军,邹金成.论基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29(5):73-75.

[2]付东青,解巧茹,王振江,等.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J].才智,2016,12(15):897.

[3]赵静.浅析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教师,201512(23):65-65.

[4]李跃进,王振伟.生涯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68-69.

[5]左晶晶,吴价宝.在校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连云港市高校为例[J].大陆桥视野,2014,13(18):112-1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