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护理实验室开放管理对护生的影响
2017-10-25沙丽
沙丽
摘 要:传统的护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现代化护理的要求,因此学校必须改变原来的培养模式,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护理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有助于护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双提升,与传统的护理实验室管理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受到很多学校的青睐,有助于优秀护理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护理实验室;开放管理;护生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护理意识的提升,人们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实验室是培养护生护理能力的训练基地。为了更好地提升护生临床护理技能,本文从当前传统护理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出发,对传统护理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述,并对开放式护理实验室管理的难点和解决措施进行分析,力图为培养高水平的护理人才提供借鉴。
一、传统护理实验室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侧重护生技能的培养。护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系统的护理理论。开放实验室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些功能,强调护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对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大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1.缺乏对护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护理实验室管理模式下,具体的教学只是护生对教师操作步骤的机械模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要求护生简单按照步骤进行学习,忽视了对护生创造力的培养,这样护生面对突发情况时往往不能进行恰当的处理。
2.缺乏对护生动手能力的训练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侧重护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传统的护理实验室培养模式缺乏对护生动手能力的训练,甚至实验器材的摆放都是由实验员完成,护生不参与,这就会使护生对器物的准备和整理缺乏知识,无法进行正确的操作。传统的护理实验室培养模式下,在具体的实践操作环节,教师负责进行实验教学的操作,不强制护生亲自动手,就算护生动手操作也不能保证足够的操作时间,这就很难培养护生的动手能力。
二、开放式护理实验室管理存在的困难
1.护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
开放式护理实验室对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很高,由于很多护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在实验室学习期间不够认真,主动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效果不好。
2.缺乏维修人员
开放式的护理实验室,更容易造成实验设备的损坏,特别是一些模型器具的损坏,其维修需要专业人员。器具损坏后,由于单位不配备专门的维修人员,需要联系厂家、供应商上门服务,导致维修不及时,影响了实验进度。在实验过程中对于那些易耗品的使用,经常会出现浪费的现象,因此实验室开放时要加强对实验易耗品的管理。
三、解决开放式护理管理问题的建议
1.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要想充分发挥开放式护理实验室的作用,必须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在完成正常教学后,护理实验室也要开放,给护生更多的训练时间和选择空间。护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果有参加比赛的护生,护理实验室可以全天开放。
2.完善管理体制
为了保证开放式护理实验室的正常运作,必须制订相应的管理体制,对护理实验室的岗位、目标、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严格实施。
3.加强师资力量
学校应该加强对开放式护理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关注,配备专业、充足的师资力量开展工作,并选派相应的教师进行护理知识、仪器使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另外,可以选择经验丰富的护理工作者进行现场指导,提高教学水平。
4.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护理实验室的发展。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基础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技术、护士工作站等课件为护生提供了大量的护理学知识,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提高了护生学习的效率;同时课件资源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护生能随時随地地学习。
5.充分发挥护生的作用
注重对护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护生自己对实验器材进行前期准备、后期保管,提高护生的动手能力,同时鼓励护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护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另外,可以选择基本功扎实、管理能力强的护生负责课后的辅导和管理。
总之,护理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有助于护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双提升,与传统的护理实验室管理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受到很多学校的重视和青睐,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开放式管理方式以护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给予护生充分的自由,在实践中提升护生的技能水平,护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放式实验室还给护生提供了自我练习的时间,护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练习时间,强化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邱结肖,郑家莹.护理实训室开放管理对实习前护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分析[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89-90.
[2]张彩娟.护理实训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对实习上岗前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准备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3(18):153-154.
[3]管勇丽,付秀金.护理实验室开放管理对护生影响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1(16):98-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