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剧叙事中的猫与女性

2017-10-25杨燕张晓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21期

杨燕 张晓莉

[摘要]南非移民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两篇小说《我们的朋友朱迪斯》以及《老妇与猫》都控诉了父权制社会束缚女性和动物(猫)的自由,甚至逼迫她们以生命的代价来获取自由的现象。透过刻画喜剧叙事中猫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表达了她的生态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我们的朋友朱迪斯》;《老妇与猫》;喜剧叙事;生态主义

一、引言

南非移民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两篇短篇小说《我们的朋友朱迪斯》以及《老妇与猫》都控诉了父权制社会束缚女性和动物(猫)的自由,甚至逼迫她们以生命为代价获取自由的现象。透过刻画喜剧叙事中猫与女性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表达了她的生态主义观。正如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所说“像喜剧一样,成熟的生态系统是全球性的。任何生命形式都有平等存在的权利,没有个人需要、歧视或情愫可以威胁生态系统结构作为一个和谐整体的存在。”喜剧叙事的叙述形式更有利于生态价值观的体现。

二、简述生态文学批评

1972年,约瑟夫·米克在《生存的喜剧:文学生态学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一書中提出“文学生态学”的概念。1978年,威廉·鲁克特在论文《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这一术语,从此生态批评在美国迅速兴起并发展起来。1993年《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问世,标志着生态批评作为一个流派被正式承认。伦纳德·西格杰(Leonard D.Scigaj)的《持续的诗篇:四位生态诗人》(Sustainable Poetry:Four American Ecopoets)等把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三、以《我们的朋友朱迪斯》为例剖析莱辛的生态主义观

莱辛在多部小说中显示了女性对动物在情感上的依赖以及她们对动物权利的关注。作家苏童对莱辛的评价则更加精确得反映了这位伟大的女作家对待猫的特别之处。莱辛笔下的猫比男人更为优雅且具自尊。猫在莱辛的笔下是和女性一样优雅的生物。莱辛认为猫与人类是平等的。

在《我们的朋友朱迪斯》中,朱迪斯拥有自己的房子,有固定的收入,但她不结婚,生活独立,思想创作也独立。猫是她忠实的陪伴。她的猫到了发情期夜夜嚎叫搅得邻居们无法入睡,邻居们嚷嚷着要抓住这只猫去做节育手术。而朱迪斯宁愿痛苦得亲手杀死那只公猫也不愿意把它交出去。她认为生育是人类和猫的本能,不能因为人类的原因就扼杀掉动物(猫)的生育权,这是对猫尊严的践踏,与其让猫毫无尊严的活着不如让它死去。在亲手杀死心爱的猫之后她痛哭了好几个晚上。邻居们对于猫生命的漠视使得朱迪斯非常的愤怒,于是她远走他乡去寻找慰藉。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到莱辛非常分明的生态主义观。朱迪斯就是她本人的代言人。透过朱迪斯,莱辛表达了她对猫的权力的急切关注以及对于人类漠视动物行为的愤慨。

而透过另一个事例,莱辛又借助朱迪斯告诉人类:在不伤害无辜生命的同时,人类还应该让猫优雅得和人类一样活着而不是任由其自生自灭。小说是这样描述的,朱迪斯来到了一个非常热爱猫的国度,在那里她还发展了一段异国念,但是几个月后她发现那里的人们甚至她的男朋友对待猫的态度让她难以忍受,继而在某一天她果断结束这段感情回国了。在那里猫多到泛滥,很显然人们对于猫疏于照顾。在亲眼看见一只因不断怀孕而极其痛苦的猫的经历后,朱迪斯对于人们的冷漠已达到了愤怒的极限。他们任凭这只猫在痛苦中怀孕、生产,又在痛苦中将自己亲生的幼崽杀死的惨状发生而不作为。朱迪斯既惊愕又痛苦万分。她惊讶是怎样的疏于被照顾使这只猫走上这条不归路。莱辛通过小说给人类敲响了警钟。正如迪·马拉默德教授提出的那样“人类要对动物形成‘一种生态情结,应当与动物和谐共存。”

四、以《老妇与猫》为例剖析莱辛的生态主义观

在19世纪的父权社会中,受压迫的女性对受虐动物存在一种天然的情感沟通和身体感应,而对于压制她们的男权社会她们抗争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一)老妇对男权社会的抗争。

老妇人搬进贫民窟是为了保全相与她相依相伴的蒂贝,而祸不单行的是她又遇到了拆迁。赫蒂再一次面临无家可归的境地。然而戏剧性的是政府大发慈悲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贫民窟的老人们将被安置在养老院里。而洞悉这一行为本质的赫蒂强烈拒绝了这种安排,宁愿生活在危楼里风餐露宿也不愿意在失去人身自由和尊严的养老院度过余生。表面上是赫蒂为了猫而导致无家可归,实际上是政府的卑劣行径导致她无处可去。赫蒂拒绝去养老院就是对男权社会最好的控诉。

(二)老妇与猫是两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关系。

她们之间存在着不少的共性,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两者处于相似的社会环境中。20世纪60、70年代,是动荡的年代也是伦理道德混乱的时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赫蒂喜欢推着那辆旧儿童车,走街串巷,得卖旧衣服,而她这种生活方式被她的儿女们认为是极不体面的,因此只有她的小女儿还偶尔对她表示过关心,其他子女眼中根本就没有她这个妈妈。而她周围二三十年的老邻居也都觉得她神经有点不正常而不愿与她打交道。相似的是文中的另一主角猫,无家可归,肮脏不堪,是个下等品种。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到处搏杀,最后落得一只耳朵被撕裂。赫蒂和蒂贝面对的都是对她们充满敌意的社会。

再者,两者在个性上都顽强自立。老妇因厌倦了体面的工作而开始贩卖旧衣服养活自己。而当猫吃腻了罐头猫食或面包的时候,便去捉鸽子吃,给远离美味的她们偶尔打打牙祭。虽然她们时常遭受着饥饿和贫困的折磨但是那她们不懈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带给她们心的自由。

第三,老妇和猫在精神上都是孤独的。失去丈夫再加上儿女们陆续结婚离家,赫蒂一个人住在一个公寓的套房里,每天也不会有人跟她说上一句话,内心强烈的孤独感让她喜欢上了火车站,那里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蒂贝是一只流浪猫,无家可归,无处可去。它又老又脏,处处讨人嫌。孤独的人和猫很自然得便走在了一起过上相依为命的生活。

最后,两者的命运都是悲剧化的,死亡是她们共同的归宿。赫蒂因病悲惨地离开了人世。去世前她对冷漠无情的儿女们生气地抱怨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可以随便问一个人!”而蒂贝在没有依靠之后本打算重新开始独自生活,可是政府对于她这样的流浪猫是不会怜悯的,她被市政府官员抓住,给了它一针,她在对社会的无言的控诉中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五、总结

多丽丝·莱辛是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年龄最大的获得者。她一生笔根不辍,在其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关于猫的小说和散文就有好几部。本文作者只选择了其中的两部来分析莱辛在小说中透出的对女性和猫的生存等权利的关注。通过喜剧叙事的方式,莱辛明确显示了她的生态主义观。她告知读者,动物和人类一样享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动物和人类应该和平相处、和谐共生。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